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餺飥

增加 6,21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餺飥'''<br><img src="https://tw.wamazing.com/media/wp-content/up…”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餺飥'''<br><img src="https://tw.wamazing.com/media/wp-content/uploads/sites/4/2018/06/s_pixta_37143212_M.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tw.wamazing.com/media/article/a-123/ 圖片來自WAmazing]</small>
|}

'''餺飥'''<ref>[https://nommagazine.com/%E5%BE%9E%E9%A4%BA%E9%A3%A5%E5%88%B0%E6%B0%B4%E5%BC%95%E7%9A%84%E6%97%A5%E6%9C%AC%E9%84%89%E5%9C%9F%E9%BA%B5%E9%A3%9F%E6%96%99%E7%90%86/ 從餺飥到水引的日本鄉土麵食料理],NOM Magazine],2019-05-14</ref> <ref>[https://cw980374.pixnet.net/blog/post/299582172-%E3%80%90%E6%97%A5%E6%9C%AC%E3%80%91%E5%AF%8C%E5%A3%AB%E5%B1%B1%E5%90%8D%E7%89%A9-%E9%A4%BA%E9%A3%A5%28houtou%29 【日本】富士山名物 餺飥(Houtou)],痞客邦,2019-07-11</ref>,也稱為'''不-{托}-'''、'''湯餅''',<ref>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湯餅, 唐 人謂之不托,今俗謂之餺飥矣。」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不托》:「湯餅一名餺飥,亦名不托……不托,言不以掌托也。」</ref>麵條隨形而名的古稱之一。

==簡介==
餺飥,<ref>《釋名.釋飲食》:「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ref>[[宋朝]]以後方稱麵條,相對涼麵唐人稱冷淘。<ref>宋王溥《唐會要·光祿寺》:「冬月,量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ref>

餺飥是[[日本]][[山梨縣]](故[[甲斐國]])著名的鄉土料理,以[[味噌]]為湯底熬煮,包含許多蔬菜如[[南瓜]]、[[白菜]]、[[洋蔥]]等。這種麵類料理,早期是源自[[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後來傳入[[中原]],變成所謂的[[麵疙瘩]]和[[貓耳朵]]。

傳入日本後,加入了味噌和蔬菜肉類,形成現在廣為人知的餺飥(Houtou),比起[[烏龍麵]],餺飥(Houtou)本身更像是[[刀削麵]]的口感,搭配日式高湯還有蔬菜一起食用,再寒冷的冬天也會洋溢滿滿的幸福感。

餺飥,由扁平的[[烏龍麵]]加上[[蔬菜]]及[[味噌]]燉煮而成的一種[[麵食]]。有時被認為屬於烏龍麵的一種,但也有山梨人認為餺飥與烏龍麵不同。因為餺飥大受歡迎,[[富士山]]河口湖一帶商家,發展成為外帶包裝禮盒,成為山梨縣人氣土產商品。

==發展歷史==
「餺飥」由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創造,或為古突厥語音譯,魏晉南北朝時傳入中原。原先為未發酵之麵團揉光後搓成條狀,再掐成半指長的小麵段,至此類似今日之[[麵疙瘩]]、[[貓耳朵]]。再將麵段搓成兩頭翹、中間凹的小笆斗,或兩頭尖、中間扁的柳葉舟,最後放在菜羹、肉羹裏煮熟。<ref name="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Cite news|url=http://magazine.chinatimes.com/jiangyi/20160606004070-300606|title=吃一場宋朝年夜飯|last=李開周|newspaper=CTnews書刊|accessdate=2018-08-08|language=zh-TW}}</ref>

先秦已發明[[擀麵杖]],至宋朝手擀麵才大行其道。此時已不流行麵疙瘩式的「餺飥」,宋朝人所謂「餺飥」指的是新興的手擀麵。<ref name="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南宋[[朱翌]]《猗覺寮雜記》記載「北人食麵名餺飥」,南宋[[陸游|陸遊]]《朝饑食齏麵甚美戲作》記載「一杯齏餺飥,老子腹膨脝。坐擁茅簷日,山茶未用烹」,可見餺飥與中國百姓飲食的關係。

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中國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第九餅法第八十二中,分別記載了「水引」與「餺飥」的作法。而且,我們還可以由這一部份看出「水引」和「餺飥」是屬於同一類型的麵食(水引也被稱為水引餺飥)。提到水引時,賈思勰寫道:「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挼」音ㄋㄨㄛˊ,這裡的意思是把麵拉成像筷子粗細的條,切成一尺的段,然後捏扁成韭菜葉般薄的麵條,丟入沸水中煮。

「餺飥」的作法則是「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段,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也就是說,這兩者不但看起來光潤潔白可愛,味道也是非常軟滑美好。

=== 傳入日本 ===
[[奈良時代]](710年-784年)餺飥從中國[[唐朝]](一說為南宋中葉<ref name="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被遣唐使的高僧帶到日本,來到了當時的[[甲斐國]]。而這種料理方式也在當地流傳了下來。現在山梨縣的餺飥主要食材有[[里芋]]、[[香菇]]、[[鴻喜菇]]、[[南瓜]]、[[紅蘿蔔]]、[[豌豆]]與[[豬]][[五花肉片]]。作法則是先以和風高湯將處理過的較難熟的食材下鍋,煮軟後加入餺飥,再放上較快熟的食材與豬五花肉片,全都煮熟後再溶入味噌即成。起先是用麵粉揉製成繩狀或是團狀切割,後來逐漸演變為今日日本的餺飥。

據稱[[武田信玄]]曾把餺飥當作軍糧。餺飥源自武田信玄時期,是征戰時,軍士以在地食材入鍋的鄉土料理。武田家滅亡之後,[[德川家康]]在餺飥中加入[[尾張]]的[[味噌]],直到今天,味噌口味仍被延續保存。故山梨縣的餐廳店門口若擺放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旗幟,就代表有餺飥。

==烹煮==
餺飥材料沒有限制,就近取材再放入麵粉和[[味噌]]即可,但一般材料有[[南瓜]]、[[里芋]](小圓芋)、[[馬鈴薯]]、[[紅蘿蔔]]、[[白菜]]、[[蔥]]、[[菇]]類、[[豬肉]]、[[雞肉]]等。本來因為這是家庭料理,每一戶都有自家的作法,但現代已逐漸統一的製法了。不另煮麵而是直接把生麵放入燉煮是它的特色。

===吃法===
一般在山梨縣的家庭中被視為[[主食]],也可以當作像[[味噌湯]]之類的配[[飯]]吃。

==演變==
有一種紅豆餺飥,是在餺飥上放上像[[牡丹餅]]一樣的[[紅豆]]甜,是山梨縣限定地區的甜點。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7,0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