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阳明学派

增加 32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阳明学派.jpeg|有框|右|<big></big>[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4189EVbNhUL._SX324_BO1,204,203,200_.jpg 原图链接][https://www.amazon.com/%E9%98%B3%E6%98%8E%E5%AD%A6%E6%B4%BE%E4%B8%8E%E6%99%9A%E6%98%8E%E4%BD%9B%E6%95%99-%E9%99%88%E6%B0%B8%E9%9D%A9/dp/B002ZB7PVO 来自 amazon 的图片]]]
'''阳明学派''',又名姚江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后分化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泰州王学等七派。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ref>[https://www.sohu.com/a/389413830_120640644 王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有多大? ],搜狐,2020-04-20</ref> 。其中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代表人物==
“王学”将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说教臻于系统和完善,而且具有简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点,更便于推行和传播,所以也深得封建统治阶级青睐。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任何一种新的和具有革新性的学术、思想流派的崛起和确立,其权威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作为“王学”的创始人和学派的首领,王阳明是充分具备这些条件的。王阳明在政治实践、教育实践和学术成就方面,如果按封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在“立功”、“立德”、“立言”等要求上都是堪称楷模的。他在平复宁王朱宸濠叛乱、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中是为明王朝立了功的 <ref>[https://www.sohu.com/a/407340689_120749277?_trans_=000014_bdss_dkwhfy 一介书生王阳明,月余便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他为何能立下此功? ],搜狐,2020-07-13 </ref> 。他的社会声望、道德品质、教育业绩和一代名师的风范都深孚众望,为正直的封建士大夫所景仰。他所创立的“心学”开辟了儒学的新领域、新境界。他的著作《传习录》、《大学问》等是新儒学的经典名著。据《[[明儒学案]]》载,《传习录》刊行于世后,许多不满八股道学的士子、举人、进士,乃至官吏等,如获至宝。所有这些为“阳明学”的崛起和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阳明学派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阳明弟子四处讲学,广为传播。仅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如钱德洪,不仅追随他的老师在建立阳明学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后来“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江、浙、宣、歙、楚、广名区奥地,皆有讲舍。”(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一,《浙中王门学案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5页)又如欧阳德,在王阳明死后,“以讲学为事。当是时,士咸知诵致良知之说,而称南野门人者半天下。癸丑甲寅间,京师灵济宫之会,先生与徐少湖、聂双江、程松溪为主盟,学徒云集至千人,其盛为数百年所未有。”(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七,《江右王门学案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60页)阳明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论比较简易明白(不像程朱理学那么繁琐、深奥),使之在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民众之中传播得较为广泛和深入,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11,6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