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越族

增加 17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南越族 ''' ,是 [[ 百越 ]][[ 部落 ]] 中的一支,是 [[ 先秦 ]] 古籍中对广东一带部落的称谓,主要分布于 [[ 珠江 ]] 流域、 [[ 鉴江 ]] 流域一带。
[[ 秦朝 ]] 统一岭南后,中原人开始南迁, [[ 岭南 ]] 的百越部落中,广东地区的南越部落演化为汉族,而广西、越南地区的雒越及西瓯两大部落,则与其他族群共同演化为今天的 [[ 京族 ]] [[ 壮族 ]] [[ 瑶族 ]] [[ 黎族 ]] [[ 布依族 ]] [[ 傣族 ]] [[ 侗族 ]] [[ 畲族 ]] [[ 仡佬族 ]] [[ 毛南族 ]] 等的 [[ 少数民族 ]]
南越不等同于南越国,南越是部落名,范围是 [[ 广东 ]] 大部分;南越国是秦末至汉初赵佗建立的国家,范围包括两广及 [[ 越南 ]] 北部。
==部落分支==
先秦古籍中对 [[ 长江 ]] 以南沿海一带部落常统称之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泛指分布于今苏、浙、鄂、湘、徽、赣、闽、粤、桂、琼的部族,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一带)、“西瓯”(广西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因部落众多,故称之“百越”。《 [[ 汉书·地理志 ]] 》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岭南地区包括南越、西瓯、骆越等部落。
[[ 汉朝 ]] 时期有“北胡、南越”的说法,这个“南越”是古北方中原人对“南越国”的泛称,古籍亦称百越、百粤等。但古越人不是民族共同体,只是古代南方各部落的泛称。
==南越王国==
公元前214年, [[ 秦始皇 ]] 统一岭南地区,设立了 [[ 南海郡 ]] [[ 桂林郡 ]] [[ 象郡 ]] 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赵佗为 [[ 龙川县 ]] 令。为了加强和巩固在当地的统治,秦朝从中原迁来50万人[2] 。后来秦朝将领 [[ 赵佗 ]] (今 [[ 河北 ]] 人)乘秦亡之机,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包括瓯雒国在内),于西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
西元前196年,南越国称臣于汉朝,此后汉朝与 [[ 南越国 ]] 一直维持良好关系。
西元前181年,吕后主政,决定与南越国决裂,遣兵攻南越国,然而战况胶着,两国相持不下。
西元前180年,吕后崩,汉朝撒兵,南越国乘着抵抗汉朝军队成功之机,赵佗正式称帝为“南越武帝”,并对东边的 [[ 闽越国 ]] 施加影响;对西边的瓯骆等部落加强控制。
西元前179年,在 [[ 汉文帝 ]] 的努力下,南越国对外去帝号并再称臣于汉朝。但对内仍称帝如旧。
西元前137年,南越武王赵佗崩,其孙 [[ 赵胡 ]] 立。
西元前135年,吞并了东瓯国故地后的闽越国,发兵南侵南越国,在南越文王赵胡的请求下,汉武帝行 [[ 围魏救赵 ]] 之计,发兵攻闽越国,在外部 [[ 军事 ]] 压力之下,闽越国以王弟馀善为首的权贵杀闽粤王郢以求和, [[ 东南地区 ]] 一场战祸就此避免;汉武帝想南越文王入朝,然而赵胡以称病为词不入朝,仅遣太子赵婴齐入朝长安宿衞。
西元前125年,南越文王赵胡重疾,赵婴齐因而归国,不久,赵胡崩,太子赵婴齐归国登极。
西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赵婴齐崩,其子 [[ 赵兴 ]] 立为王,赵兴的母亲摎氏为南越太后。
西元前112年 [[ 夏季 ]] ,南越国相吕嘉叛汉朝,攻杀南越哀王赵兴,另立南越明王赵婴齐另一个儿子赵建德为王,同年,汉武帝发兵攻南越国。
西元前112年 [[ 冬季 ]] ,汉朝攻灭南越国,将其地分为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儋耳、珠崖、九真、日南共九郡。西汉时期,广东属汉地九州之中的扬州。东汉时期广东属荆州。在晋代,广州又再属扬州。
根据《 [[ 广州旧志 ]] 》记载,在东周之春秋时期,周惠王命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国兼管岭南,自此,南越人开始臣服于楚,所以,广州曾有“楚庭”的别称。但这一别称后来为何又会湮灭呢?这是因为岭南文化后来的发展己非“楚文化”所能概括了,岭南文化发展到后来己经成了汉族文化长河中一股生机盎然的活水。
尽管南越国亡于内乱及外侵,但在南越王得国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真正的岭南文化己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为了 [[ 中华文明 ]] 的重要一脉。自西汉以后,“南越”这一部落名称是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为“粤”字所取代。但由南越国衍生出来的独特文化和 [[ 语言 ]] ,却被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27,2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