267,92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简称雄中、高雄中学,旧称省高中,英文简称则常用KSHS,坐落在台湾高雄市三民区,是高雄地区的…”
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简称雄中、高雄中学,旧称省高中,英文简称则常用KSHS,坐落在台湾高雄市三民区,是高雄地区的一所高级中等学校。地理位置邻近高雄火车站、三块厝车站以及爱河。高雄中学的前身为“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是在日治时期由高雄州政府主导下所创立的中学校。之后在1944年时因应第二所州立中学的设立,而改命名为“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学校”。日治时期高雄中学为五年制中学校,但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趋于劣势,一度将年级从五年级制改为四年级制度。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改名为台湾省立高雄第一中学,1947年时,与“台湾省立高雄第二中学”合并,并共同归于台湾省教育厅所管辖。到了1979年随着高雄市升格成为直辖市,改隶为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至今,高雄中学的校务行政也改由高雄市教育局所管辖。
此外高雄中学原本为单纯的男性学校,但自75学年度起陆续成立有音乐班、体育班和科学班,使得学校成为男女共学的高级中学。其中普通班仍仅招收男性学生,而音乐班、体育班与科学班则是男女学生兼收,不过女性学生的比例仍算是相当稀少。教育部于全台九所高中开设科学班,该校于2009年起与国立中山大学合作。
高雄中学长期以过去校长王家骥立下的“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一语作为精神指标,期望能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型塑学生高尚的品格,并强调训练学生能同时具有人文及科学的综合素养。另外高雄中学也一度是台湾战后时期后的全国化学科教育研究中心,现今高雄中学也开始将重点转往国际教育交流的活动,也让学生得以有机会接触其他国家的学生并相互交流。而雄中校园内有部分教学或行政建筑属于自日治时期所盖筑的重要历史遗迹。由于建筑优美,假日时亦常吸引游客驻留。
==历史==
台湾日治时期
1922年4月1日,当时任职台湾总督的田健治郎颁布了第二次《台湾教育令》,要求中学以上实施日台共学制度,并依之前的《台湾公立高等普通学校规则》开始积极筹划设立全台第一所州立中学校。原先该所中学校是预定于屏东的预定地建造,然而因预定地发生了严重火灾之故,而改迁到高雄所属十四古市街之一的三块厝处。
4月1日,高雄中学校正式创校启用,并定名为“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简称“高中”。学生来源主要招收小学校、公学校的毕业生。担任第一任高雄中学校校长的吉川祐戒原任台湾公立中学校教谕兼校长,1922年4月1日开始代理高雄中学校长;到了1924年5月26日时,他才正式甄处为校长。吉川祐戒本身于东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因此其在治校思想不同于传统师范教育体系下所要求的帝国主义、日本至上主义思想。受到大正时期日本左派哲学“岩波书局”为首的思潮影响,曾以他特有的“吉川字体”行书在第五届毕业纪念册上题有“勤俭诚实”一字。他也曾经向当时中学校学生的徐榜兴提到“农夫与理发师”工作的比喻,指出后者不必辛苦耕作,自然人人有头发生长,生生不息。
自吉川祐戒之后,高雄中学便以朴实来做为其主要校风。之后吉川祐戒改调至台中州立第一中学校校长,1931年8月31日原任台湾总督府台南师范学校教谕的西卷南平上任。同样在1931年,考古学家土屋恭一任教高雄中学校教师时,在兴建东侧教职员宿舍时于校地挖掘出了石斧与石刀等台湾原住民遗物,随后开始对寿山一地展开考古调查。
西卷南平担任高雄中学校校长之后,除了确立了高雄中学校朴实的校风外,他也特别开放名额给台湾籍青少年前往中学校就读。在他任内时台湾籍学生的招收已突破20%的比例,以1935年4月的纪录中显示日本籍学生约有449人、台湾籍学生则有194人。但也因此被台湾总督府命令其请辞,之后便辞职返回日本。
1937年4月1日,原任高雄州立高等女学校校长的本田喜八上任。他曾荣获正五位勋四等,为东京高等学校本科“地理历史”科毕业生。在他上任后不久中日双方爆发了七七事变,这使得高雄中学校的学生因族群问题,双方冲突开始越趋严重,时有上下级生发生“巴掌事件”。
在日治时期开始,高雄中学其周遭环境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除了就有负责连接打狗九曲堂间支线的三块厝车站外,高雄州之前所规划出高雄地区城市规划中,预计将当时尚未开发、腹地宽广的大港埔地区兴建新车站;同时也一并将新车站周围的新市区开发纳入考量,而这一车站也就是于1941年6月22日建成的高雄车站。
本田喜八于届龄退休后,1941年8月26日大森丈之助自台南州立第一高等女学校调任为校长,之后也于1943年届龄退休。而随着昭和后期日本政府逐渐重视台湾南方的发展,1943年3月31日原为新竹州立新竹中学校校长的松井实,转往调任高雄中学校校长。
1944年4月,高雄州于左营增设第二中学,任命内藤理八为该校校长。而原来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则改名为“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学校”,简称“高雄一中”。不过在1945年5月31日,由于太平洋战争已到了后期,盟军对高雄地区也施行了多次轰炸,位在左营的第二中学因轰炸而严重受损
此外高雄中学原本为单纯的男性学校,但自75学年度起陆续成立有音乐班、体育班和科学班,使得学校成为男女共学的高级中学。其中普通班仍仅招收男性学生,而音乐班、体育班与科学班则是男女学生兼收,不过女性学生的比例仍算是相当稀少。教育部于全台九所高中开设科学班,该校于2009年起与国立中山大学合作。
高雄中学长期以过去校长王家骥立下的“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一语作为精神指标,期望能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型塑学生高尚的品格,并强调训练学生能同时具有人文及科学的综合素养。另外高雄中学也一度是台湾战后时期后的全国化学科教育研究中心,现今高雄中学也开始将重点转往国际教育交流的活动,也让学生得以有机会接触其他国家的学生并相互交流。而雄中校园内有部分教学或行政建筑属于自日治时期所盖筑的重要历史遗迹。由于建筑优美,假日时亦常吸引游客驻留。
==历史==
台湾日治时期
1922年4月1日,当时任职台湾总督的田健治郎颁布了第二次《台湾教育令》,要求中学以上实施日台共学制度,并依之前的《台湾公立高等普通学校规则》开始积极筹划设立全台第一所州立中学校。原先该所中学校是预定于屏东的预定地建造,然而因预定地发生了严重火灾之故,而改迁到高雄所属十四古市街之一的三块厝处。
4月1日,高雄中学校正式创校启用,并定名为“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简称“高中”。学生来源主要招收小学校、公学校的毕业生。担任第一任高雄中学校校长的吉川祐戒原任台湾公立中学校教谕兼校长,1922年4月1日开始代理高雄中学校长;到了1924年5月26日时,他才正式甄处为校长。吉川祐戒本身于东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因此其在治校思想不同于传统师范教育体系下所要求的帝国主义、日本至上主义思想。受到大正时期日本左派哲学“岩波书局”为首的思潮影响,曾以他特有的“吉川字体”行书在第五届毕业纪念册上题有“勤俭诚实”一字。他也曾经向当时中学校学生的徐榜兴提到“农夫与理发师”工作的比喻,指出后者不必辛苦耕作,自然人人有头发生长,生生不息。
自吉川祐戒之后,高雄中学便以朴实来做为其主要校风。之后吉川祐戒改调至台中州立第一中学校校长,1931年8月31日原任台湾总督府台南师范学校教谕的西卷南平上任。同样在1931年,考古学家土屋恭一任教高雄中学校教师时,在兴建东侧教职员宿舍时于校地挖掘出了石斧与石刀等台湾原住民遗物,随后开始对寿山一地展开考古调查。
西卷南平担任高雄中学校校长之后,除了确立了高雄中学校朴实的校风外,他也特别开放名额给台湾籍青少年前往中学校就读。在他任内时台湾籍学生的招收已突破20%的比例,以1935年4月的纪录中显示日本籍学生约有449人、台湾籍学生则有194人。但也因此被台湾总督府命令其请辞,之后便辞职返回日本。
1937年4月1日,原任高雄州立高等女学校校长的本田喜八上任。他曾荣获正五位勋四等,为东京高等学校本科“地理历史”科毕业生。在他上任后不久中日双方爆发了七七事变,这使得高雄中学校的学生因族群问题,双方冲突开始越趋严重,时有上下级生发生“巴掌事件”。
在日治时期开始,高雄中学其周遭环境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除了就有负责连接打狗九曲堂间支线的三块厝车站外,高雄州之前所规划出高雄地区城市规划中,预计将当时尚未开发、腹地宽广的大港埔地区兴建新车站;同时也一并将新车站周围的新市区开发纳入考量,而这一车站也就是于1941年6月22日建成的高雄车站。
本田喜八于届龄退休后,1941年8月26日大森丈之助自台南州立第一高等女学校调任为校长,之后也于1943年届龄退休。而随着昭和后期日本政府逐渐重视台湾南方的发展,1943年3月31日原为新竹州立新竹中学校校长的松井实,转往调任高雄中学校校长。
1944年4月,高雄州于左营增设第二中学,任命内藤理八为该校校长。而原来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则改名为“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学校”,简称“高雄一中”。不过在1945年5月31日,由于太平洋战争已到了后期,盟军对高雄地区也施行了多次轰炸,位在左营的第二中学因轰炸而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