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66
次編輯
變更
闽北语
,無編輯摘要
==历史==
福建古为 [[ 百越 ]] 的七闽地。 [[ 战国 ]] 末期, [[ 越国 ]] 为 [[ 楚国 ]] 所灭,其王族率部众迁来福建,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闽越族,建立 [[ 闽越国 ]] 。这些福建原住民所操的语言是闽越语。根据现代 [[ 语言学家 ]] 的语言比较可知,古代闽越语与现代 [[ 壮侗语系 ]] 存在一定血缘关系。今日各闽语都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汇,不少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汇底层。
历史上,闽越国曾一度是中原政权东南方最强大的一支势力,而闽越文明的发祥地正位于闽北的武夷山脚下。今武夷山市兴田镇的城村汉城遗址,是闽越历史上第一个都城的 [[ 遗迹 ]] ,由此可以证明闽北地区是福建最早被开发的一块区域。
前110年, [[ 汉武帝 ]] 派兵灭亡闽越国,将闽越人举国迁徙到 [[ 江淮 ]] 流域一带。此后, [[ 汉朝 ]] 驻军在这片土地上定居,成为来福建的第一批汉人。这些汉军多为 [[ 江东 ]] 的吴人和 [[ 江西 ]] 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湘语)带入了福建。此后,避难百姓、亡命者以及流放者相继来到福建,其中,吴人多自 [[ 仙霞岭 ]] 经浦城进入闽北,而楚人多越过武夷山进入闽北和闽中。这些汉人在与闽越人接触中,将闽越语元素融入了自身的语言中,最后形成了原始闽语。
203年(建安八年),在今建瓯之地设立建安郡。此后,建瓯成为闽北的政治文化中心。 [[ 西晋 ]] 末年,发生 [[ 永嘉之乱 ]] ,大量中原的汉人迁入福建避难,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建安郡人口激增,新的移民带来了大量中原汉语的音素。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审潮、王审知兄弟率军攻入福建,后建立闽国政权。王审知在位期间实行仁政,使大量避难中原人来到福建定居,这些人带来了许多中 [[ 古汉语 ]] 的音素。943年,闽国宗室王延政割据建州,自称殷王,与 [[ 福州 ]] 的闽王分庭抗礼。这些事件都对闽北语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始闽语分化为各闽语的具体时间不详,今日的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不过,从对《 [[ 集韵 ]] 》中语音的分析可以发现,闽语分化的时间在宋朝初年以前,当时建州(闽北)、福州(闽东)、泉州(闽南)三地的方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学者 [[ 李如龙 ]] 认为各闽语的分化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学术界一般认为建瓯话(芝城话)是闽北语的标准音。建瓯古时为建安郡、建州、建宁府的治所在地,为闽北 [[ 政治 ]] 文化中心,因此建瓯话在闽北语诸方言中影响力最大,被学者当做闽北语的代表方言,而建瓯话又以城关腔(城关话)为标准音。宋、元期间,由于政局动荡, [[ 抚州 ]] 、信州一带的大量江西人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的邵武、将乐一带,使得当地的闽北语被赣语化,最终脱离闽北语,形成邵将语。
近代以来,闽北地区人口变动较大,闽北语诸方言之间发生了较大的差异。加上建瓯的逐渐没落,建瓯话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各地方言之间沟通存在一定困难。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由于政府推广普通话,再加上延平区南平官话(官话在南平境内的方言岛)的长期影响, [[ 普通话 ]] 在南平全境已经大体通行。相对地,闽北语的使用范围则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