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毛姆

增加 13,32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威廉·萨默塞特·毛姆</big> ''' |- | File:战国七雄.jpg|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威廉·萨默塞特·毛姆</big> '''
|-
| [[File:战国七雄.jpg|缩略图|居中|[http:60.jpg 原图链接][http.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外文名''':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 1874年01月25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

'''代表作品''':   《人生的枷锁》<br>《月亮和六便士》

'''逝世日期''': 1965年12月15日


|}

<p style="text-indent:2em;">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
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
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以后又去了拉丁美洲与印度。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毛姆于1928年定居法国地中海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4)。
1930年,长篇小说《大吃大喝》出版。
1948年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出版,此外又发表了回忆录与文艺批评等作品。
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
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
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

==人物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
1902年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
1908年,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佛烈德里克夫人》、《杰克·斯特劳》、《杜特太太》和《探险家》,其中《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希望之乡》(1913)、《卡洛琳》(1916)、《我们的前辈》(1917)、《家庭与美人》及《圈子》(1921)。
1913年起,毛姆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批评家们认为它写得并不成功,其中的自我分析也不如别的作品中的冷静观察深刻。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回国述职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段间谍与密使的生活,后来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中。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
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
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以后又去拉丁美洲与印度。
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及30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的剧本,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后来还写了《香笺泪》(1927)、《神圣的火焰》(1929)、《养家糊口的人》(1931)以及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幻想破灭的《为国效劳》(1932),1933年完稿的《谢佩》上演失败,从此不再写剧本。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罗德岛等地呆了六年。
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
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如《总结》(1938)、《作家笔记》(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观点》(1958)、《回顾》(1962)等 ,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
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同年1月25日,英国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
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
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 英文名 !! 出版时间
|-
| 《兰姆贝思的丽莎》|| Liza of Lambeth || 1897年
|-
|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 The making of a saint|| 1898年
|-
| 《英雄》|| The hero || 1901年
|-
| 《 克雷杜克夫人》|| Mrs. Craddock || 1902年
|-
| 《旋转木马》|| The merry-go-round || 1904年
|-
| 《主教的围巾:一个大家庭的来龙去脉》|| the bishop's apron || 1906年
|-
| 《探索者》|| The explorer || 1908年
|-
| 《魔术师》|| The magician || 1908年
|-
| 《人生的枷锁》|| Of human bondage || 1915年
|-
| 《月亮和六便士》|| The moon and sixpence || 1919年
|-
| 《彩巾》|| The painted veil || 1925年
|-
|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1930年
|-
| 《偏僻的角落》|| The narrow cormer || 1932年
|-
| 《戏院》|| Theatre || 1937年
|-
| 《圣诞节》|| Christmas holiday || 1939年
|-
| 《别墅里红运高照之人》|| Up at the villa || 1941年
|-
| 《黎明前的时分》|| The hour before the dawn || 1942年
|-
| 《刀锋》|| The razor’s edge || 1944年
|-
| 《时常》|| Then and now || 1946年
|-
| 《卡塔琳娜—— 一段罗曼史》|| Catalina.A Romance || 1948年

|}
'''短篇小说集'''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 英文名 !! 出版时间
|-
| 《东向礼拜》|| Orientations || 1899年
|-
| 《一片树叶的颤动》|| The trembling of a leaf || 1921年
|-
|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个英国间谍》|| Ashenden || 1928年
|-
| 《象从前那样的杂拌》|| The mixture as before || 1940年
|-
| 《环境的产物》|| 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 || 1947年
|-
| 《这里和那里》|| || 1948年

|}

'''戏剧'''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 英文名 !! 首演时间
| 《一个体面的男人》|| a man of honour || 1898年
|-
| 《拓荒者》|| The explorer || 1899年
|-
| 《弗雷德里克夫人》|| Lady Frederick || 1903年
|-
| 《杰克·斯特洛》|| Jack straw || 1907年
|-
| 《珀涅罗珀》|| Penelope || 1908年
|-
| 《第十个人》 || The tenth man || 1909年
|-
| 《史密斯》 || Smith|| 1909年
|-
| 《可指望的土地》|| The land of promise || 1913年
|-
| 《比我们高贵的人们》|| Our betters || 1915年
|-
| 《不可企求的人》|| The unattainable || 1915年
|-
| 《陌生人》|| The unknown || 1920年
|-
| 《周而复始》|| The circle || 1919年
|-
| 《家庭和美人》|| Home and beauty || 1919年
|-
| 《凯撒之妻》|| Caesar&apos;s wife || 1918年
|-
| 《苏伊士之东》|| East of suez || 1926年
|-
| 《忠实的妻子》|| The constant wife || 1920年
|-
| 《信》|| The letter || 1927年
|-
| 《圣火》|| The sacred flame || 1928年
|-
| 《养家活口的人》|| The bread-winner || 1930年
|-
| 《因为效了劳》|| For services rendered || 1932年
|-
| 《谢佩》|| Sheppey || 1933年
|}

== 艺术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毛姆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经久不衰,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作品中浓郁的异国情调。这种异国情调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科技带来的进步使得西方文明迅猛发展,不仅使得后起的欧洲迅速超过了古老的东方。而且促进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和霸权意识的增长。在疯狂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殖民者从“愚昧、野蛮”的东方人手中掠夺物质财富.人类学家和艺术家则看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量力,将之视为人类灵魂的最终归属。作为一个敏感而极官才华的作家,毛姆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对东方文化则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向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毛姆对处于非主流边缘地位的土著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等倾注了自己高度的热情,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在毛姆的小说中,“异质文化不再充当西方文化的配角,而一跃成为小说中真正的主宰因家”。

==人物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诗歌以外的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树。他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短篇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2018年12月21日,毛姆入选2018亚马逊中国Kindle年度付费电子书作家榜前十,排第3名。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我最早看毛姆的时候,他的长篇我觉得索然无味,从此就没有看过这个作家的短篇。我没想到他的短篇可以写得那么好,他使我忽然之间回到以前的时代。

<p style="text-indent:2em;">我觉得毛姆的写作很有趣,我觉得有这么两类作家:第一类作家的精神很稳定,但他笔下的人物多少有一点精神问题,比如毛姆;还有一类作家,作家本身的精神很不稳定,写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毛姆是一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人,像一个长辈,他写小说开篇的语句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我跟你说一下人生吧。”只有英国作家身上才特有这样的东西,这个是英国文学中非常特殊的部分。毛姆的小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我觉得毛姆特别善于处理非常微妙的东西,这种东西大概也是都市化带来的问题,这个在乡村中间是不会存在的。
【武汉加油 公益歌曲】宋秉洋 - 等你回家
{{#ev:youku|XNDUzNTU1MTQ0NA|alignment=left}}
== 参考文献 ==
{{Reflist}}
7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