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塞尔维亚战役

增加 12,97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塞尔维亚战役.jpg|缩略图|右|300px|[http://www.kaixian.tv/gd/d/file/201407/24/3c2734111e3c82803e08559bc93c8927.jpg 原图链接][http://www.kaixian.tv…”
[[File:塞尔维亚战役.jpg|缩略图|右|300px|[http://www.kaixian.tv/gd/d/file/201407/24/3c2734111e3c82803e08559bc93c8927.jpg 原图链接][http://www.kaixian.tv/gd/2014/0724/7546094.html 图片来源于汉丰网]]]
'''塞尔维亚战役''',开始于1914年7月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王国,一直持续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塞尔维亚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其军队在战前曾42万人战后仅剩10万人,塞尔维亚损失了其总人口的27%和男性总人口的60%。据南斯拉夫政府在1924年的估计,塞尔维亚损失了265,164名军人和总人口的25%,这一比例在法国是16.8%,德国是15.4%,俄国是11.5%,意大利是10.3%。

==战役概况==

奥匈帝国同塞尔维亚作战,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对比实力悬殊。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军队已疲惫不堪,缺乏军饷和武器。塞尔维亚经全国动员后只有40万现役和预备役兵力,它面对的是拥有200万全副武装的欧洲最强大的奥匈帝国军队。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在战争在开始时没有得到一个盟友的支持。然而,"塞尔维亚不得不无辜地进行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1914年在[[南斯拉夫]]境内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8月12-20日,奥匈军队在波乔雷克将军的率领下,投入20多万兵力向[[德里纳河]]的塞尔维亚军队发起进攻,爆发了[[米尔战役]]。同年12月,奥匈军队与塞尔维亚军队又在[[科卢巴拉]]进行争夺战。在上述两次战役中,25万塞尔维亚军队半数以上非伤即亡,而奥匈军队也死伤数万人。波乔雷克将军被奥匈皇帝解除军职,宣布退役。

1915年夏天,由于伤寒流行,约有15万塞尔维亚士兵染病,丧失了战斗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为夺回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大片土地,站在同盟国一边向塞尔维亚发起进攻,决心占领整个[[马其顿]]、塞尔维亚南部地区和南多布罗查。从这年秋季起,塞尔维亚受到[[德国]]、奥匈和保加利亚三国军队从背后和侧翼的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军队被迫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向阿尔巴尼亚方向撤退。到了严寒的冬季,塞尔维亚政府和塞军最高指挥部决定将政府、议会和军队一起经阿尔巴尼亚撤退到亚得里亚海海滨地区,因为当时意大利已向奥匈帝国宣战。撤退进行了一个月,饥饿和严寒造成约15万人死于阿尔巴尼亚山区。据南斯拉夫历史学家统计,1915年10月塞尔维亚军队有42万人,11月底到达科索沃时仅剩下30万人。他们在12月穿越阿尔巴尼亚时约有22万人,而在1916年2月到达科孚岛时已不足15万人。塞尔维亚全境已被德国、奥匈和保加利亚3国军队占领。

1916年8月,罗马尼亚经过几次犹豫后,答应同协约国一起战斗,条件是奥匈帝国垮台后在分享战利品时,它要求得到特兰西瓦尼亚的全部领土,布科维纳和巴纳特也要割让给它;同时,它还要求俄国军队进入多布罗查地区,以协助它保卫南部边界免遭保加利亚的侵犯。1917年6月,[[希腊]]也站到协约国一边投入战斗,使巴尔干战场形势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在希腊科孚岛上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后,10万多塞尔维亚军队于1916年下半年起同协约国军队一起投入了萨洛尼卡战役。1918年秋,塞尔维亚军队同[[英国]]、[[法国]]和希腊等协约国军队一起,彻底打败了保加利亚军队。塞尔维亚军队经过45天的战斗收复了塞尔维亚全境,并向奥匈帝国腹地进军。1918年11月1日,贝尔格莱德获得解放。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南部斯拉夫地区有1100万人,却损失了190万人,也就是说牺牲了近18%的人口,它在协约国中的损失是最惨重的。

在战争结束阶段,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奥匈帝国土崩瓦解。1918年12月1日历史上第一个由南斯拉夫境内各斯拉夫民族共同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成立。

==战役过程==
[[File:塞尔维亚战役1.jpg|缩略图|左|300px|[http://p1.qhimg.com/t012e751315a8b0e5d6.jpg 原图链接][https://wenda.so.com/q/1483747531720158 图片来源于360问答]]]
20世纪初欧洲分裂成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这两个集团如同急于抢地盘的帮派,积极搜罗武器,互相威胁,并且发动攻击。当时,与德国结盟的奥匈帝国(其主体就是今天的奥地利共和国)作为欧洲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沙俄),最害怕境内的斯拉夫少数民族犯上作乱,年迈的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疑心非常重,他得到的情报显示:位于巴尔干的塞尔维亚王国不断派遣间谍进入帝国,煽动斯拉夫人进行颠覆活动,而塞尔维亚的靠山就是沙俄。

1914年7月,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在邻近塞尔维亚的[[波黑]]行省(今波黑共和国)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以“统一或死亡”为口号的塞尔维亚秘密组织“黑手会”在政府高官的默许下,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刺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场刺杀让早就想对塞尔维亚下手的奥匈帝国找到了开战的借口,维也纳的报纸上充斥着“塞尔维亚必定灭亡”的战争叫嚣。隐身幕后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则纷纷煽风点火,生怕战火被外交折冲浇灭。

当时,塞尔维亚的战备情况远不如奥匈帝国,30余万大军只有少数获得现代化装备,重要武器和弹药都依赖从法国和俄国进口。奥匈帝国的情况同样不乐观,因为它的整个东部边疆都暴露在虎视眈眈的俄国面前,中间仅隔着一道喀尔巴阡山脉。因此,当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制定入侵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时,还得仔细计算自己部署在东线的军队能挡住俄军多长时间,以便在“解决塞尔维亚问题”后迅速把部队调回抵御沙俄的进攻。

7月23日,奥匈帝国外交部向塞尔维亚发出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要求在三天内答复,其内容包括取缔塞国内所有反奥宣传、把公开反奥的官员免职、镇压危害奥匈安全的泛斯拉夫民族运动等。约瑟夫皇帝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塞方因条件苛刻而拒绝接受,从而使开战顺理成章。没想到老谋深算的塞尔维亚首相帕西奇几乎都应承了下来,只要求对通牒的第六点(奥匈官员在塞境内追查暗杀元凶)略作修改。然而,一心想打的奥匈帝国连“半个不字”也当成借口。

7月28日,奥匈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在随后的一个月内,德、法、俄、英等国先后卷入战团,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塞军定计弃边守险'''

与今天的塞尔维亚版图不同,当年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与奥匈帝国的伏伊伏丁那平原只隔着萨瓦河,奥匈内河舰队的浅水炮舰能轻易把贝尔格莱德城堡打得千疮百孔。而塞国西面,在波黑境内陈兵27万的奥匈军队只需渡过德里纳河,就能进抵塞尔维亚腹地,因此“一步都不能退”成为塞军上下喊得最响的口号。

反观奥匈方面,尽管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是个忠诚的职业军人,但他任命的前敌总指挥、巴尔干集团军司令波提瓦雷克实在是个草包,这位喜好施特劳斯音乐的将军急于在皇帝生日(8月18日)前取得胜利,不等第二梯队(第6军)集结完毕,就催促以第5军为主的20万人马强渡德里纳河。由于工兵舟桥准备不足,许多重炮和机枪未能跟随部队过河。

针对奥匈军队的进攻,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奉行“拒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但经验老到的塞军总司令普特尼克认为在本国军力仅25万人的情况下,“守边不如守险”,不顾国王反对,把主力(3个集团军)分配到战略要点驻守:人数最多的第1军拱卫贝尔格莱德;第3集团军被部署在德里纳河东岸,依托西部山区进行持久抵抗;第2集团军则充当战略预备队,在潘切沃地区实施机动防御。

'''奥匈受挫冒险增兵'''

后来的战局证明普特尼克的决策是正确的。奥匈第5、6军正面强攻德里纳河东岸,结果在采尔山和埃维尔克山遭遇塞军第3集团军的坚决抵抗,由于塞军可以依托预设筑垒地域,加之奥匈部队缺乏攻坚重炮,导致奥匈军队在开战前4天内有1.85万人伤亡,4500人被俘,却仅仅向前推进了14千米。

面对伤亡惨重却推进迟缓的战局,起初信心满满的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坐不住了。如果塞尔维亚战事继续拖延,一旦俄国完成军队动员,并在东部发起进攻,奥匈帝国就会陷入极端不利的境地。8月10日,康拉德命令把驻防东部加利西亚地区的第2集团军的12个师运往塞尔维亚前线。尽管这条命令意味着面向俄国的防线失去防御力,但康拉德抱着侥幸心理——他希望凭借压倒性的军力优势在10天内击溃塞军,然后迅速回防东线。

然而康拉德不仅严重低估了塞军的顽强,而且还高估了奥匈帝国的铁路运输能力。汹涌而来的军列和糟糕铁路调度指挥几乎使奥匈帝国的铁路系统瘫痪。

'''互有胜负战局僵持'''

直到8月中旬,奥匈第2集团军才从伏伊伏丁那平原出发,强渡萨瓦河进入塞尔维亚,主力第4师在贝尔格莱德郊外夺取一处桥头堡,这让塞国上下惊慌不已。

为了保卫首都,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强令总司令普特尼克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指挥集结于贝尔格莱德的塞军第1集团军强渡萨瓦河,到外线去夺取奥匈领土,试图逼迫奥匈军队远离首都。可是这一冒险从一开始就遭遇失败,当塞军推推搡搡地登上轮船时,遭到奥匈内河舰队的猛烈阻击,6000余人丧生,鲜血染红了河面。

由于互有胜负,奥匈帝国军队和塞尔维亚军队陷入僵持局面。8月底,由于俄国动员军队和进攻加利西亚的速度超出预想,康拉德只得匆忙把进攻贝尔格莱德的第2集团军调回东线,这使塞军面对的压力大减。奥匈帝国的前敌总指挥波提瓦雷克只好继续尝试正面突破塞军的山谷防线。9月2日至7日,双方围绕塞尔维亚西部山区展开殊死争夺,2万余人命丧疆场。

'''塞军力竭撤离首都'''

由于塞军缺乏预备队,最终普特尼克下令塞军放弃前沿阵地,向后收缩,准备和对手打堑壕战。对于这一决定,多数塞军军官表示反对,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火炮,士兵的弹药储备又不足,如果继续用呆板的阵地战与敌人拼消耗,最后吃亏的只能是塞军。果然,当双方陷入阵地战后,塞军大炮在交战仅一周后就弹药不继,堑壕内的塞军每天承受奥匈军队肆无忌惮的炮轰,损失越来越大。不过,一些机灵的塞军军官发明了坑道战——在地下挖掘坑道,然后埋设地雷,等到奥匈军队跃出战壕冲锋时引爆。

11月5日,波提瓦雷克靠着兵力优势向塞军发起新的大规模攻势。由于塞尔维亚第3集团军在前期交战中消耗殆尽,普特尼克把预备队第2集团军投入战斗,但终归力竭势穷。面对“玉石俱焚”还是“留下青山”的抉择,普特尼克向国王彼得一世坦承:“我们的军队已经做出重大牺牲,为了战争和民族的前途,我诚恳地向陛下建议,放弃首都贝尔格莱德,向南部尼什地区转移。”于是,塞尔维亚王族和内阁在11月的最后一周乘火车南下,随行还带走国库里的黄金和重要文件。12月2日,奥匈军队开进贝尔格莱德。

'''以弱敌强虽败犹荣'''

在整个塞尔维亚战役中,塞军以25万人,迟滞奥匈军多达45万兵力,尽管丢掉首都,但塞军以损失13.3万人的代价,却消灭了多达22.5万人的奥匈军队,创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个以弱敌强的奇迹。奥匈军队总指挥波特瓦雷克因作战不力,被解除巴尔干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历史学家认为,奥匈军队在塞尔维亚战场上的巨大损失,以及俄军在加利西亚前线的节节胜利,使存在了几百年的奥匈帝国逐渐呈现出摇摇欲坠的迹象。尽管它还能坚持在世界大战中打上四年,可是覆灭的种子已经埋下。<ref>[https://bbs.tiexue.net/post2_8219672_1.html 塞尔维亚战役引爆“欧洲火药桶”]2014/7/25 来源:铁血网</ref>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2,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