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
次編輯
變更
《小说月报》
,创建页面,内容为“《小说月报》,是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8月29日于上海创刊。从1921年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1931年12月停刊,共…”
《小说月报》,是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8月29日于上海创刊。从1921年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1931年12月停刊,共出22卷。初《小说月报》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1921年1月,该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
中文名称 《小说月报》
类别 文学选刊
创刊时间 1910年7月
国际刊号 0257-9413
定价 8元/期
书名 小说月报
页数 530页
品牌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1日
语言 汉语
主办单位 百花文艺出版社
国内刊号 CN12-1063
邮发代号 6-38
主编 沈雁冰
ISBN 9787530662120
作者 《小说月报》编辑部
开本 16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1期刊简介==
《小说月报》,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初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1921年1月,该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等人的新诗。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其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小说月报》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天津市模范集体(2002年度)。北方八省市十佳期刊。主编马津海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
==2发展历史==
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说月报》创办之初,由王蕴章(莼农)编辑;第3卷第4期起改由恽树珏(铁樵)编辑。基本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很大篇幅,为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形势下,商务印书馆不得不顺应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蕴章编辑。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蓬勃发展.
1920年1月第11卷开始进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编。沈雁冰即对刊物进行彻底改革。此时文学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沈雁冰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的郑振铎、王统照等人联系,邀请文学研究会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编、经过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号以崭新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两年后,沈雁冰辞去主编职务,由郑振铎接任主编。他继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着前两卷的方针前进。
锐意改革
1月10月小说月报在第12卷1号发表改革宣言。宣言认为:
一、同人以为研究文学哲理,介绍文学流派虽为刻不容缓之事,而移译西欧名著尤为重要。
二、同人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必将忠实介绍,以为研究之材料。
三、写实主义文学: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为写实主义之真杰作实未尝有其之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
四、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相辅而进;批评主义在文艺上有极大之权威,能左右一时代之文艺思想。同人因此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导。
五、同人等深信一国之文艺应为一国国民之反映,对于此点亦甚愿尽提倡之责任。
六、中国旧有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此则同人所敢确信者,故甚愿发表治旧文学者研究所得之见,俾得与国人相讨论。
耿济之翻译的名著
1921年,耿济之翻译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契诃夫的《侯爵夫人》(《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等
耿济之还翻译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商务1月版)及《猎人日记》(1922年、1923年在《小说月报》上译介)发表了《〈猎人日记〉研究》。
沈雁冰在《小说月报》发表文章批评鸳鸯蝴蝶派
1922年7月10日,沈雁冰在《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上发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批评鸳鸯蝴蝶派。文章以《礼拜六》第108期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留声机片》为例,从思想内容以至描写方法,进行分析和批判,认为鸳鸯蝴蝶派写得最多是恋爱小说或家庭小说的中心思想,无非是封建思想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各色各样的翻版。此举引起鸳鸯蝴蝶派的不满,并对商务印书馆当局施加压力。商务印书馆的保守派也借此要沈雁冰断然拒绝道歉后,商务印书馆当局对《小说月报》的稿子实行检查。沈正式向馆方提出抗议。
1922年11月10日,沈雁冰在《小说月报》13卷11号的社评栏内发表《真有代表旧文化旧文艺的作品么?》和《反动?》,谈了对礼拜六派的看法。在一篇文章中,不同意有些人把礼拜六派看作是"旧文化旧文艺"的代表,而是"现代的恶趣味 一 污毁一切的世与纵欲的人生观",说:"礼拜六派的文人......把人生当做游戏,玩弄,笑谑;他们并不想享乐人生,只把他百般揉搓使他污损为快","我们为要防止中国人都变'猿猴之不肖子'的缘故,觉得有反抗这派运动的必要;至于为文学前途讨,倒还在其次,因为他们的运动在本质上不能够损及新文学发达的分毫"。沈雁冰的《反动?》一文,从有人把礼拜六派的通俗刊物泛滥看作是"反动"谈起,认为礼拜六派不是"反动",而"是潜伏在中国国民性里的病菌得了机会而作最后一次的发泄"。文章提出:"治标不如治本,我们一方面固然要常常替可爱的青年指出'通俗刊物'里的误谬思想与浅薄技能,一方面亦要从根本努力,引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路"。
郑振铎接办《小说月报》
1923年1月,《小说月报》主编易人,由郑振铎接替沈雁冰主编这本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长期被"鸳鸯蝴蝶派"所垄断。1921年沈雁冰主编该刊后,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贯彻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创作主张的新文学刊物。郑振铎接手主编《小说月报》,开始清除"鸳鸯蝴蝶派"和"学衡派"等文学流派的影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大多数是文学研究会的人。《小说月报》注重发现、培养许多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新人鼓励他们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同时郑振锋十分重视翻译、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发展该国文学的借鉴。
1924年徐调孚参加编辑工作。1927年 5月至1928年10月郑振铎旅欧期间,叶绍钧(圣陶)代为主编。
1930年底叶绍钧、郑振铎相继脱离商务印书馆后,由徐调孚任编辑。
直至1932年1月,未及发行的第23卷新年号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一同毁于“一·二八”战火而终刊,共出22卷258期。
==3期刊特色==
《小说月报》创刊以来,始终保持鲜明特色,即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和多样化。它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使刊物既厚重沉实,又丰富多彩,既满足读者的阅读欣赏需要,又照顾到专家学者研究鉴赏之需。不为一时的轰动效益赶时髦,而是把读者的精神需求当作刊物的神圣职责。刊物发行量从高峰滑落后,认真总结得失,使刊物特色更加鲜明,以别人不可代替的特色显现自己生存的价值,这一雅俗共赏的特色被广泛认可。
==4栏目设置==
《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申明编辑方针:旨在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内容和形式上“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稿件大部分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所撰译。
==5主要内容==
理论
理论文章多出自沈雁冰之手。他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创作的前途》、《社会背景与创作》、《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鲁迅论》等文章,反映了作者当时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并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主张。
《小说月报》曾开辟“创作讨论”、“创作批评”、“文艺丛谈”等栏目,并通过社评、杂谈、通信、读后感等形式,刊登鲁迅、郑振铎、胡愈之、周作人、叶圣陶、瞿秋白、沈泽民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鼓吹血与泪的文学,译述外国文艺论著,批判封建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奠定基础,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创作
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发表了鲁迅的《端午节》、《社戏》、《在酒楼上》等小说。最初两年,多系叶绍钧、冰心、王统照、许地山(落华生)、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梁宗岱、徐雉等人的新诗。他们的作品反映人生痛苦,暴露社会黑暗,同情被压迫人们,发挥反帝反封建的作用。1923年后,又涌现出许杰、王以仁、王任叔、鲁彦、罗黑芷等一批新作者。相继刊载了王统照的《黄昏》、张闻天的《旅途》、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等长篇小说和朱自清的《毁灭》、叶绍钧的《浏河战场》、朱湘的《王娇》等长诗。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孙席珍、张天翼等新人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翻译
从第12卷起至终刊共译介39个国家300余位作家及其作品800余篇。鲁迅译的俄国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郑振铎译的俄国路卜洵的《灰色马》,耿济之译的俄国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长篇小说均在刊物上连载,并曾编印《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太(泰)戈尔号》、《安徒生号》、《非战文学号》、《现代世界文学号》等专号和《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增刊号。第12卷增刊号《俄国文学研究》,收有郑振铎的《俄国文学的启源时代》、鲁迅的《阿尔志跋绥甫(阿尔志跋绥夫)》、耿济之的《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张闻天的《论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等论文24篇,同时译载俄国作家果戈理、高尔基、屠格涅夫、安得烈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尔志跋绥夫等人的作品29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俄国文学历史发展情况。第15卷增刊号《法国文学研究》,则刊登由沈雁冰、郑振铎、耿济之、刘延陵等人撰写的论文16篇,介绍法国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戏剧及近代法国文学;译载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乔治桑、莫泊桑、菲利普、法朗士、包尔都等人的作品。
整理中国古代文学
1923年郑振铎任主编后,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刊登余祥森的《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顾颉刚的《我们对于国故应取的态度》、王伯祥的《国故的地位》等论文,就整理中国旧文学问题进行集中讨论。1927年又编印第17卷增刊号《中国文学研究》上、下册,刊有郑振铎、郭绍虞、刘大白、陈垣、许地山等35人的60余篇研究论文。内容从先秦文学到魏晋六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民间文学,无不择优评述,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
讨论
该刊先后组织了“翻译文学书的讨论”、“语体文欧化讨论”、“创作讨论”,以及“自然主义”、“文学主义问题”等讨论。
==6编辑人员==
主编:马津海,男,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编审。
副主编:董兆林,男,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副编审。
文学编辑:刘书棋,男,毕业于天津市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副编审,副主任。
文学编辑:彩罕娜,女,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副编审。
文学编辑:徐晨亮,男,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编辑。
美术编辑:魏钧泉,男,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编审。
==7刊物意义==
《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
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
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
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
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15]
==8编辑推荐==
《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精选了二十四篇《小说月报》于2012年选载的小说,其中,中篇小说9篇,短篇小说15篇。这些作品代表了2012年中国小说的最高层次,小说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
==9后记==
小说与我们的公共生活
2012年,因伦敦奥运会的召开,世人皆将目光投向英伦三岛。英国人自己却把更多热情倾注于另外两项活动: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钻禧庆典”,以及查尔斯·狄更斯诞辰两百周年纪念——在命名为“狄更斯2012”的纪念活动中。一系列展览与演讲把人们带回狄更斯书写过的维多利亚时代,一部部狄更斯的小说重新被搬上舞台与银幕,民众聚集于图书馆、书店、学校乃至街头,用自己的方式为小说家“庆生”。一位作家的诞辰纪念竟成为举国参与的公众事件,这或许会令远在万里之外、已看惯种种“纪念”活动的旁观者们也感到意外。英国人用他们对于狄更斯的热情,向我们展示了,当文学融入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后,所能在公共生活领域发挥的持久影响力。
我们也并不仅仅是旁观者,2012年同样有一条新闻,让文学变成身边公众话题的焦点:莫言先生获得了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倘若不是孤立地把这看作一位卓越作家个人的成功,或一厢情愿地阐释为“软实力”的投射,而是把视野拉回当代中国文学的处境,这一事件或许可成为一种契机。一位批评家前不久曾表达过这样的期待:“热爱文学的人们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而沉浸在欣喜之中,但是在欣喜之后,我们也许应该以更加郑重、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审视我们的文学。”某一世界性的文学奖项可能会从外部提供一种价值坐标,打开封闭的视野,拆除观念的樊篱,让当代作家用更加自信而开放的态度于世界文学的地图上寻找定位。可是,“我们的文学”终归要扎根于我们的公共生活,落实于写作者创作成果的广泛传播、充分挖掘、精心筛选与有效阅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作品中找到借以认识自身之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精神资源,如此方可使公众对文学重燃的热情成为长久传承的火种——这正是《小说月报》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和往年一样,本刊编辑部于2012年岁末对《小说月报》这一年度所选发的九十三部中篇小说、七十篇短篇小说加以重新审视,反复斟酌,从中遴选出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十五篇,编为《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本书是对《小说月报》过去一年工作的盘点,也为希望在有限时间内了解当代中短篇小说创作态势的读者提供了一种选择。 《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选入了莫言先生一篇近作。短篇小说《澡堂》中,已成为名作家的“我”故地重游,来到工厂旧址上新建的澡堂,脱下象征社会角色的衣服,与昔日的工友们“裸裎相见”。倾听他们谈往论今、嬉笑怒骂——小说中蒸汽升腾的澡堂或可解读为一种隐喻。在这一浓缩了当代生活纷杂景观的空间里,写作者完成了一次倾空自我、返回本源,踏足于公共生活的“仪式”。从本书收录的其他作品中,读者同样不难发现来自当下社会生活的鲜活断片,或从几代人共同经历中觅拾出的记忆结晶。无论作者以何种方式处理这些“断片”与“结晶”,他(她)们从不止步予抽象的主题或结论,而是让叙事落实于对人物境遇与内心世界的关切。不管是《声音低回》中的痴儿阿里与《你可以让百合生长》中的另类少女,还是《两个人的电影》里情路坎坷的爱侣,《信人》里身世如谜的老者,以及《武人列传》里那群顽劣少年,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各有独特的面目与气场,仿佛合上书页之后,他们还会继续生活下去。
对人物境遇与内心世界的关切本来就是小说这一现代文体的特质之一。英国批评家利维斯曾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以小说《艰难时世》为例,令人信服地说明。这种关切不仅具有方法论和美学的意义,更带有价值观与伦理学的色彩。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创造的那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连河水也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的焦煤镇,是维多利亚时代整个英国的缩影,而议员葛擂硬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作为专讲“事实”与“计算”的时代精神的化身,支配着小镇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小说开篇,马戏班小丑的女儿西丝,在葛擂硬的学校里失去了名姓。变成“第二十号女生”,虽然从小与马戏班里的马儿相伴长大,她却因无法在课堂上按照葛擂硬先生的要求“给马下个定义”而惊慌失措——批评家利维斯独具慧眼,从这段情节中解读出贯穿整部小说的寓意:小女孩西丝的惊慌其实源自她身上“无法根除的人性”,这让她不能理解把性情各异的人全部看作算术单元,把活生生的马定义为“四足动物。草食类。四十颗牙齿,其中二十四颗臼齿,四颗犬齿,十二颗门牙……”的那种时代精神。从狄更斯的时代直至今天,专讲“事实”与“计算”的时代精神仍所向披靡,而一代又一代小说家都选择站在西丝这一边,反对以代数学的简化方式,像对待蚂蚁和机器零件一样“计算”、“操弄”个体,他们怀着对于个体生命体验独特性与丰富性的兴趣,用小说的力量探索着人物内心不能被葛擂硬式定义所穷尽的一切。
小说在焦煤镇的世界里为最平凡的劳动者提供了精神庇护之所:人们在做完十几小时的工作以后,走进图书馆翻开小说,书中描述的“人类的希望与恐惧,斗争、胜利与失败,忧虑、欢乐与悲伤”令他们惊奇,也令他们感动。因为“其中的男人和女人多多少少像他们自己,而其中的小孩也多多少少像他们自己的孩子”……几个世纪以来,小说正是这样走入普通人的生活,用低语和呢喃卸下他们心头的重压。而小说改变了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看待他人的眼光。当代哲学家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一书中分析道:如果说,人们彼此间的误解,乃至社会的冲突与断裂多半源自“拒绝”,“拒绝在思想上走进他人的生活,拒绝把他人看作一个有着独特故事的独特个人,拒绝承认自己也可能就是他”,那么,小说恰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有着独特故事与丰富内心的“他人”,在读者那里潜移默化地培育出一种由此及彼、接纳他人的同情心与想象力——这些说法或许可以启发我们,让“文学与公共生活”这一话题继续延伸下去。
《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秉承既定的编辑方针和体例,由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两大板块构成,作品均按本刊选栽时的顺序排列,并附有作家近照与创作小传。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承蒙各位入选作者的大力协助,值此机会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各界朋友对本刊始终如一的厚爱与支持,真诚期望您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小说月报》编辑部
2012年11月
==10目录==
【中篇小说】
孙频小传
醉长安
方方小传
声音低回
王跃文小传
漫水
钟求是小传
两个人的电影
邓一光小传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荆永鸣小传
北京房东
滕肖澜小传
握紧你的手
弋舟小传
李选的踟躇
【短篇小说】
莫言小传
澡堂
范小青小传
天气预报
刘庆邦小传
后事
胡学文小传
春色
吴君小传
皇后大道
韩少功小传
山那边的事
晓苏小传
剪彩
储福金小传
渡过等待
迟子建小传
他们的指甲
铁凝小传
七天
鲍十小传
冼阿芳的事
张新科小传
信人
裘山山小传
意外伤害
邵丽小传
亲爱的,好大的雪
叶兆言小传
美女指南
小说与我们的公共生活(编后语)
《小说月报》2012年总目录
==11文摘==
我本善良
王祥夫
一
吴美芳在里边服刑不觉已是一年,监狱里的春节也是春节,犯人们也要欢度一下,要会餐,要张灯结彩,还要演出犯人们自己编排的节目。分给吴美芳的任务却是去帮厨,去包饺子,另外几个帮厨的女犯人是有说有笑,而吴美芳却突然落下泪来。
“别哭,好好表现,争取减刑,到时候也许还能赶上你儿子的婚礼。”
旁边的一个女犯人对吴美芳说。
吴美芳哭得更厉害了,泪水打湿了手里正在包的饺子。
“再哭你那饺子都成得不能吃了。”
旁边的另一个女犯人说哭有什么用?做人要硬气一些。
吴美芳再也忍不住,放下手里的饺子,掉过脸,开始号啕大哭。
二
去年冬天,虽然一年都没下雪,但在吴美芳的心里却是最寒冷的一年。八月到十二月,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吴关芳再伤心也不得不接受那个事实,那就是她的大儿子翔宝为救马来亚的儿子把自己的一条命丢掉的事实。吴美芳的男人刘大宝,要吴关芳想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翔宝的死实际上是替他们两个减轻了负担,“两个儿子现在只剩下飞宝一个,负担还不是减轻了一半?”不但如此,坏事变好事,如果真能向马来亚索要三十万赔偿,那套房子的钱也就有了。“我儿子的一条命换一套房也值!”刘大宝说。
吴美芳两眼睁老大,当即骂出口:“刘大宝你吃屎啊,居然能说出这种屁话!”
“好好好!”刘大宝说吃屎归吃屎,但这事可不能便宜了马来亚。
“谁说要便宜他?”吴美芳说那是我儿子的一条命!
“明白这个就好。”刘大宝说咱们翔宝本该活七十年、八十年,谁想他活了十五年就走到头了,这十五年你容易还是我容易,咱们把多少钱都花在他身上了,现在就像是竹篮子打水。刘大宝停停,喉结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然后一句话才重重说出口:“就是打不上水,也不能把竹篮子丢了!”四个月来,刘大宝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又上网又查报纸,刘大宝现在心里有了数,出了这种事,马来亚那边最少也得给三十万赔偿。
那天,刘大宝说是要陪吴美芳出去散散心,硬拉上吴美芳去看了一回房子。房子在大正街靠近二纺那一带,属棚户改造,好不到哪里。但站在这里往远看可以看到北边的竹家山,还有山下那条目见窄细的平江。往下看,是大正街,街上热闹得很,既有菜市场,又有超市,买东西倒是方便,住在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天天到下边超市去买处理货,超市总是隔三差五在快下班的时候处理掉一些过期食品,面包、蔬菜、肉类什么都有。除了离超市近这一大好处外,刘大宝拍拍阳台栏杆对吴关芳说这个阳台整天都能见太阳又是一大好处,我们农科所有的是种子,到时候在阳台上种七八盆蔬菜,不用花钱天天都有新鲜蔬菜可以吃。
吴美芳良久说出一句话:“住在这里,天天让我想儿子,我早死也算!”
刘大宝说:“你就当没生他。”
吴美芳叫起来,“生他的时候你当然不痛!”
刘大宝闭住嘴巴,心里说,女人生孩子男人当然不痛。
两个人站在阳台上一时无语,好一阵子刘大宝又指着南边让吴关芳看,南边是二纺,紧挨着二纺是那一大片苏联楼,那苏联楼的岁数恐怕要比吴美芳都大,现在也要拆了,住户在秋天的时候都已经陆续搬走了,门窗都已被人卸掉,房顶上那个大水箱的盖子打开着,有七八只鸽子在上边落着。
“可惜那大水箱搬不下来,搬下来做个储藏室倒不错,能放许多东西。”刘大宝说。
吴美芳把脸转向那边,房顶上的那个大水箱真是不小,像间小房子。
“关芳你再看那边,我们农科所的那栋楼据说也要拆了重盖。”刘大宝又住北指了指,农科所就在大正偏街,马来亚的水产店也在这条街上。
“那家伙明天晚上想请咱们吃辣火锅嘎鱼。”刘大宝说。
“我不去。”吴关芳说。
“你不去他未必就能省下。”刘大宝说。
“别说吃饭,说能给咱们多少赔偿吧。”吴美芳说。
==12作者简介==
马津海,男,汉族,五十年代初生人。插过队,当过工人,1978年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入百花文艺出版社《小说家》、《小说月报》任文学期刊编辑。九十年代视就职《小说月报》主编,任期内,该刊从从单一版本期发十余万册,发展为四个版本期发八十余万册,成为国内发行量第一的文学期刊。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家期刊奖。个人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奖。
==13序言==
何为“未用稿”?
小说“烧友”们都知道,《小说月报》是当今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文学选刊,鄙人虚为主编十数年,过目的小说过万篇,可算作资深编辑了。忽一日,与几位同仁好友对酌,席间一友人提出“未用稿”创意,众人皆拍案叫绝!
鄙人以为,“未用稿”并非不符合《小说月报》的水准,为什么?本刊编辑部总共三五人。需从全国百余种文学期刊中遴选佳作,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难免审美疲劳,挂万漏一,此其一。其二,文学作品从来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一眼看高,一眼看低,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每每读到精彩而又未被我刊选用的小说时,常留遗珠之憾。
承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宋灵恩社长、林晓靖副总编辑热情相邀,鄙人从近年来的“遗珠”中再选佳作,汇集成书,以飨读者。
中文名称 《小说月报》
类别 文学选刊
创刊时间 1910年7月
国际刊号 0257-9413
定价 8元/期
书名 小说月报
页数 530页
品牌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1日
语言 汉语
主办单位 百花文艺出版社
国内刊号 CN12-1063
邮发代号 6-38
主编 沈雁冰
ISBN 9787530662120
作者 《小说月报》编辑部
开本 16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1期刊简介==
《小说月报》,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初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1921年1月,该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等人的新诗。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其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小说月报》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天津市模范集体(2002年度)。北方八省市十佳期刊。主编马津海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
==2发展历史==
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说月报》创办之初,由王蕴章(莼农)编辑;第3卷第4期起改由恽树珏(铁樵)编辑。基本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很大篇幅,为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形势下,商务印书馆不得不顺应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蕴章编辑。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蓬勃发展.
1920年1月第11卷开始进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编。沈雁冰即对刊物进行彻底改革。此时文学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沈雁冰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的郑振铎、王统照等人联系,邀请文学研究会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编、经过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号以崭新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两年后,沈雁冰辞去主编职务,由郑振铎接任主编。他继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着前两卷的方针前进。
锐意改革
1月10月小说月报在第12卷1号发表改革宣言。宣言认为:
一、同人以为研究文学哲理,介绍文学流派虽为刻不容缓之事,而移译西欧名著尤为重要。
二、同人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必将忠实介绍,以为研究之材料。
三、写实主义文学: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为写实主义之真杰作实未尝有其之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
四、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相辅而进;批评主义在文艺上有极大之权威,能左右一时代之文艺思想。同人因此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导。
五、同人等深信一国之文艺应为一国国民之反映,对于此点亦甚愿尽提倡之责任。
六、中国旧有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此则同人所敢确信者,故甚愿发表治旧文学者研究所得之见,俾得与国人相讨论。
耿济之翻译的名著
1921年,耿济之翻译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契诃夫的《侯爵夫人》(《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等
耿济之还翻译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商务1月版)及《猎人日记》(1922年、1923年在《小说月报》上译介)发表了《〈猎人日记〉研究》。
沈雁冰在《小说月报》发表文章批评鸳鸯蝴蝶派
1922年7月10日,沈雁冰在《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上发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批评鸳鸯蝴蝶派。文章以《礼拜六》第108期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留声机片》为例,从思想内容以至描写方法,进行分析和批判,认为鸳鸯蝴蝶派写得最多是恋爱小说或家庭小说的中心思想,无非是封建思想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各色各样的翻版。此举引起鸳鸯蝴蝶派的不满,并对商务印书馆当局施加压力。商务印书馆的保守派也借此要沈雁冰断然拒绝道歉后,商务印书馆当局对《小说月报》的稿子实行检查。沈正式向馆方提出抗议。
1922年11月10日,沈雁冰在《小说月报》13卷11号的社评栏内发表《真有代表旧文化旧文艺的作品么?》和《反动?》,谈了对礼拜六派的看法。在一篇文章中,不同意有些人把礼拜六派看作是"旧文化旧文艺"的代表,而是"现代的恶趣味 一 污毁一切的世与纵欲的人生观",说:"礼拜六派的文人......把人生当做游戏,玩弄,笑谑;他们并不想享乐人生,只把他百般揉搓使他污损为快","我们为要防止中国人都变'猿猴之不肖子'的缘故,觉得有反抗这派运动的必要;至于为文学前途讨,倒还在其次,因为他们的运动在本质上不能够损及新文学发达的分毫"。沈雁冰的《反动?》一文,从有人把礼拜六派的通俗刊物泛滥看作是"反动"谈起,认为礼拜六派不是"反动",而"是潜伏在中国国民性里的病菌得了机会而作最后一次的发泄"。文章提出:"治标不如治本,我们一方面固然要常常替可爱的青年指出'通俗刊物'里的误谬思想与浅薄技能,一方面亦要从根本努力,引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路"。
郑振铎接办《小说月报》
1923年1月,《小说月报》主编易人,由郑振铎接替沈雁冰主编这本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长期被"鸳鸯蝴蝶派"所垄断。1921年沈雁冰主编该刊后,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贯彻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创作主张的新文学刊物。郑振铎接手主编《小说月报》,开始清除"鸳鸯蝴蝶派"和"学衡派"等文学流派的影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大多数是文学研究会的人。《小说月报》注重发现、培养许多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新人鼓励他们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同时郑振锋十分重视翻译、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发展该国文学的借鉴。
1924年徐调孚参加编辑工作。1927年 5月至1928年10月郑振铎旅欧期间,叶绍钧(圣陶)代为主编。
1930年底叶绍钧、郑振铎相继脱离商务印书馆后,由徐调孚任编辑。
直至1932年1月,未及发行的第23卷新年号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一同毁于“一·二八”战火而终刊,共出22卷258期。
==3期刊特色==
《小说月报》创刊以来,始终保持鲜明特色,即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和多样化。它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使刊物既厚重沉实,又丰富多彩,既满足读者的阅读欣赏需要,又照顾到专家学者研究鉴赏之需。不为一时的轰动效益赶时髦,而是把读者的精神需求当作刊物的神圣职责。刊物发行量从高峰滑落后,认真总结得失,使刊物特色更加鲜明,以别人不可代替的特色显现自己生存的价值,这一雅俗共赏的特色被广泛认可。
==4栏目设置==
《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申明编辑方针:旨在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内容和形式上“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稿件大部分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所撰译。
==5主要内容==
理论
理论文章多出自沈雁冰之手。他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创作的前途》、《社会背景与创作》、《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鲁迅论》等文章,反映了作者当时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并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主张。
《小说月报》曾开辟“创作讨论”、“创作批评”、“文艺丛谈”等栏目,并通过社评、杂谈、通信、读后感等形式,刊登鲁迅、郑振铎、胡愈之、周作人、叶圣陶、瞿秋白、沈泽民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鼓吹血与泪的文学,译述外国文艺论著,批判封建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奠定基础,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创作
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发表了鲁迅的《端午节》、《社戏》、《在酒楼上》等小说。最初两年,多系叶绍钧、冰心、王统照、许地山(落华生)、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梁宗岱、徐雉等人的新诗。他们的作品反映人生痛苦,暴露社会黑暗,同情被压迫人们,发挥反帝反封建的作用。1923年后,又涌现出许杰、王以仁、王任叔、鲁彦、罗黑芷等一批新作者。相继刊载了王统照的《黄昏》、张闻天的《旅途》、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等长篇小说和朱自清的《毁灭》、叶绍钧的《浏河战场》、朱湘的《王娇》等长诗。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孙席珍、张天翼等新人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翻译
从第12卷起至终刊共译介39个国家300余位作家及其作品800余篇。鲁迅译的俄国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郑振铎译的俄国路卜洵的《灰色马》,耿济之译的俄国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长篇小说均在刊物上连载,并曾编印《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太(泰)戈尔号》、《安徒生号》、《非战文学号》、《现代世界文学号》等专号和《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增刊号。第12卷增刊号《俄国文学研究》,收有郑振铎的《俄国文学的启源时代》、鲁迅的《阿尔志跋绥甫(阿尔志跋绥夫)》、耿济之的《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张闻天的《论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等论文24篇,同时译载俄国作家果戈理、高尔基、屠格涅夫、安得烈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尔志跋绥夫等人的作品29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俄国文学历史发展情况。第15卷增刊号《法国文学研究》,则刊登由沈雁冰、郑振铎、耿济之、刘延陵等人撰写的论文16篇,介绍法国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戏剧及近代法国文学;译载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乔治桑、莫泊桑、菲利普、法朗士、包尔都等人的作品。
整理中国古代文学
1923年郑振铎任主编后,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刊登余祥森的《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顾颉刚的《我们对于国故应取的态度》、王伯祥的《国故的地位》等论文,就整理中国旧文学问题进行集中讨论。1927年又编印第17卷增刊号《中国文学研究》上、下册,刊有郑振铎、郭绍虞、刘大白、陈垣、许地山等35人的60余篇研究论文。内容从先秦文学到魏晋六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民间文学,无不择优评述,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
讨论
该刊先后组织了“翻译文学书的讨论”、“语体文欧化讨论”、“创作讨论”,以及“自然主义”、“文学主义问题”等讨论。
==6编辑人员==
主编:马津海,男,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编审。
副主编:董兆林,男,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副编审。
文学编辑:刘书棋,男,毕业于天津市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副编审,副主任。
文学编辑:彩罕娜,女,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副编审。
文学编辑:徐晨亮,男,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编辑。
美术编辑:魏钧泉,男,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编审。
==7刊物意义==
《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
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
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
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
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15]
==8编辑推荐==
《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精选了二十四篇《小说月报》于2012年选载的小说,其中,中篇小说9篇,短篇小说15篇。这些作品代表了2012年中国小说的最高层次,小说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
==9后记==
小说与我们的公共生活
2012年,因伦敦奥运会的召开,世人皆将目光投向英伦三岛。英国人自己却把更多热情倾注于另外两项活动: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钻禧庆典”,以及查尔斯·狄更斯诞辰两百周年纪念——在命名为“狄更斯2012”的纪念活动中。一系列展览与演讲把人们带回狄更斯书写过的维多利亚时代,一部部狄更斯的小说重新被搬上舞台与银幕,民众聚集于图书馆、书店、学校乃至街头,用自己的方式为小说家“庆生”。一位作家的诞辰纪念竟成为举国参与的公众事件,这或许会令远在万里之外、已看惯种种“纪念”活动的旁观者们也感到意外。英国人用他们对于狄更斯的热情,向我们展示了,当文学融入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后,所能在公共生活领域发挥的持久影响力。
我们也并不仅仅是旁观者,2012年同样有一条新闻,让文学变成身边公众话题的焦点:莫言先生获得了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倘若不是孤立地把这看作一位卓越作家个人的成功,或一厢情愿地阐释为“软实力”的投射,而是把视野拉回当代中国文学的处境,这一事件或许可成为一种契机。一位批评家前不久曾表达过这样的期待:“热爱文学的人们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而沉浸在欣喜之中,但是在欣喜之后,我们也许应该以更加郑重、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审视我们的文学。”某一世界性的文学奖项可能会从外部提供一种价值坐标,打开封闭的视野,拆除观念的樊篱,让当代作家用更加自信而开放的态度于世界文学的地图上寻找定位。可是,“我们的文学”终归要扎根于我们的公共生活,落实于写作者创作成果的广泛传播、充分挖掘、精心筛选与有效阅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作品中找到借以认识自身之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精神资源,如此方可使公众对文学重燃的热情成为长久传承的火种——这正是《小说月报》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和往年一样,本刊编辑部于2012年岁末对《小说月报》这一年度所选发的九十三部中篇小说、七十篇短篇小说加以重新审视,反复斟酌,从中遴选出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十五篇,编为《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本书是对《小说月报》过去一年工作的盘点,也为希望在有限时间内了解当代中短篇小说创作态势的读者提供了一种选择。 《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选入了莫言先生一篇近作。短篇小说《澡堂》中,已成为名作家的“我”故地重游,来到工厂旧址上新建的澡堂,脱下象征社会角色的衣服,与昔日的工友们“裸裎相见”。倾听他们谈往论今、嬉笑怒骂——小说中蒸汽升腾的澡堂或可解读为一种隐喻。在这一浓缩了当代生活纷杂景观的空间里,写作者完成了一次倾空自我、返回本源,踏足于公共生活的“仪式”。从本书收录的其他作品中,读者同样不难发现来自当下社会生活的鲜活断片,或从几代人共同经历中觅拾出的记忆结晶。无论作者以何种方式处理这些“断片”与“结晶”,他(她)们从不止步予抽象的主题或结论,而是让叙事落实于对人物境遇与内心世界的关切。不管是《声音低回》中的痴儿阿里与《你可以让百合生长》中的另类少女,还是《两个人的电影》里情路坎坷的爱侣,《信人》里身世如谜的老者,以及《武人列传》里那群顽劣少年,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各有独特的面目与气场,仿佛合上书页之后,他们还会继续生活下去。
对人物境遇与内心世界的关切本来就是小说这一现代文体的特质之一。英国批评家利维斯曾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以小说《艰难时世》为例,令人信服地说明。这种关切不仅具有方法论和美学的意义,更带有价值观与伦理学的色彩。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创造的那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连河水也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的焦煤镇,是维多利亚时代整个英国的缩影,而议员葛擂硬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作为专讲“事实”与“计算”的时代精神的化身,支配着小镇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小说开篇,马戏班小丑的女儿西丝,在葛擂硬的学校里失去了名姓。变成“第二十号女生”,虽然从小与马戏班里的马儿相伴长大,她却因无法在课堂上按照葛擂硬先生的要求“给马下个定义”而惊慌失措——批评家利维斯独具慧眼,从这段情节中解读出贯穿整部小说的寓意:小女孩西丝的惊慌其实源自她身上“无法根除的人性”,这让她不能理解把性情各异的人全部看作算术单元,把活生生的马定义为“四足动物。草食类。四十颗牙齿,其中二十四颗臼齿,四颗犬齿,十二颗门牙……”的那种时代精神。从狄更斯的时代直至今天,专讲“事实”与“计算”的时代精神仍所向披靡,而一代又一代小说家都选择站在西丝这一边,反对以代数学的简化方式,像对待蚂蚁和机器零件一样“计算”、“操弄”个体,他们怀着对于个体生命体验独特性与丰富性的兴趣,用小说的力量探索着人物内心不能被葛擂硬式定义所穷尽的一切。
小说在焦煤镇的世界里为最平凡的劳动者提供了精神庇护之所:人们在做完十几小时的工作以后,走进图书馆翻开小说,书中描述的“人类的希望与恐惧,斗争、胜利与失败,忧虑、欢乐与悲伤”令他们惊奇,也令他们感动。因为“其中的男人和女人多多少少像他们自己,而其中的小孩也多多少少像他们自己的孩子”……几个世纪以来,小说正是这样走入普通人的生活,用低语和呢喃卸下他们心头的重压。而小说改变了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看待他人的眼光。当代哲学家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一书中分析道:如果说,人们彼此间的误解,乃至社会的冲突与断裂多半源自“拒绝”,“拒绝在思想上走进他人的生活,拒绝把他人看作一个有着独特故事的独特个人,拒绝承认自己也可能就是他”,那么,小说恰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有着独特故事与丰富内心的“他人”,在读者那里潜移默化地培育出一种由此及彼、接纳他人的同情心与想象力——这些说法或许可以启发我们,让“文学与公共生活”这一话题继续延伸下去。
《小说月报2012年精品集》秉承既定的编辑方针和体例,由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两大板块构成,作品均按本刊选栽时的顺序排列,并附有作家近照与创作小传。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承蒙各位入选作者的大力协助,值此机会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各界朋友对本刊始终如一的厚爱与支持,真诚期望您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小说月报》编辑部
2012年11月
==10目录==
【中篇小说】
孙频小传
醉长安
方方小传
声音低回
王跃文小传
漫水
钟求是小传
两个人的电影
邓一光小传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
荆永鸣小传
北京房东
滕肖澜小传
握紧你的手
弋舟小传
李选的踟躇
【短篇小说】
莫言小传
澡堂
范小青小传
天气预报
刘庆邦小传
后事
胡学文小传
春色
吴君小传
皇后大道
韩少功小传
山那边的事
晓苏小传
剪彩
储福金小传
渡过等待
迟子建小传
他们的指甲
铁凝小传
七天
鲍十小传
冼阿芳的事
张新科小传
信人
裘山山小传
意外伤害
邵丽小传
亲爱的,好大的雪
叶兆言小传
美女指南
小说与我们的公共生活(编后语)
《小说月报》2012年总目录
==11文摘==
我本善良
王祥夫
一
吴美芳在里边服刑不觉已是一年,监狱里的春节也是春节,犯人们也要欢度一下,要会餐,要张灯结彩,还要演出犯人们自己编排的节目。分给吴美芳的任务却是去帮厨,去包饺子,另外几个帮厨的女犯人是有说有笑,而吴美芳却突然落下泪来。
“别哭,好好表现,争取减刑,到时候也许还能赶上你儿子的婚礼。”
旁边的一个女犯人对吴美芳说。
吴美芳哭得更厉害了,泪水打湿了手里正在包的饺子。
“再哭你那饺子都成得不能吃了。”
旁边的另一个女犯人说哭有什么用?做人要硬气一些。
吴美芳再也忍不住,放下手里的饺子,掉过脸,开始号啕大哭。
二
去年冬天,虽然一年都没下雪,但在吴美芳的心里却是最寒冷的一年。八月到十二月,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吴关芳再伤心也不得不接受那个事实,那就是她的大儿子翔宝为救马来亚的儿子把自己的一条命丢掉的事实。吴美芳的男人刘大宝,要吴关芳想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翔宝的死实际上是替他们两个减轻了负担,“两个儿子现在只剩下飞宝一个,负担还不是减轻了一半?”不但如此,坏事变好事,如果真能向马来亚索要三十万赔偿,那套房子的钱也就有了。“我儿子的一条命换一套房也值!”刘大宝说。
吴美芳两眼睁老大,当即骂出口:“刘大宝你吃屎啊,居然能说出这种屁话!”
“好好好!”刘大宝说吃屎归吃屎,但这事可不能便宜了马来亚。
“谁说要便宜他?”吴美芳说那是我儿子的一条命!
“明白这个就好。”刘大宝说咱们翔宝本该活七十年、八十年,谁想他活了十五年就走到头了,这十五年你容易还是我容易,咱们把多少钱都花在他身上了,现在就像是竹篮子打水。刘大宝停停,喉结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然后一句话才重重说出口:“就是打不上水,也不能把竹篮子丢了!”四个月来,刘大宝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又上网又查报纸,刘大宝现在心里有了数,出了这种事,马来亚那边最少也得给三十万赔偿。
那天,刘大宝说是要陪吴美芳出去散散心,硬拉上吴美芳去看了一回房子。房子在大正街靠近二纺那一带,属棚户改造,好不到哪里。但站在这里往远看可以看到北边的竹家山,还有山下那条目见窄细的平江。往下看,是大正街,街上热闹得很,既有菜市场,又有超市,买东西倒是方便,住在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天天到下边超市去买处理货,超市总是隔三差五在快下班的时候处理掉一些过期食品,面包、蔬菜、肉类什么都有。除了离超市近这一大好处外,刘大宝拍拍阳台栏杆对吴关芳说这个阳台整天都能见太阳又是一大好处,我们农科所有的是种子,到时候在阳台上种七八盆蔬菜,不用花钱天天都有新鲜蔬菜可以吃。
吴美芳良久说出一句话:“住在这里,天天让我想儿子,我早死也算!”
刘大宝说:“你就当没生他。”
吴美芳叫起来,“生他的时候你当然不痛!”
刘大宝闭住嘴巴,心里说,女人生孩子男人当然不痛。
两个人站在阳台上一时无语,好一阵子刘大宝又指着南边让吴关芳看,南边是二纺,紧挨着二纺是那一大片苏联楼,那苏联楼的岁数恐怕要比吴美芳都大,现在也要拆了,住户在秋天的时候都已经陆续搬走了,门窗都已被人卸掉,房顶上那个大水箱的盖子打开着,有七八只鸽子在上边落着。
“可惜那大水箱搬不下来,搬下来做个储藏室倒不错,能放许多东西。”刘大宝说。
吴美芳把脸转向那边,房顶上的那个大水箱真是不小,像间小房子。
“关芳你再看那边,我们农科所的那栋楼据说也要拆了重盖。”刘大宝又住北指了指,农科所就在大正偏街,马来亚的水产店也在这条街上。
“那家伙明天晚上想请咱们吃辣火锅嘎鱼。”刘大宝说。
“我不去。”吴关芳说。
“你不去他未必就能省下。”刘大宝说。
“别说吃饭,说能给咱们多少赔偿吧。”吴美芳说。
==12作者简介==
马津海,男,汉族,五十年代初生人。插过队,当过工人,1978年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入百花文艺出版社《小说家》、《小说月报》任文学期刊编辑。九十年代视就职《小说月报》主编,任期内,该刊从从单一版本期发十余万册,发展为四个版本期发八十余万册,成为国内发行量第一的文学期刊。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家期刊奖。个人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奖。
==13序言==
何为“未用稿”?
小说“烧友”们都知道,《小说月报》是当今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文学选刊,鄙人虚为主编十数年,过目的小说过万篇,可算作资深编辑了。忽一日,与几位同仁好友对酌,席间一友人提出“未用稿”创意,众人皆拍案叫绝!
鄙人以为,“未用稿”并非不符合《小说月报》的水准,为什么?本刊编辑部总共三五人。需从全国百余种文学期刊中遴选佳作,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难免审美疲劳,挂万漏一,此其一。其二,文学作品从来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一眼看高,一眼看低,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每每读到精彩而又未被我刊选用的小说时,常留遗珠之憾。
承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宋灵恩社长、林晓靖副总编辑热情相邀,鄙人从近年来的“遗珠”中再选佳作,汇集成书,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