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增加 12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 (德语: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CDU), [[ 台湾 ]] 又译基督教民主党、基民党,是 [[ 德国 ]] 主要政党之一。传统上是一个保守主义和 [[ 基督教 ]] 民主主义政党。
==党史==
=== 战后基督教民主主义沿革===
德国的基督教民主主义基本上是一种战后的现象。因为尽管在 [[ 德意志帝国 ]] 及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央党这一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该党并不完全信守自由民主的原则。中央党利用民主制度来支持和维护 [[ 天主教 ]] 徒的利益,但从来不对这个制度无保留地承担义务。的确,中央党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事件里致力于维护公民权利的活动,但它把这些权利实质上看作是天主教徒的权利。中央党的政治家们,对于1914年前德国 [[ 君主制 ]] 度的消失和结构井然的半独裁性质的社会 [[ 政治 ]] 制度的崩溃感到遗憾。
尽管1945年,德国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但是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天主教政党(中央党)和天主教政治运动。随着天主教中央党和运动被人们吸收加入战后的基民盟-基社盟,并成为新政党的核心,简要叙述下德国天主教政治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中央党的特点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宗教 ]] 改革运动以后,德国的天主教信徒占全德人口的三分之一,尽管他们处于少数地位,在十八世纪仍然力求同 [[ 罗马 ]] 保持距离。那时的德国大约分为365个邦,彼此都无意干涉对方的内政,许多天主教君主不论是世俗的还是天主教会,都没有感到有互相支持或谋求罗马保卫其利益之类的需要。同时,这些君主也深受启蒙时代的大人物, [[ 奥地利 ]] 的约瑟夫二世皇帝的“独立的天主教”立场的激励。1786年,约瑟夫主义达到了顶峰,德国的主教们在巴德-埃姆斯举行会议,发表了一项文件,实际上是号召摆脱罗马教宗的控制而完全独立。
三十年后,德国天主教徒发现他们的处境完全不同了,他们地位的巨大变化在整个 [[ 十九世纪 ]] 对天主教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拿破仑 ]] 剥夺了天主教会的财产,终结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使德意志从365个邦缩减为39个邦,组成德意志邦联。此外,普鲁士根据《维也纳条约》获得了 [[ 莱茵河 ]] 两岸的大片新领土(威斯特伐利亚和普法尔茨),结果让莱茵兰的天主教徒开明派受到霍亨索伦新教王室的专制独裁统治。
== 基民盟的组成==
组建基民盟的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由那些反对恢复中央党的人组成,他们认为中央党的天主教性质对吸收占国内多数的新教徒有妨碍,而魏玛德国时期天主教派与新教派未能在政治活动中合作,是让 [[ 希特勒 ]] 和纳粹党顺利上台的原因之一。基民盟的创始人有意避免使用“党”这个字眼,而是采用新教徒所能接受的“联盟”一词。基民盟的缔造者们希望新政党可以克服旧德国阶级分裂,这种分裂通过狭隘的阶级政党形式造就了 [[ 魏玛共和国 ]] 的脆弱性。
基民盟是由一系列的中心自发发展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中心是 [[ 柏林 ]] [[ 莱茵兰 ]] 。1945年6月17日,在柏林和科隆同时成立了基民盟的地方组织。参加联盟的有过去拥护过中央党的人、天主教工会会员、新闻记者;也有自由主义的德国民主党和德国人民党的前党员;保守民族主义的德国民族人民党的前党员。
==执政历史==
基民盟1947年与基社盟结成姐妹党,1949年至1969年,1982年至1998年,2005年至今为执政党。其中1966至1969年、2005至2009年及2013年至今都与中间偏左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出现“左右共治”的局面。
1982年后,基民盟与同属中间偏右的 [[ 德国自由民主党 ]] 结盟,两党一旦取得过半数议席,都会组建联合政府。
==东西德合并以后的发展==
1990年10月1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 [[ 汉堡 国际 会议 展览 中心 |汉堡会议中心]] 举行合并党代会,西德总理、西德基民盟主席科尔和东德总理、东德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合并后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正、副主席。
248,8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