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扬州刺史部

增加 13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扬州刺史部 ''' ,为 [[ 西汉 ]] 元封五年(前106年), [[ 汉武帝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其行政长官称之为扬州刺史,属汉代十三刺史部。由于古称淮南为 [[ 扬州 市|扬州]] ,后来范围扩大到长江以南。辖区相当于今安徽省 [[ 淮河 ]] 以南、 [[ 江苏省 ]][[ 长江 ]] 以南部分,上海市及 [[ 江西省 ]] [[ 浙江省 ]] [[ 福建省 ]] 全部, [[ 湖北省 ]] [[ 河南省 ]] 一部分地区。
==名称由来==
“扬州”一词出现始于春秋以后,大体指淮河、长江、东海之间的大片区域。 [[ 春秋战国 ]] 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扬州即其一。《 [[ 尚书 ]] · [[ 禹贡 ]] 》载:“淮、海惟扬州。”《 [[ 尔雅 ]] ·释地》:“江南曰扬州。”《 [[ 周礼 ]] ·职方》:“东南曰扬州。”《 [[ 释名 ]] 》云:“扬州多水,水波扬也。其地北据淮,东距海。”《 [[ 吕氏春秋 ]] 》曰:“扬州,越也。”
[[ 东汉 ]] 时,扬州刺史部的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省 [[ 和县 ]] )。
东汉末年,扬州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初平四年(193年) [[ 袁术 ]] 攻杀刺史陈温攻占淮南,势力深入江南地区。 [[ 曹操 ]] 把持汉朝中央后,于建安二年(197年)率军讨打败淮南的袁术,于建安四年(199年)任命严象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所属的 [[ 庐江 ]] 太守李述攻杀严象。当时曹操正专注于于官渡之战中,无力抽身,任命刘馥为刺史,以稳定江淮地区,州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和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建安十三年(208年),刘馥逝世,曹操命温恢继任。
扬州长江以南地区则在江东孙氏 [[ 政权 ]] (后来 [[ 三国 ]] 之一的吴国)的统治之下。治所先后在吴郡吴县(今江苏省 [[ 苏州市 ]] )、京口(今江苏省 [[ 镇江市 ]] )及建业(今江苏省 [[ 南京市 ]] )。直到 [[ 曹魏 ]] 、孙吴先后建国,扬州便正式分为两部分。
110,1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