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养蚕

增加 16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对于野生柞蚕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同时纺丝织绸也告成功,野蚕生产遂遍布鲁、辽、陕、豫、贵、皖等省山区,柞蚕有拓、样、棘、萧、懈、椿、椒、柳、榆、枫、构、祀蚕等品种。到明代对野蚕放养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明末山东柞蚕丝绸已闻名中外,从此由历史上的人工自然采集转人到人工放养收集的生产格局。南宋时广西还创造了以醋浸或熏野蚕,然后剖开蚕腹,取其丝“就醋中引之”,一虫可得丝长6一7尺的先例,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造纤维的前奏。
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采摘秋桑叶晒干,研为细末,留存燥处,在养蚕时遇雨叶湿,可以这种叶末掺人,有灼湿、易饱、省叶之效。这些都是代用饲料添食的好办法。1898年杭州创办蚕学馆.学习国外育蚕经验和理论,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选育成青柱、新圆、诸桂、轰青等一批新品种,并用轰青与诸桂杂交,育成中国最早的改良品种青桂,在当时占有很大比重。嗣后各省纷纷兴办蚕校和蚕桑试验场,盛极一时。广东蚕种有二化及多化.连平地区每年可养七八造,顺德可养六造,以茧色可分金、银两种,银种宜用于夏秋蚕。江南蚕种称为大造,蚕体与茧型较常种为大。四川和山东采用一化性黄茧品种,在中国也占一定比重。<ref>[https://baike.sogou.com/v6693104.htm 养蚕] </ref>
==养前准备==
用药量的误区常表现在用量不足、过量及用药次数不够或过频。如小蚕期用“优氯净”熏烟剂时的用量与蚕前消毒时的用量混同,每立方米空间由1克用成5克。还有的在防治蚕蝇蛆病时,于蚕五龄期用一次“灭蚕蝇”就算了事,导致采茧时蛆孔蚕不计其数。
用药配制的误区配药凭手掂眼估,不注意原药的浓度,导致配药浓度或高或低。如配制漂白粉防僵粉时,应保证小蚕期的含有效氯浓度为2%、大蚕期的为3%0而在防治蚕病中因有效氯浓度配制过大使蚕中毒致死的现象,几乎每个地区每季都有发生。<ref>[https://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B%E8%9A%95%E7%BC%AB%E4%B8%9D/2786351养蚕]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9,20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