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陈与义

增加 16,46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陈与义 的诗词全集、诗集(653首全)_诗词名句网| 简介圖像 = [[File:陈与义.jpg|缩略图|居中|[http: //a.cvimg.cn/Wiki/Images/37/46/0d7e1ae0-28a3-46f4-ae35-8148c85da0b5.jpg 原图链接]]]}} 陈与义(1090(1090-1138), ), 字去非, 号简斋, 汉族, 其先祖居京兆( [[ 陕西西安), ]]), 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 故为洛( [[ 河南洛阳) ]])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简介=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 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 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 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胡注过 简略,今人白敦仁有《陈与义集校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生平简历=祖籍京兆,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1090年)生于洛阳。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进士。当上文林郎,授职开德府教授。3年后辞职回家。又两年,被重新任命为雍录。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陈与义母亲逝世,回汝州服丧。结识汝州知州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任太学博士。后来又升任符宝郎,但不久被贬为陈留酒监。 [1]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夏,陈与义抵达南宋首都绍兴。改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身份知湖州,又召为给事中。后以显谟阁直学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观提举。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欢陈与义,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2]  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授参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后来因病,重新以资政殿学士身份知湖州。宋高宗十分关心他的身体,于是回临安改任洞霄宫提举。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3]  =个人经历=陈与义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阳。不过按照古代户籍划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乱,后来才把家搬到了洛阳。 [4]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福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当时的南宋首都绍兴(今浙江绍兴)。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3] =史籍记载=《宋史》 卷四四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开封),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1137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5]  =相关成就= 陈与义,号简斋,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简斋体”的早年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 ,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直致、浅语入诗,重意境,重白描。后期的“简斋体”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意境圆融,风格雄浑沉郁。 =个人作品=陈与义还有不少寓忧国忧民于写景咏物之中的诗。这些诗往往语言隽永秀丽,形象鲜明,多为体物写志,爱国怀乡之作。 诗作 《送人归京师》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春日二首》之一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拜诏》 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 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 《北风》 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 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 《北征》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别伯共》 樽酒相逢地,江枫欲尽时。犹能十日客,共出数年诗。 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好为南极柱,深尉旅人悲。 《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次韵尹潜感怀》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经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锋。 《居夷行》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万里北风吹客倒。 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 君山偃蹇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 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 扬州云气郁不动,白首频回费私祷。 后胜误齐已莫追,范蠡图越当若为。 皇天岂无悔祸意,君子慎惜经纶时。 愿闻群公张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除夜二首(其一)》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词作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人物评价=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早期诗歌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 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眺)、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参考资料=1. 《容斋四笔》卷一四 2. 《嘉泰吴兴志》卷一四 3. 《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 4. 陈与义诗近老杜离乱后 .网易[引用日期2014-10-20] 5. 眉山历史人物图注(48)——陈与义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