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余映潮

增加 38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big>余映潮</big>''',1947年生,武汉市人。1966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农村中学教师,1982年调至湖北监利县教学研究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1984年华中师大中文函授毕业,同年调入湖北省荆州地区(现为湖北省荆沙市)教研室任初中语文教研员至今。现为中学高级教师,兼任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199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1993年被授予“荆州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同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 课堂教学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p style="text-indent:2em;"> '''余映潮'''的教学风格同样极具个性,已逐渐自成体系。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p>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了"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p>
== 作文评语集锦 ==
<p style="text-indent:2em;">1.真没想到……
【简评】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误会 ”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全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p>
<p style="text-indent:2em;"> 2.给妈妈的一封信
【简评】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
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p>
<p style="text-indent:2em;">3.美,在我们中间
【简评】
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 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 </p>
<p style="text-indent:2em;">4.我懂得了父爱
【简评】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p>
<p style="text-indent:2em;">5.这就是生活
【简评】
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p>
<p style="text-indent:2em;">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p>
<p style="text-indent:2em;">7.老师笑了
【简评】
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 </p>
<p style="text-indent:2em;">8.由落花生想到的
【 简评】
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人” 。
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p>
2,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