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剑门

增加 9,56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s://image.so.com/ 剑门] '''《剑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八句咏叹剑门地…”
[[File:剑门.jpg|缩略图|[https://image.so.com/ 剑门]]]
'''《剑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八句咏叹剑门地势险要,中间几句议论秦汉以来在赋贡的名目下蜀地财物流入中原,最后四句表示担心重现历史上的割据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这首诗的议论和景物、人事的描写紧密结合,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人心弦,毫不枯燥;针对着现实社会,毫不空泛。

==剑门==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译文==

天帝在人间设下一些险阻,剑门之险雄居天下。连绵的群山抱护着西南,山壁的石角指向北方。两崖如同相并的两堵高墙,岩石的纹理刻画出城郭的形状。这里确乎是一人奋勇当关,百万人马无法靠前。蜀地的珠玉财宝流向中原,连岷山、峨眉也为之气色惨淡。

想那三皇五帝的时代,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后代君王务以柔远,设宫纳贡致使淳朴的风俗中断。直到今天一些英雄豪杰,仍想据蜀称霸分裂江山。王者要并吞,霸者要割据,你争我夺拼力相残。我要向天帝问罪,我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想到这种据险作乱的事情还会间或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惶恐无言。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王朝九节度的六十万大兵溃于邺城。各藩镇借机扩充势力,与唐王朝争夺天下。唐王朝就此陷入分崩瓦解的局面。杜甫先从长安携家眷迁往秦州同谷(今甘肃成县),但杜甫在同谷居住不满一个月,因生活困难,只好南赴成都。

《发同谷县》题下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这次途中写了十二首纪行诗,途经剑门,惊叹于地势之险要,联想到由藩镇强大造成的安史之乱,意识到剑南之地容易被军阀负险自固、割据称雄而创作此诗,为十二首中的第十首。

==文学赏析==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

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

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诗人说: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罪真宰"、"铲叠嶂"云云,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遥相呼应,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

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剑门天险,利于军阀扼险割据,古已有之,今亦难保无虞;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诛求太过,难免结怨生乱。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却又有意宕开一笔,"临风默惆怅",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

诗歌突兀而起,经中间的转折变化,到最后的稍稍宕开,全诗像狂澜陡涨,腾挪跌宕百姓流转,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杜甫在诗中议论,是开了宋人的以议论为诗先河,但杜甫的诗中议论也不同于一般宋诗。一方面,诗人的议论与景物和人事的描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议论建立在生动的形象之上,自然生发。另一方面,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人心弦,因此毫不枯燥。再一方面,作者的议论处处针对着现实社会,因此毫不空泛。
<ref>[https://www.gushiwen.org/ 古诗文网]</ref>

==名家点评==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余尝闻之王大卿误曰:"一夫怒"乃可,若不怒,虽临关何益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叹地险而恶负固者。又云:散文有所不能及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条形容剑门,题意已尽。下面又另开议论,自三皇至令,包举数千年治乱兴亡,真绝大经济文字。胡夏客曰:《剑门》诗,因《剑阁铭》而成。但《铭》词出以庄严,此诗尤加雄肆,用古而能胜于古人,方称作家。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危时之虑,与《剑阁铭》固自有异,若李商隐《井络》一首,乃用铭意者。江盈科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昔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为真诗人真手笔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自秦州至成都诸诗,奥险清削,雄奇荒幻,无所不备。山川、诗人,两相触发,所以独绝古今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孟阳之铭,是一篇喻蜀文,有德不在险意,故其词曰:"凭阻作昏,鲜不败绩。"为反侧子告也。子美之诗,是一篇筹边议,有怀远以德意,故其词曰:"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为当宁者告也。翻古而非用古,夏客误矣。俱以地险易动立论。抱西南,见曲为彼护;角北向,见显与我敌。为篇末欲铲叠嶂之根。

清•杨伦《杜诗镜铨》:大山水诗须得此气概。宋祁知成都至此,咏杜诗首四句,叹伏,以为实录(首四句下)。以上正义,以下发感("一夫"句)。忽接入意中语,突兀("珠玉"句)。天纵笔势("三皇"句)。以议论为韵言,至少陵而极;少陵至此等诗而极。笔力雄肆,直欲驾《剑阁铭》而上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句句矜创(首四句下)。以上言剑阁形之险,及近日蜀人困于诛求之状("两崖"六句)。挺起发大议论("三皇"句)。句句有轩天地气象("鸡犬"五句)。奇伟惊人("并吞"四句)。再顿转,尤见神理(末二句)。退之云:"若使乘酣逞雄怪,造化何以当镌镵?"独于杜公见之耳。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此诗易笏山喜诵之,听之甚佳,阅之仍无奇也。从"珠玉"想到"三皇",故是奇想("珠玉"四句)。又归到"设险",而以"偶然"解之,亦是奇想(末四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ref>[https://www.sohu.com 搜狐]</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27,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