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94
次編輯
變更
福泉山遗址
,無編輯摘要
==发现==
福泉山原名“息壤”,因其形状类似一条倒扣的 [[ 船 ]] 而得名“覆船山”,其后因其井水甘甜而更名为“福泉山”。又因以前有一薛姓道人在此居住,又名薛道山。
1962年, [[ 上海博物馆 ]] 考古部在福泉山考察时发现了部分 [[ 新石器时代 ]] 的 [[ 陶器 ]] 残片,同年福泉山遗址被列为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1977年,当地 [[ 学生 ]] 在土山东侧劳动,掘出崧泽文化的 [[ 陶罐 ]] 与 [[ 陶壶 ]] 。1979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进行试掘,探明在福泉山的周围农田下的各个文化层的范围。1982年8月19日,当地 [[ 农民 ]] 在福泉山一带取土时发现了半块玉璧和残破的石刀、石斧等文物。这些 [[ 文物 ]] 随后被送到 [[ 青浦博物馆 ]] 。3天后青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该地区找到了另外半块玉璧。此后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组织人力先后于1982年9月、1983年、1986年至1988年和1987年底至1988年对福泉山遗址进行发掘,发掘结果显示,福泉山实际上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古人在 [[崧泽遗址| 崧泽古遗址 ]] 上堆筑的一座高台墓地,遗址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5620±110年前。
1984年,福泉山遗址以“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一名被重新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01年,福泉山遗址被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其保护范围为以福泉山四周为基点,半径200米的区域。2013年被列为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
==结构==
福泉山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200处的一座名为福泉山的土墩及其周围的农田中,其中福泉山高7米、南北长84米,东西长94米,主体是由人工堆筑而成的高台墓地。遗址范围大体以福泉山为中心,东西长约500米,南北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遗址范围内,西部有 [[ 马家浜文化 ]] ;北部有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东部有 [[ 良渚文化 ]] ;南部有 [[ 马桥文化 ]] 和 [[ 吴越文化 ]] 。考古人员共清理出18座崧泽文化墓葬、32座良渚文化墓葬、2座吴越文化墓、4座楚文化墓、96座西汉墓、1座唐墓和3座宋墓以及1处崧泽文化生活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2800余件。
崧泽文化的遗迹中,18座墓葬中有17座分布在北侧,1座位于南侧。这些墓葬是5000年前的一处氏族墓地,其中的随葬物品包括陶制的网坠、 [[ 鼎 ]] 、 [[ 豆 ]] 、 [[ 罐 ]] 等,以及 [[ 骨镞 ]] 、玉坠、玉璜和 [[ 玉管 ]] 等物品,还有 [[ 猪 ]] 、 [[ 鹿 ]] 等碎骨。在该文化的居住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了残留在地上的四块木柱的垫板和一些小树条以及 [[ 陶器 ]] 的碎片、残玉璜、陶网坠等物品以及食后丢弃的动物碎骨。居址的东北有一个灶塘遗迹,灶旁有一件破碎的烹饪用的盆形角尺形足大 [[ 陶鼎 ]] 。其中出土的部分鼎足、甗残片等属于典型的崧泽文化文物。良渚文化的32座墓葬全部分布于福泉山上,中心部位出现了2组重叠的墓群,其余墓葬分布在其周围。在这些墓葬中间出现了 [[ 祭坛 ]] 的痕迹,部分墓葬还配有人殉祭祀坑。部分墓葬出现了棺具,随葬器物包括棺内有 [[ 斧 ]] 、 [[ 钺 ]] 、 [[ 琮 ]] 、 [[ 璧 ]] 、 [[ 鼎 ]] 、 [[ 甗 ]] 、 [[ 簋 ]] 、 [[ 熏炉 ]] 等。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