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900
次編輯
變更
弘农郡
,创建页面,内容为“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 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
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立弘农郡,设郡治在秦国名关函谷关,县名也是弘农,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辖11县,118911户,475954人。
东汉、三国沿置,但今商洛市范围划归京兆尹,只领有河南省西部范围。
西晋时,郡南部析置上洛郡,其区域进一步缩小到黄河流域今三门峡市范围。
南北朝时,为避讳曾改为恒农郡,隋朝恢复弘农,但郡治弘农向西南迁到了今灵宝市中心,且失去了黄河沿岸的辖地。
唐朝时,弘农郡分为陕州、虢州,从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农县(今灵宝市),而陕州境内天宝元年因为在函谷关遗迹发现宝符而更名为灵宝的桃林县,却不是今天的灵宝市所在地,而是汉晋时的弘农县所在地。
到北宋时,弘农县先改为常农,后以州名改为虢略。从此弘农不再作为地名使用。
==史料记载==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户十一万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铁官,在黾池。县十一:弘农,故秦函谷关。衙山领下谷,属水所出,北入河。卢氏,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过郡一,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莽曰黄眉。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黾池,高帝八年复黾池中乡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莽曰陕亭。丹水,水出上雒冢领山,东至析入钧。密阳乡,故商密也。新安,《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商,秦相卫鞅邑也。析,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莽曰君亭。陆浑,春秋迁陆浑戎于此。有关。上雒。《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过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领山,东南至钖入沔,过郡三,行五百七十里。熊耳、获舆山在东北。
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立弘农郡,设郡治在秦国名关函谷关,县名也是弘农,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辖11县,118911户,475954人。
东汉、三国沿置,但今商洛市范围划归京兆尹,只领有河南省西部范围。
西晋时,郡南部析置上洛郡,其区域进一步缩小到黄河流域今三门峡市范围。
南北朝时,为避讳曾改为恒农郡,隋朝恢复弘农,但郡治弘农向西南迁到了今灵宝市中心,且失去了黄河沿岸的辖地。
唐朝时,弘农郡分为陕州、虢州,从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农县(今灵宝市),而陕州境内天宝元年因为在函谷关遗迹发现宝符而更名为灵宝的桃林县,却不是今天的灵宝市所在地,而是汉晋时的弘农县所在地。
到北宋时,弘农县先改为常农,后以州名改为虢略。从此弘农不再作为地名使用。
==史料记载==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户十一万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铁官,在黾池。县十一:弘农,故秦函谷关。衙山领下谷,属水所出,北入河。卢氏,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过郡一,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莽曰黄眉。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黾池,高帝八年复黾池中乡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莽曰陕亭。丹水,水出上雒冢领山,东至析入钧。密阳乡,故商密也。新安,《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商,秦相卫鞅邑也。析,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莽曰君亭。陆浑,春秋迁陆浑戎于此。有关。上雒。《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过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领山,东南至钖入沔,过郡三,行五百七十里。熊耳、获舆山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