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9
次編輯
變更
稀树草原
,無編輯摘要
'''<big>稀树草原</big>'''
稀树草原是炎热、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长成的植被类型,其特点是底层连续高大禾草之上有开放的树冠层,即稀疏的乔木。世界最大片的稀树草原见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 印度 ]] 、 [[ 缅甸 ]] -泰国地区和马达加斯加。
中文名 稀树草原
外文名 savannah
=== 稀树草原 savannah ===在我国云南南部元江、澜沧江、怒江及其若干支流所流经的山地峡谷地区,分布着我国最为干热的草地,这里气候炎热而干旱,年降雨量小于1000毫米,集中于雨季,而旱季较长,蒸发量一般大于降雨量的2-4倍,具有非常明显而特殊的干热河谷气候。土壤是红褐色的红壤,多含砂质和石砾或碎石。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而贫瘠,在河漫滩以上较低的台地上,首先形成稀疏的旱生草丛,逐渐演化形成稀树草原。
元江干热河谷的稀树草原,以扭黄茅为主构成草本层,高度达60-80厘米,地面覆盖度可达到90%。草本层中还有 [[ 双花草 ]] 、 [[ 小菅草 ]] 等,灌木生长分散,丛生,高度多在100厘米以下,覆盖度很小, [[ 虾子花 ]] 、 [[ 牛角爪 ]] 、疏序黄荆、 [[ 红花柴 ]] 、 [[ 元江羊蹄甲 ]] 、 [[ 火索麻 ]] 、 [[ 朴叶扁担杆 ]] 等有零星分布。稀疏孤立的乔木树种,一般高3-7米,树种有 [[ 木棉 ]] 、 [[ 厚皮树 ]] 、 [[ 毛叶黄杞 ]] 、 [[ 火绳树 ]] 、 [[ 余甘子 ]] 、 [[ 九层皮 ]] 等。这种稀树草原多作为放牧场,也种植某些热带作物。但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所以生产力都较低。[[File: [[ 浑善达克稀有草原]].jpg | thumb | 500px | left | 浑善达克稀有草原<br> [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4/49/%E6%B5%91%E5%96%84%E8%BE%BE%E5%85%8B%E7%A8%80%E6%9C%89%E8%8D%89%E5%8E%9F.jpg 原圖鏈接] ]]
== 起源 ==
在此时期,全世界气候稳定变冷。海面温度较低,导致水的蒸发减少,引起整个水分循环变慢,云的形成减少而降水较稀。中纬度地区的植被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此区位于潮湿赤道区和凉湿温带区之间。
因应长期气候变迁而浮现稀树草原的主要地区(热带美洲、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此时已彼此被海洋隔开。植物无法越过障碍而迁徙,各大陆出现稀树草原的详情互不相同。在各区,不同的动植物种类发生进化,占据了新的季节性干旱栖地。
在牺牲森林的情况下,稀树草原变得普遍多了,时间是在第四纪(距今160万年前)漫长、干冷的间隔时期,与温带更新世冰期或间冰期同时。人们研究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地沉积物中 [[ 化石 ]] 化的花粉,为这个观点提供强有力的佐证。在非洲,当人类第一次出现时,他们原本占据着稀树草原。后来,他们善于改造环境以适合自己的需要,因而扩散到亚洲、大洋洲和美洲。他们把对稀树草原植被的本质和发展的影响强加在大自然模式,在稀树草原类型中增添了可见的变数。世界上的稀树草原正进行着另一阶段的改变,因为现代人群的扩增冲击到 [[ 植被 ]] 和动物。
== 稀树草原如何形成 ==
* 灌 木的地下部分发达。藤本植物极少,几 无附生植物。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是高达 1米左右的大型禾本科植物,叶具有旱 生结构;双子叶植物多属小型叶,坚硬或 完全退化。比如,在我国云南南部元江、 澜沧江、怒江及其若干支流所流经的山 地峡谷地区,分布着我国最为干热的草 地,这里气候炎热而干旱,年降雨量小于 1000毫米,集中于雨季,而旱季较长,蒸 发量一般是降雨量的2 ~4倍,具有非常 明显而特殊的干热河谷气候。
* 土壤是红 褐色的红壤,多含砂质和石砾或碎石。 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而贫瘠,在河漫 滩以上较低的台地上,首先形成稀疏的 旱生草丛,后逐渐演化形成稀树草原。比如,元江干热河谷的稀树草原以扭黄 茅为主构成草本层,高60 -80厘米,地 面覆盖度可达到90%。
* 草本层中还有 [[ 双花草 ]] 、 [[ 小菅草 ]] 等,灌木生长分散,丛生, 高度多在100厘米以下,覆盖度很小,虾 子花、 [[ 牛角爪 ]] 、疏序黄荆、 [[ 红花柴 ]] 、 [[ 元江羊 ]] [[ 蹄甲 ]] 、 [[ 火索麻 ]] 、朴叶扁担杆等有零星分 布。稀疏孤立的乔木树种,一般高3 ~7 米,树种有木棉、厚皮树、 [[ 毛叶黄杞 ]] 、 [[ 火绳 树 ]] 、 [[ 余甘子 ]] 、 [[ 九层皮 ]] 等。* 由于禾木草的生 产力高以及植被稀疏开旷等特点,在干 扰较少的热带稀树草原中常有大量有蹄 类食草哺乳动物,如非洲萨瓦纳群落中 的 [[ 斑马 ]] 、 [[ 羚羊 ]] 、 [[ 长颈鹿 ]] 等,还有一些大型 食肉动物(如非洲狮豹、鬣狗等)。稀树 草原通常根据气候特点区分为湿性稀树 草原(具有2。
* 5 ~5个月旱季)、干性稀 树草原(旱季7。 5个月)与具刺灌丛稀 树草原(旱季7。5 ~10个月)。人类的 火烧、农垦和狩猎对稀树草原生态系统 有很大影响,使之受到严重破坏,大量野 生动物也因此从许多地方消失。<ref>[https://iask.sina.com.cn/b/1SThCMCHJ3Sz.html 稀树草原是怎么形成的?,爱问网] </ref>
=== 植物 ===不同地区稀树草原内有各群突出的植物。在热带美洲稀树草原大片地区,最常见的阔叶树属于Curatella、Brysonima和Bowdichia属,在某些季节性积水区,正被Copernica属和莫里茨棕属(Mauritia)棕榈树取代。禾草包括Leersia属和雀稗属的种类。在阿根廷,最常见的木本植物是与豆类相关的牧豆属(Prosopis)。
在东非洲较干地区, [[ 金合欢 ]] 属和 [[ 风车藤 ]] 属(Combretum)种类是最常见的稀树草原乔木,某些地区显见粗干的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茁壮的 [[ 扇椰子 ]] 或 [[ 大戟 ]] 属(Euphorbia)肉质树种。在较干的稀树草原,特别常有各式各样的针刺灌木。最普及的禾草是 [[ 须芒草 ]] 属(Andropogon)、苞芽属(Hyparrhenia)和菅草属(Themeda)的种类。在较湿的稀树草原,短盖属(Brachystegia)乔木生长于底层3公尺(10尺)高的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之上。西非洲稀树草原最常见的乔木为 [[ 榆绿木属]](Anogeissus)、风车藤属(Combretum)和 [[ 马钱子属]](Strychnos)。在印度大部分地区,稀树草原植被一直广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也扩大了它的范围。在改变最少的地方,印度稀树草原通常包含金合欢属、含羞草属、 [[ 枣属]](Zizyphus)有刺乔木,这些树长在主要由沟颖草双属(Sehima)和双花草属(Dichanthium)组成的草地上。在澳大利亚中纬度地区,稀树草原的植物类似其他硬叶植被的植物(厚实木本植物,有含水少的粗叶),动物和植物都不是独有的稀树草原类型。大部分澳大利亚稀树草原乔木是常绿树,不靠落叶而靠减少本身水分散失来度过干季。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稀树草原的主要树种是桉属各个种类,也常见金合欢属、羊蹄甲属(Bauhinia)、 [[ 露兜树 ]] 属和其他高大灌木。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分地区, [[ 格雷戈里猴面包树]](Adansonia gregorii)是最常见而显著的稀树草原乔木。高大的茅草(黄茅属〔Heteropogon〕)或 [[ 袋鼠草]](菅草属)主宰了大片潮湿稀树草原的底层。多刺的 [[ 三齿稃草]](Plectrachne和Triodia属)在较干旱区占有优势地位。澳大利亚稀树草原大部分乔木和灌木是明显的硬叶植物。以稀树草原为主的地区各处出现小片季风雨林和其他种类的植被,在对干季火灾有某种防护程度的地方存活下来。
[[File:稀有草原动物2.jpg | thumb | 500px |右 | 稀有草原动物2<br> [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672868933,3526844916&fm=15&gp=0.jpg 原圖鏈接] ]]
=== 动物 ===稀树草原为各种不同的动物提供生境,其中有些动物藉啃食、吃草、传粉、养分循环、种子散播而造福植被。许多地区的稀树草原如今受到管理,以供养大型食草哺乳动物,例如非洲本地的动物,或者大洋洲、南美洲、中美洲用于商业生产的牛。小型无脊椎动物较不突出却很重要,例如,蝗虫和毛虫是底层树叶的主要消费者,白蚁则是木材等死亡植物的重要消费者。
最著名的稀树草原动物可能是非洲的动物,因为其中有大型哺乳动物。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基本上是草原群落的一部分,尽管环境中出现了低矮乔木。动物大致仰赖植被的禾草成分,像食草的 [[ 水牛 ]] 、 [[ 斑马 ]] 、 [[ 角马 ]] 、 [[ 河马 ]] 、 [[ 犀牛 ]] 、 [[ 羚羊 ]] 一样,直接把禾草和灌木当作食物,或像捕食这些食草动物的食肉动物或食腐动物一样,间接把禾草作为食物。仅少数( [[ 大象 ]] , [[ 长颈鹿 ]] ,)较为依赖通常有刺的乔木的树叶或果实。大型哺乳动物不常见于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主要以 [[ 袋鼠 ]] 科的袋鼠、沙袋鼠等几种动物为代表。然而,在人类首先抵达后,数千年前此区各式各样的极大哺乳动物和爬虫类绝种了。如今,它们被人类引进的驯养及野生动物取代,其中主要是牛,但也包括马,较具地方性的是 [[ 骆驼 ]] 、驴和印度水牛(Bubalus bubalis)<ref>[https://www.sohu.com/a/298493929_99955613 动物之家稀树草原,搜狐2019-02-28 ] </ref>
== 生物产能 ==
与任何时候植被的真正生物量(有机物质的无水重量)相比,稀树草原有相当高水准的初级净产能。这种产能大致集中于紧随湿季之后的时期,此时植物可自由地用水;这个时候,稀树草原的产能可匹敌或超过森林产能。地上生物量的季节性最高值从较干地区每公顷0.5~11.5公吨(较高值测于降雨充足的年分)到较湿地区每公顷5.5~20.8公吨。所测得地下生物量的值常较低,但典型情况下等于或大于地上的值。初级产能的值较不易测得,但在塞内加尔和西非洲干燥部分曾测到每年每公顷3.6公吨干燥物质的比率,在更南的潮湿地区曾测到每年每公顷21.5~35.8公吨的值。在印度不同的稀树草原曾获得一定范围的值,低从较干地区每年每公顷1.6公吨,高至较湿地区每年每公顷45.5公吨。
此外,可作动物粮食的植被通常品质较高。一大部分(从15%到90%以上)是禾草,这是可口而好消化的,尤其是与主宰森林生长的木本植被相比时。比起大部分热带森林 [[ 乔木叶子 ]] , [[ 禾草叶 ]] 也包含少得多的不可口化合物,因此比较容易摄食和消化。稀树草原里许多灌木和乔木的叶子被食草哺乳动物吃掉,也被无脊椎动物吃掉。种子和地下器官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重要的干季粮食。
稀树草原里干燥的禾草和枯木主要藉由白蚁或焚烧而迅速分解,放出矿物质养分,再用于后来的生产。这快速的养分转换有助于解释产能为何相当高,进而解释稀树草原典型的丰富而多样性动物区系。
== 相关视频 ==
<center>稀树草原,这个神秘的地方,各种动物都在在里面找到栖息地</center>{{#iDisplay:f0736phzpbd|780|460|qq}}</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