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钱家治

增加 1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出生日期 = 1921年12月29日
| 國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出生地 = [[ 浙江省杭州市]]| 毕业院校 = [[ 重庆大学]]
}}
'''钱家治''', [[ 通信 ]] 技术专家,中国公用通信" [[ 网路技术]]"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主持了多种国产新技术通信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功;组织中国第一套大容量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及600路微波载波终端会战并实现产业化;主持了中国技术政策(通信)的研究制订,为 [[ 中国通信网 ]] 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人物经历== 
1938-1942年8月
1996年6月退休。
== 人物轶事== 
上海解放后,钱家治即投身于新上海和新中国的通信事业。1948年8月至1956年8月在上海电信局工作时,解决了上海大区在电信网路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多项技术难题。
为了进一步改进串杂音问题,他指导技术人员研制电路"调路台",将分散调度改为集中调度,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工作效率。一群长途线路自总配线架经各型载波机、调路台到人工长途台话务员坐席,要经过一系列各型配线架,涉及近千个接线头,稍有不慎接错一个,该电路就要中断,且白天要开放业务,线路割接只能在午夜进行。回忆当年的情景,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虽然工作十分紧张,但是技术人员情绪高涨,接线谨慎,胜利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鉴于当时上海至杭州的长途线路遭到解放战争炮火的破坏,导致串杂音严重,上海局多次向邮电部报告要求用正在建设的"88式"交叉来解沪杭干线之急,但均未得到回音。于是只有靠自力更生来解决。1953年初,钱家治研究并设计了"架空明线四线担(44式)交叉设计方法",使沪杭干线得以顺利开通。南向电路群自上海,经杭州、南昌到长沙,要跨越两座特长大桥--杭州钱塘江大桥和南昌八一大桥。尤其是后者,江面宽、跨度大,架设长途干线因垂度太大无法进行,且一旦中断后无法修复,而在桥上也无法立杆架线。他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采用四心橡皮电缆,先测电容再配以适当电感,形成一条带宽为三路载波的低通滤波器。利用这条电缆沿桥边而过,使南向电路群得以顺利开通。他还多次组织和指导对上海至天津、上海至长沙、上海至武汉三大长途干线进行电路群组巡,解决了网上及沿途各局(站)内部存在的大量串音质量问题。<ref>[http://www.uname.cn/top/celeb_88260.html 钱家治]]</ref>
科学研究
钱家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为了提高载波机带通滤波器的性能,他积极组织开展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他仔细测试后发现,美国载波机的带通滤波器性能非常优越,反映在通带段衰减甚小,而在阻带段衰减猛增且陡峭,与通带段几乎成垂直之势。于是他与上海交通大学许得纪教授合作展开研究。许教授曾留学德国,对此颇有研究。他就请许来讲解,有时讲不下去了就回校再准备,准备好了再讲,有时又前后发生矛盾,就再回校准备,如此反反复复,前后将近半年,总算讲通了,提出了具有预畸功能的综合法带通滤波器设计方法。为了验证,他派出3位工程师按该方法同时进行计算。许教授考虑到需要进行上千次的多种运算,为了防止其中某一环节发生错误,要求运算到10位,最后取4位。当时只有人工手摇计算机,工作量之巨可想而知。据此方法做出的带通滤波器,其通带段和阻带段的衰减特性,几乎与美国的完全一致。就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带通滤波器,在上海长话局科技小组诞生了。
==科学研究==  钱家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为了提高载波机带通滤波器的性能,他积极组织开展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他仔细测试后发现,美国载波机的带通滤波器性能非常优越,反映在通带段衰减甚小,而在阻带段衰减猛增且陡峭,与通带段几乎成垂直之势。于是他与上海交通大学许得纪教授合作展开研究。许教授曾留学德国,对此颇有研究。他就请许来讲解,有时讲不下去了就回校再准备,准备好了再讲,有时又前后发生矛盾,就再回校准备,如此反反复复,前后将近半年,总算讲通了,提出了具有预畸功能的综合法带通滤波器设计方法。为了验证,他派出3位工程师按该方法同时进行计算。许教授考虑到需要进行上千次的多种运算,为了防止其中某一环节发生错误,要求运算到10位,最后取4位。当时只有人工手摇计算机,工作量之巨可想而知。据此方法做出的带通滤波器,其通带段和阻带段的衰减特性,几乎与美国的完全一致。就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带通滤波器,在[[上海]]长话局科技小组诞生了。 [[ 匈牙利 ]] 的3路载波机,当初只能开通两路,另一路因衰减甚大而无法应用。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原来在该机出厂时,其方向滤波器内有只电容器,电容量比设计值大了两倍,更换后3路就全通了。
载波机上装有宽频带深负反馈线路放大器。有的载波机,其线路放大器经常发生"振荡",一旦出现"振荡",全线中断,后果严重。他派工程师经过历时3年的研究,才查出"振荡"是因线路放大器内有只电容器接触不良所致,焊好后,"振荡"就不再发生。
''' 研制载波机'''
1960年,作为主要研制者,钱家治组织指导了多项技术攻关,并与通信设备制造部门结合,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第一套312-4型12路载波机,推广到全网使用,为此获邮电部特等奖。1964年,邮电部组织"6401"会战,其中中国第一套大容量600 路微波载波终端设备,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抓的"两波一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家治作为总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卓有成效的技术攻关,狠抓科研与生产结合。为保证质量、加快速度,他提出创新举措,跳越传统的科研、样机、产品阶段,将科研开发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很快转化为产品。该设备投产后优先提供国防使用,为国防通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邮电部的表彰。当时,因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前夕,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没有评奖。但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经验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1966年"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钱家治受到冲击,从1969 年起先后到 [[ 湖北 ]] 、河南"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回到 [[ 北京 ]]
''' 载波通信试验工程'''
1973年,邮电部京津段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试验工程(简称2109工程),因遇到多项技术难题,久攻不克,建成两三年了还不能开通。钱家治任技术负责人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直坚持在工程第一线。由于夜以继日地工作,劳累过度,体力不支,几乎晕倒在工地上,回北京稍作休息后又去天津,组织相关单位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了工程试验并通过了国家鉴定。他因成绩突出受到邮电部表彰。1974年,他参与沪杭4×4对称电缆60路载波系统试验工程,该工程是在以往几次试验后均未得出结论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作为技术负责人,成功地完成了试验工作。这项成果为国防通信的全面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了邮电部的表彰。
''' 通信线路出问题'''
1976年至1978年,中国第一条新技术长距离大容量通信线路--京沪杭中同轴1800路干线建成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大部分电路不能开通使用。当时,邮电部集中了有关科研、企业、设计、建设、维护等单位约300人的技术骨干,进行全线整治但未有效果。以建设、维护单位为一方,提出应将这套系统退回制造厂重做;以科研、制造厂为另一方,提出建设单位施工不当,应将地下电缆挖出重新铺设。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协调。在关系大通路命运的紧急关头,邮电部组织了"二四工程"会战,钱家治作为总技术负责人,力排众议,与分布在1500km沿线的技术人员一起,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日夜拼搏,大搞科学实验。他亲自带领几位同志自南京乘车60多千米,再步行四五千米,到山脚下的通信机房研究情况、收集数据,由于白天不能影响正常通信,工作只能在午夜进行,有的时候因远离驻地而赶不回来,晚上只能住在早已废弃的小店里,天气寒冷使人无法入睡。这样,经过近3年的努力,取得了大量科学数据,绘制出上千条特性曲线。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针对通信干线不同段落,对天津至济南、济南至南京、南京至上海杭州三大段,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将全程指标200毫奈,按最恶劣的情况,采用线性叠加规律,分别提出60毫奈、90毫奈、50毫奈分指标,并在全程不同频段内配制特定的小均衡器,迫使其达到全程200毫奈的规定,而且又能适应每年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确保了这条通信大动脉的顺利开通和正常运行。他因作出重大贡献而获邮电部一等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被任命为邮电部科技局总工程师。
''' 主持中国技术政策'''
1983年,在 [[ 国家科委 ]] [[ 国家计委 ]] [[ 国家经委 ]] 的组织领导下,钱家治参加了有近百个单位,上千名科技、经济和管理专家参与的12项中国技术政策制订工作。他主持了中国技术政策(通信)的研究制订。这项工作涉及邮电、铁道、水电、电子等7个部门,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技术性强。经过调查研究、统计计算和科学论证,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中国技术政策(通信)以国务院文件正式发布。他因此获得三委授予的"突出贡献奖"(排名第一)。同时,他还代表通信行业,因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
80年代,钱家治曾担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通信顾问组副组长。在此期间,他对中国通信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各公用网与专用网建设、光通信基地的选点与发展、中国第一条光缆--宁汉光缆重点工程的审查、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招标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
1979年至1995年(1989年以后退居二线),他主要从事电信网路技术的研究和指导,长达16年之久,并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多年来,他审查、修改的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技术报告、试验报告等达数十种。
== 贡献== 
长期以来,钱家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电信网路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通信事业开始加速发展,对网路技术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而当时中国在这方面还相当落后,同时还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面对种种困难,他积极摸索电信网路技术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形成中国自己的网路技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5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