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16
次編輯
變更
粤海关大楼
,無編輯摘要
==背景==
自清政府在清 [[ 康熙 ]] 二十三年(1684年)将台湾纳为版图,解除海禁,允许与外国贸易往来,并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四个对外 [[ 口岸 ]] 设 [[ 粤海关 ]] 、 [[ 闽海关 ]] 、 [[ 浙海关 ]] 、 [[ 江海关 ]] 四大 [[ 海关 ]] 。粤海关于1685年成立,官署设在省城(广州)天字码头,在黄埔村(黄埔洲)设黄埔挂号口和税。关部行台则设在澳门关前街和关后街之间的地段。
据《粤海关志》与《黄埔挂号口图》记载,在黄埔口设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和永靖营等机构。清政府当时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 [[ 商船 ]] ,不得沿江停泊,必须下锚于黄埔。”故粤海关建立后,进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基本都是经 [[ 黄埔古港 ]] 进出。
粤海关澳门关部行台设立后,澳门通往广州的对外贸易运输从陆路改为水路。为鼓励外国商船来华进行贸易,粤海关监督赴澳门巡视时,还会亲自上船丈量船舶,按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减收货税。1849年,澳门总督亚马留实行扩张殖民政策,拆毁香山县丞衙署,更率兵推倒悬挂在澳门关部行台前的中国旗杆、遣走海关官员,将关部行台封闭。 [[ 澳门 ]] 海关官员被迫迁离,经两广总督与行台官员基溥相讨,关部行台改设于广州黄埔办公。
==建筑新楼==
19世纪下半叶的两次 [[ 鸦片战争 ]] 后,广州被英法联军占领,粤海关开始逐渐由西人主导。时沙面岛属于租界,为方便外籍人士办理公务,就在六二三路附近兴建了一栋共两层楼的粤海关税务司公署。然而,大楼在经历数次重修后最终被大火烧掉,后来就决定在附近兴建办公地点,也就是如今的“大钟楼”。咸丰十年(1860年)粤海关 [[ 税务司 ]] 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外界称“洋关”)。民国三年(1914年)3月28日,时粤海关监督宋寿征、广东民政长李开侁、粤海关税务司梅乐和等人为粤海关工程奠基,民国五年(1916年)6月25日落成。
1931年6月1日,粤海五十里外常关改辖于海关机构,称分卡或分关,统归粤海关税务司署管理,至此原来由粤海关监督管理的常关退出历史舞台。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占领广州。1950年1月31日,粤海关税务司署改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州海关,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
==建筑==
建筑由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署的英籍总 [[ 工程师 ]] 建筑师大卫·迪克(David C. Dick)规划, [[ 英国皇家 ]][[ 建筑师 ]] 阿诺特·查理斯·达德利(C. D Arnott)设计,仿欧洲古典建筑形式,华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在全国现存的海关大楼中,粤海关大楼属于历史较长者,落成时间早于1927年落成的上海江海关大楼和1924年落成的 [[ 武汉江汉关大楼 ]] 。
建筑大楼的大理石是来自 [[ 云南 ]][[ 大理 市|大理]] ,结构为整体钢筋水泥,用大块麻石作基础,十分坚固,整座建筑可以承受500磅炸弹爆炸冲击。整个钟楼建成共花了30万 [[ 银元 ]] 。整个建筑仿照 [[ 欧洲 ]] 古典建筑形式设计,整体 [[ 钢筋 ]][[ 水泥 ]] 结构大块麻石基础,正面外墙以 [[ 花岗岩 ]] 圆柱与条石镶砌,总建筑面积近三千三百平方米,楼高三十一点八五米,大楼建筑呈现出明显的欧陆风貌, [[ 罗马 ]] 立柱、钟楼、每个房间的壁炉,都是非常显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