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9
次編輯
變更
碳原子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碳原子1.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126210843,3468541201&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
[[File:碳原子1.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126210843,3468541201&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126210843,3468541201&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碳原子'''(carbon) 化学符号:C [[元素原子量]]:12.011 [[质子]]数:6 [[原子序]]数:6 周期:2 族:IVA
自然产生的碳由三种同位素组成:12C和13C为稳定同位素,而14C则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是少数几个自远古就被发现的元素之一,是构成碳基生物的最基本元素。
'''中文名''':[[碳原子]]
'''英文名''':[[carbon]]
'''化学式''':[[C ]]
'''熔 点''':[[约为3550 ℃(金刚石)]]
'''沸 点''':[[约为4827 ℃(升华)]]
'''外 观''':[[固态]],[[黑色(石墨)]], [[无色(金刚石)]]
'''元素原子量''':12.011
'''质子数''':6
[[File:碳原子2.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461468761,424759189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461468761,4247591895&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周期''':2
'''族''':IVA
'''电子层分布''':2-4
'''原子体积''':4.58 cm3/mol
==物理性质==
碳原子(carbon)
化学符号:C
[[File:碳原子3.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289420175,178048454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289420175,1780484543&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元素原子量:12.011
质子数:6
原子序数:6
周期:2
族:IVA
[[电子层]]分布:2-4
[[原子]]体积: 4.58 /mol
原子半径:91pm
共价半径:77 pm
[[范德华]]半径: 170 pm:1s22s22p2
[[电子]]在每能级的排布: 2,4
[[氧化价]](氧化物): 4,3,2(弱酸性)
颜色和外表:黑色(石墨), 无色(金刚石)
[[物质]]状态 :固态
[[物理]]属性:反[[磁性]]
[[File:碳原子4.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96157366,89807725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96157366,898077253&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熔点:约为3550 ℃(金刚石)
[[沸点]]:约为4827 ℃(升华)
[[摩尔]]体积:5.29×10-6m3/mol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3000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太平洋表面 23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ppm)4800
莫氏硬度:[[石墨]]1-2 ,金刚石 10
氧化态: 主要为-4,,C+2, C+4 (还有其他氧化态)
化学键能: (kJ /mol) C-H 411 C-C 348 C=C 614 C≡C 839 C=N 615 C≡N 891 C=O 745 C≡O 1074
晶胞参数: a = 246.4 pm b = 246.4 pm c = 671.1 pm α = 90° β = 90° γ = 120°
电离能:(kJ/ mol) M - M+ 1086.2 M+ - M2+ 2352 M2+ - M3+ 4620 M3+ - M4+ 6222 M4+ - M5+ 37827 M5+ - M6+ 47270 。
单质密度:3.513 g/ (金刚石)、2.260 g/ (石墨,20 ℃)
电负性:2.55(鲍林标度)
[[File:碳原子6.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68505118,496686952&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68505118,496686952&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比热:710 J/(kg·K)
电导率:0.061×10-6/(米欧姆)
热导率:129 W/(m·K)第一电离能1086.5 kJ/mol 第二电离能2352.6 kJ/mol 第三电离能 4620.5 kJ/mol 第四电离能 6222.7 kJ/mol 第五电离能 37831 kJ/mol 第六电离能 47277.0 kJ/mol 。
成键:碳原子一般是四价的,这就需要4个单电子,但是其基态只有2个单电子,所以成键时总是要进行杂化。最常见的杂化方式是sp3杂化,4个价电子被充分利用,平均分布在4个轨道里,属于等性杂化。
这种结构完全对称,成键以后是稳定的σ键,而且没有孤电子对的排斥,非常稳定。[[金刚石]]中所有碳原子都是这种以此种杂化方式成键。烷烃的碳原子也属于此类。
同位素:C12\C14(考古测定年代)。
构成结构:直链、支链和环状结构。
==同位素==
所有碳同位素的原子都有6颗质子,但中子数各异(从2到16颗不等)。碳有两个自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碳]]-12( 12c )占地球上碳的98.93%,而碳-13( 13c )则占剩余的1.07%。[[生物体]]中 同位素的比率更高,因为[[生物化学]]反应会选择性地消除 。196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决定以碳-12同位素作为原子量单位的定义标准。[[核磁共振]]所探测的就是 。
碳-14(14c )是自然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地球]]上的丰度为一万亿分之一(0.0000000001%),主要存在于大气层和地表矿藏中,如泥炭及其他有机物质等。碳-14以0.158 MeV能量进行β−衰变,由于半衰期只有5730年,所以该同位素在古老[[岩石]]中几乎绝迹,但会在大气高层(低平流层及高对流层)中经[[宇宙射线]]和[[氮]]间的反应而不断产生。 在大气层及生物体中的丰度几乎守恒,但在生物体死亡后有规律地衰减,这就是放射性碳定年法的原理。该定年法可测量年龄在4万年以下的含碳物质。
碳有15种已知同位素,其中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它会进行质子发射和α衰变,半衰期为1.98739x10−21秒。 同位素有核晕效应,即其半径比密度均匀的正常球体原子核高得多
==视频==
==碳原子的结构==
;{{#iDisplay:n05177xlp3q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碳原子'''(carbon) 化学符号:C [[元素原子量]]:12.011 [[质子]]数:6 [[原子序]]数:6 周期:2 族:IVA
自然产生的碳由三种同位素组成:12C和13C为稳定同位素,而14C则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是少数几个自远古就被发现的元素之一,是构成碳基生物的最基本元素。
'''中文名''':[[碳原子]]
'''英文名''':[[carbon]]
'''化学式''':[[C ]]
'''熔 点''':[[约为3550 ℃(金刚石)]]
'''沸 点''':[[约为4827 ℃(升华)]]
'''外 观''':[[固态]],[[黑色(石墨)]], [[无色(金刚石)]]
'''元素原子量''':12.011
'''质子数''':6
[[File:碳原子2.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461468761,424759189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461468761,4247591895&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周期''':2
'''族''':IVA
'''电子层分布''':2-4
'''原子体积''':4.58 cm3/mol
==物理性质==
碳原子(carbon)
化学符号:C
[[File:碳原子3.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289420175,178048454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289420175,1780484543&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元素原子量:12.011
质子数:6
原子序数:6
周期:2
族:IVA
[[电子层]]分布:2-4
[[原子]]体积: 4.58 /mol
原子半径:91pm
共价半径:77 pm
[[范德华]]半径: 170 pm:1s22s22p2
[[电子]]在每能级的排布: 2,4
[[氧化价]](氧化物): 4,3,2(弱酸性)
颜色和外表:黑色(石墨), 无色(金刚石)
[[物质]]状态 :固态
[[物理]]属性:反[[磁性]]
[[File:碳原子4.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96157366,89807725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96157366,898077253&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熔点:约为3550 ℃(金刚石)
[[沸点]]:约为4827 ℃(升华)
[[摩尔]]体积:5.29×10-6m3/mol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3000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太平洋表面 23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ppm)4800
莫氏硬度:[[石墨]]1-2 ,金刚石 10
氧化态: 主要为-4,,C+2, C+4 (还有其他氧化态)
化学键能: (kJ /mol) C-H 411 C-C 348 C=C 614 C≡C 839 C=N 615 C≡N 891 C=O 745 C≡O 1074
晶胞参数: a = 246.4 pm b = 246.4 pm c = 671.1 pm α = 90° β = 90° γ = 120°
电离能:(kJ/ mol) M - M+ 1086.2 M+ - M2+ 2352 M2+ - M3+ 4620 M3+ - M4+ 6222 M4+ - M5+ 37827 M5+ - M6+ 47270 。
单质密度:3.513 g/ (金刚石)、2.260 g/ (石墨,20 ℃)
电负性:2.55(鲍林标度)
[[File:碳原子6.jpg|缩略图|碳原子[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68505118,496686952&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68505118,496686952&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比热:710 J/(kg·K)
电导率:0.061×10-6/(米欧姆)
热导率:129 W/(m·K)第一电离能1086.5 kJ/mol 第二电离能2352.6 kJ/mol 第三电离能 4620.5 kJ/mol 第四电离能 6222.7 kJ/mol 第五电离能 37831 kJ/mol 第六电离能 47277.0 kJ/mol 。
成键:碳原子一般是四价的,这就需要4个单电子,但是其基态只有2个单电子,所以成键时总是要进行杂化。最常见的杂化方式是sp3杂化,4个价电子被充分利用,平均分布在4个轨道里,属于等性杂化。
这种结构完全对称,成键以后是稳定的σ键,而且没有孤电子对的排斥,非常稳定。[[金刚石]]中所有碳原子都是这种以此种杂化方式成键。烷烃的碳原子也属于此类。
同位素:C12\C14(考古测定年代)。
构成结构:直链、支链和环状结构。
==同位素==
所有碳同位素的原子都有6颗质子,但中子数各异(从2到16颗不等)。碳有两个自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碳]]-12( 12c )占地球上碳的98.93%,而碳-13( 13c )则占剩余的1.07%。[[生物体]]中 同位素的比率更高,因为[[生物化学]]反应会选择性地消除 。196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决定以碳-12同位素作为原子量单位的定义标准。[[核磁共振]]所探测的就是 。
碳-14(14c )是自然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地球]]上的丰度为一万亿分之一(0.0000000001%),主要存在于大气层和地表矿藏中,如泥炭及其他有机物质等。碳-14以0.158 MeV能量进行β−衰变,由于半衰期只有5730年,所以该同位素在古老[[岩石]]中几乎绝迹,但会在大气高层(低平流层及高对流层)中经[[宇宙射线]]和[[氮]]间的反应而不断产生。 在大气层及生物体中的丰度几乎守恒,但在生物体死亡后有规律地衰减,这就是放射性碳定年法的原理。该定年法可测量年龄在4万年以下的含碳物质。
碳有15种已知同位素,其中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它会进行质子发射和α衰变,半衰期为1.98739x10−21秒。 同位素有核晕效应,即其半径比密度均匀的正常球体原子核高得多
==视频==
==碳原子的结构==
;{{#iDisplay:n05177xlp3q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