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6
次編輯
變更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大清郵政津局大樓'''<br><img src=" https://photox.pchome.co…”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大清郵政津局大樓'''<br><img src="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1/carawayseed711/8/132403058251/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22660442 圖片來自pchome.com.tw]</small>
|}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建於1878年,前身為天津海關書信館,坐落於[[天津法租界]][[法國路]](Avenue de Grand France)和[[聖路易路]](Rue Saint Louis)路口(今[[和平區]][[解放北路]]與[[營口道]]路口、解放北路103-111號)。
該建築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大清郵政]]郵局局房建築。目前為[[天津郵政博物館[[,作為[[天津法租界]]的重要建築之一,該建築同時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與[[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 建築風格 ==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和地下室,佔地一畝六分七厘〔約1300平方米〕。建築平面呈L形,外立面採用清一色的中國青磚砌築並配有精美磚雕和拱形門窗,立柱採用[[羅馬券柱式]]設計,扁券門窗加壁柱的連續使用使整個建築具有較強的韻律感。
窗間牆採用精細的青磚雕飾,以中國傳統的磚雕技術雕刻西洋的古典花飾如毛茛草葉、甘菊花、珠飾等。在建築南端拐角處設有一座八角樓,是整個建築的點睛之筆。是一座[[歐洲]][[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磚雕工藝相結合的仿[[羅馬]]式建築物。 <ref>[http://www.jwb.com.cn/jwb/html/2009-02/03/content_262121.htm 原大清郵政津局] jwb.com.cn 2017年12月 </ref>
== 歷史沿革 ==
[[光緒]]四年(1878年)3月9日,經[[大清]]政府批准,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 於同月23日在津海新關大公事房內(今[[天津市]][[和平區]][[營口道]]2號)創辦了'''天津海關書信館''',並開始收寄中外公眾郵件,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郵政機構。同年8月15日,天津海關書信館發行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六年(1880年)1月11日天津海關書信館改名為'''天津海關拔駟達([[英語]]「post」的譯音)局''',其英文牌匾“CUSTOMS POST OFFICE”懸掛在一層角樓的窗戶上。
十年(1884年),天津海關撥駟達局遷入此樓辦公。二十三年(1897年)2月2日,天津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為'''天津大清郵政局''',簡稱'''大清郵政津局'''。 原先懸掛的英文牌匾,亦被「大清郵政津局」[[中文]]牌匾所取代,旁邊還掛有兩塊[[外文]]牌匾,左側為[[法文]]「POSTE IMPERIALE」,右側為英文「TIENTSIN POST OFFICE」。
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設立[[郵傳部]]。[[宣統]]三年(1911年),郵傳部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脫離[[海關]],成為獨立的系統。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天津大清郵政局改稱'''直隸郵務管理局''',直至四年(1915年)8月遷出。 [[法國]]商人[[歐愛葉]]於在天津成立天津儀品放款公司後,直隸郵務管理局舊址成了天津儀品放款公司的財產直至三十八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委託[[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產權]]屬[[比利時王國]]。198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其進行整修。該建築於1997年6月2日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5月,[[天津市郵政管理局]]決定購置其產權,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並分別向天津市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做出請示。200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下發批複,對該建築文物價值給予高度評價,
明確支援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2001年5月,時任天津市副市長[[王德惠]]就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所涉及的房屋產權事項提出過渡方案。2001年12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與天津市化輕貿易有限公司簽訂合約,將該建築的使用權有償轉讓給天津市郵政局<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019081204/http://www.cguwan.com/n-25144.html“大清郵政津局”舊址堪稱“國寶”] cguwan.com 2010.10.19 </ref>。
2005年8月31日,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2008年,天津大清郵政局大樓為迎接[[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進行再次整修。2010年3月,天津市郵政公司對其進行整體加固裝修。2010年10月9日,天津郵政博物館在天津大清郵政局舊址落成開館,該建築作為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中國第一個郵政代辦機構、第一部郵政規章、第一條郵路、第一張郵政資費表、第一套郵票等均誕生在這裡。 <ref>[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1/10/25/000174670.shtml 原“大清郵政津局”舊址建起天津郵政博物館] enorth.com.cn </ref>
== 天津郵政博物館簡介 ==
2010年10月9日,天津郵政博物館在大清郵政津局舊址落成開館。天津郵政博物館的展覽面積為1500平方米。
分四個板塊:序廳、郵驛與其他通信組織廳、郵政廳和集郵廳。
展示內容時間跨度分為五個階段:古代郵驛時期、近代郵政創辦時期、大清郵政時期、中華郵政時期和人民郵政時期。
館藏包括[[秦漢]]時期的"車轍石"、[[唐]]代的"磚畫"、[[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實寄封、"總理衙門"實寄封、德璀琳家書實寄封合中華郵政"運郵馬車"等文物。 范曾為天津郵政博物館題寫了館名。 <ref>[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10-10/2576176.shtml “大清郵政津局變身天津郵政博物館] chinanews.com.cn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enter>'''大清郵政津局大樓'''<br><img src="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1/carawayseed711/8/132403058251/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22660442 圖片來自pchome.com.tw]</small>
|}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建於1878年,前身為天津海關書信館,坐落於[[天津法租界]][[法國路]](Avenue de Grand France)和[[聖路易路]](Rue Saint Louis)路口(今[[和平區]][[解放北路]]與[[營口道]]路口、解放北路103-111號)。
該建築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大清郵政]]郵局局房建築。目前為[[天津郵政博物館[[,作為[[天津法租界]]的重要建築之一,該建築同時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與[[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 建築風格 ==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和地下室,佔地一畝六分七厘〔約1300平方米〕。建築平面呈L形,外立面採用清一色的中國青磚砌築並配有精美磚雕和拱形門窗,立柱採用[[羅馬券柱式]]設計,扁券門窗加壁柱的連續使用使整個建築具有較強的韻律感。
窗間牆採用精細的青磚雕飾,以中國傳統的磚雕技術雕刻西洋的古典花飾如毛茛草葉、甘菊花、珠飾等。在建築南端拐角處設有一座八角樓,是整個建築的點睛之筆。是一座[[歐洲]][[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磚雕工藝相結合的仿[[羅馬]]式建築物。 <ref>[http://www.jwb.com.cn/jwb/html/2009-02/03/content_262121.htm 原大清郵政津局] jwb.com.cn 2017年12月 </ref>
== 歷史沿革 ==
[[光緒]]四年(1878年)3月9日,經[[大清]]政府批准,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 於同月23日在津海新關大公事房內(今[[天津市]][[和平區]][[營口道]]2號)創辦了'''天津海關書信館''',並開始收寄中外公眾郵件,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郵政機構。同年8月15日,天津海關書信館發行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六年(1880年)1月11日天津海關書信館改名為'''天津海關拔駟達([[英語]]「post」的譯音)局''',其英文牌匾“CUSTOMS POST OFFICE”懸掛在一層角樓的窗戶上。
十年(1884年),天津海關撥駟達局遷入此樓辦公。二十三年(1897年)2月2日,天津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為'''天津大清郵政局''',簡稱'''大清郵政津局'''。 原先懸掛的英文牌匾,亦被「大清郵政津局」[[中文]]牌匾所取代,旁邊還掛有兩塊[[外文]]牌匾,左側為[[法文]]「POSTE IMPERIALE」,右側為英文「TIENTSIN POST OFFICE」。
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設立[[郵傳部]]。[[宣統]]三年(1911年),郵傳部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脫離[[海關]],成為獨立的系統。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天津大清郵政局改稱'''直隸郵務管理局''',直至四年(1915年)8月遷出。 [[法國]]商人[[歐愛葉]]於在天津成立天津儀品放款公司後,直隸郵務管理局舊址成了天津儀品放款公司的財產直至三十八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委託[[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產權]]屬[[比利時王國]]。198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其進行整修。該建築於1997年6月2日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5月,[[天津市郵政管理局]]決定購置其產權,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並分別向天津市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做出請示。200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下發批複,對該建築文物價值給予高度評價,
明確支援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2001年5月,時任天津市副市長[[王德惠]]就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所涉及的房屋產權事項提出過渡方案。2001年12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與天津市化輕貿易有限公司簽訂合約,將該建築的使用權有償轉讓給天津市郵政局<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019081204/http://www.cguwan.com/n-25144.html“大清郵政津局”舊址堪稱“國寶”] cguwan.com 2010.10.19 </ref>。
2005年8月31日,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2008年,天津大清郵政局大樓為迎接[[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進行再次整修。2010年3月,天津市郵政公司對其進行整體加固裝修。2010年10月9日,天津郵政博物館在天津大清郵政局舊址落成開館,該建築作為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中國第一個郵政代辦機構、第一部郵政規章、第一條郵路、第一張郵政資費表、第一套郵票等均誕生在這裡。 <ref>[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1/10/25/000174670.shtml 原“大清郵政津局”舊址建起天津郵政博物館] enorth.com.cn </ref>
== 天津郵政博物館簡介 ==
2010年10月9日,天津郵政博物館在大清郵政津局舊址落成開館。天津郵政博物館的展覽面積為1500平方米。
分四個板塊:序廳、郵驛與其他通信組織廳、郵政廳和集郵廳。
展示內容時間跨度分為五個階段:古代郵驛時期、近代郵政創辦時期、大清郵政時期、中華郵政時期和人民郵政時期。
館藏包括[[秦漢]]時期的"車轍石"、[[唐]]代的"磚畫"、[[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實寄封、"總理衙門"實寄封、德璀琳家書實寄封合中華郵政"運郵馬車"等文物。 范曾為天津郵政博物館題寫了館名。 <ref>[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10-10/2576176.shtml “大清郵政津局變身天津郵政博物館] chinanews.com.cn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