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9
次編輯
變更
稀树草原
,無編輯摘要
[[File:稀树草原.jpg | thumb | 450px | 右 | 稀树草原<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big>稀树草原</big>'''
稀树草原是炎热、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长成的植被类型,其特点是底层连续高大禾草之上有开放的树冠层,即稀疏的乔木。世界最大片的稀树草原见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缅甸 -泰国地区和马达加斯加。
中文名 稀树草原
外文名 savannah
年降雨量 小于1000毫米
土 壤 橙褐色
== 简介 ==
=== 稀树草原 savannah ===在我国云南南部元江、澜沧江、怒江及其若干支流所流经的山地峡谷地区,分布着我国最为干热的草地,这里气候炎热而干旱,年降雨量小于1000毫米,集中于雨季,而旱季较长,蒸发量一般大于降雨量的2-4倍,具有非常明显而特殊的干热河谷气候。土壤是红褐色的红壤,多含砂质和石砾或碎石。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而贫瘠,在河漫滩以上较低的台地上,首先形成稀疏的旱生草丛,逐渐演化形成稀树草原。
元江干热河谷的稀树草原,以扭黄茅为主构成草本层,高度达60-80厘米,地面覆盖度可达到90%。草本层中还有双花草、小菅草等,灌木生长分散,丛生,高度多在100厘米以下,覆盖度很小,虾子花、牛角爪、疏序黄荆、红花柴、元江羊蹄甲、火索麻、朴叶扁担杆等有零星分布。稀疏孤立的乔木树种,一般高3-7米,树种有木棉、厚皮树、毛叶黄杞、火绳树、余甘子、九层皮等。这种稀树草原多作为放牧场,也种植某些热带作物。但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所以生产力都较低。[[File: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jpg | thumb | 300px | left | 王子 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 <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 起源 ==
稀树草原起于新生代(距今6,640万年前)期间热带周围地区降雨渐少的时候,特别是在过去2,500万年期间。禾草类为稀树草原的主要植物,到约5,000万年前才出现,但有些没有禾草的类似稀树草原植被可能早其出现。南美洲化石记录为发展良好的植被提供了证据,这类植被富含禾草,被认为与现代稀树草原一样,时间确立于2,000万年前的早中新世。
在此时期,全世界气候稳定变冷。海面温度较低,导致水的蒸发减少,引起整个水分循环变慢,云的形成减少而降水较稀。中纬度地区的植被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此区位于潮湿赤道区和凉湿温带区之间。
因应长期气候变迁而浮现稀树草原的主要地区(热带美洲、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此时已彼此被海洋隔开。植物无法越过障碍而迁徙,各大陆出现稀树草原的详情互不相同。在各区,不同的动植物种类发生进化,占据了新的季节性干旱栖地。
在牺牲森林的情况下,稀树草原变得普遍多了,时间是在第四纪(距今160万年前)漫长、干冷的间隔时期,与温带更新世冰期或间冰期同时。人们研究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地沉积物中化石化的花粉,为这个观点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在非洲,当人类第一次出现时,他们原本占据着稀树草原。后来,他们善于改造环境以适合自己的需要,因而扩散到亚洲、大洋洲和美洲。他们把对稀树草原植被的本质和发展的影响强加在大自然模式,在稀树草原类型中增添了可见的变数。世界上的稀树草原正进行着另一阶段的改变,因为现代人群的扩增冲击到植被和动物。
== 稀树草原如何形成 ==
* 稀树草原是热带亚热带较干燥地区 的一种阳生、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 势的,具有散生乔灌木的植物群落(又 称萨瓦纳),是热带亚热带比较干燥地 区的一种典型景观。稀树草原主要见于 东非、南美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我国 云南一带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和台湾 西南部也有类似的群落分布。
* 这些地区 终年温暖,但雨量分配不均匀,年均温度 18 -24^ ,年降雨量500 -1500毫米。 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旱生乔木矮小、多 枝,具有非常特殊的大而扁平的伞形树 冠,叶多坚硬,常为羽状复叶,芽有鱗片 保护,树皮厚,树干内贮有大量水分。
* 灌 木的地下部分发达。藤本植物极少,几 无附生植物。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是高达 1米左右的大型禾本科植物,叶具有旱 生结构;双子叶植物多属小型叶,坚硬或 完全退化。比如,在我国云南南部元江、 澜沧江、怒江及其若干支流所流经的山 地峡谷地区,分布着我国最为干热的草 地,这里气候炎热而干旱,年降雨量小于 1000毫米,集中于雨季,而旱季较长,蒸 发量一般是降雨量的2 ~4倍,具有非常 明显而特殊的干热河谷气候。
* 土壤是红 褐色的红壤,多含砂质和石砾或碎石。 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而贫瘠,在河漫 滩以上较低的台地上,首先形成稀疏的 旱生草丛,后逐渐演化形成稀树草原。比如,元江干热河谷的稀树草原以扭黄 茅为主构成草本层,高60 -80厘米,地 面覆盖度可达到90%。
* 草本层中还有 双花草、小菅草等,灌木生长分散,丛生, 高度多在100厘米以下,覆盖度很小,虾 子花、牛角爪、疏序黄荆、红花柴、元江羊 蹄甲、火索麻、朴叶扁担杆等有零星分 布。稀疏孤立的乔木树种,一般高3 ~7 米,树种有木棉、厚皮树、毛叶黄杞、火绳 树、余甘子、九层皮等。
* 由于禾木草的生 产力高以及植被稀疏开旷等特点,在干 扰较少的热带稀树草原中常有大量有蹄 类食草哺乳动物,如非洲萨瓦纳群落中 的斑马、羚羊、长颈鹿等,还有一些大型 食肉动物(如非洲狮豹、鬣狗等)。稀树 草原通常根据气候特点区分为湿性稀树 草原(具有2。
* 5 ~5个月旱季)、干性稀 树草原(旱季7。 5个月)与具刺灌丛稀 树草原(旱季7。5 ~10个月)。人类的 火烧、农垦和狩猎对稀树草原生态系统 有很大影响,使之受到严重破坏,大量野 生动物也因此从许多地方消失。
== 动植物 ==
稀树草原的动植物反映出地区动植物的出处,所以,各区种类不同。不像非洲和大洋洲的稀树草原,亚洲和热带美洲的稀树草原最好看作渐狭的雨林,其动植物与同区较近赤道而较湿环境的种类有密切关系。这些稀树草原里的乔木通常是落叶的,干季时树叶掉落。非洲稀树草原生物基本上是草原动植物的集合体,附加一些疏落的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