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火星救援

增加 15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火星救援 ''' 》( [[ 英语 ]] :The Martian, [[ 香港 ]] [[ 新加坡 ]] 译《火星任务》,台湾译《绝地救援》)是一部2015年 [[ 美国 ]][[ 科幻片 ]] ,为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德鲁·戈达德编剧。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小说《火星任务》。由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迈克尔·潘纳、杰夫·丹尼尔、凯特·玛拉、克里斯汀·韦格、肖恩·比恩、塞巴斯蒂安·斯坦、艾赛儿·汉宁和切瓦特·艾乔福主演。
监制西蒙·金伯格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开始于2013年3月开始发展本片,并找来了德鲁·戈达德将小说改编成 [[ 电影 ]][[ 剧本 ]] 。原本戈达德将会执导电影,但进度迟迟未推进,后来雷德利·斯科特取代了他作为 [[ 导演 ]] ,马特·达蒙被选作担任主角、Genre Films制作。拍摄开始于2014年11月,主要取景地位于约旦和布达佩斯,历时约70天左右。
电影于2015年9月11日在 [[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 上展出,在美国定于2015年10月2日上映(含3D版)。电影好评如潮,主要称赞演员的演出和故事的合理性;在美国上映首周以5430万美元居冠,最终全球票房总计6.19亿 [[ 美元 ]] 。获得第88届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7项提名,雷德利·斯科特赢得土星奖最佳导演奖。
==剧情==
公元2035年,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NASA)的阿瑞斯三号(Ares 3)载人登陆 [[ 火星 ]] ,任务原定全长31火星日,因此携带足够6人居住的物资。但在第18火星日(Sol 18)遇上时速175公里的沙尘暴而被迫中断任务,所有人登上火星接驳小艇(MAV)离开。但在撤离时,宇航员兼 [[ 植物学家 ]] 马克·瓦特尼不幸被吹飞的天线打中失去踪影。任务指挥官玛丽莎·路易斯因上升载具过于倾斜而放弃搜索瓦特尼,被迫下令太空舱发射升空,而瓦特尼也因生命特征 [[ 探测仪 ]] 故障而被认定已经死亡。在组员离开后,瓦特尼被宇航服的警报声吵醒,并发现自己被遗留在火星。
瓦特尼醒来后随即发现 [[ 宇航服 ]] 被天线刺穿,幸好天线和流出的血把破洞封上。瓦特尼立即冲回居住舱(Habitat Module)处理伤口。并开始点算物资,发现剩下的物资只能支持他一个人过309火星日,而下一次任务组员到火星需要4年时间。瓦特尼便立刻寻找其他物资并发现一个原定感恩节打开的箱子内塞满了 [[ 马铃薯 ]] 。所幸瓦特尼是一名植物学家,瓦特尼决定用火星的 [[ 土壤 ]] 在居住舱种植马铃薯来续命。瓦特尼使用登陆舱留下的下降段用剩的联氨来制造水(N2H4+ O2 → 2H2O + N2↑)来灌溉,并使用自己和其他组员的排遗物作 [[ 肥料 ]] ,成功种出马铃薯幼苗。
在第54火星日,NASA的地面人员透过卫星图片发现阿瑞斯三号营区的火星探测车被移动过, [[ 太阳能板 ]] 也被清洁干净,从而得知瓦特尼仍然在世,一边继续透过火星 [[ 轨道 ]] 卫星观察,一边筹备营救行动。之后,控制中心也观察到瓦特尼驾驶火星探测车驶离营区,在计算其路线后确定瓦特尼正前往1997年所发射,因为小故障而失联的火星探路者号降落地点。一小队人立即前往喷气推进实验室寻找火星探路者号的复制品,并成功收到瓦特尼重启火星探路者号传送的讯息。
过了一段时间,在第134火星日,当瓦特尼在返回营区时,居住舱突然发生 [[ 爆炸 ]] 性失压,全部正在种植的马铃薯因暴露在火星的低温低压环境而死亡,且无法再次复播种植,瓦特尼只能倚靠之前收成的马铃薯生存下去,并将于600天左右断粮。太空总署也决定发射搭载虹膜号(Iris)补给艇的擎天神5号运载 [[ 火箭 ]] 来把瓦特尼的任务时长拉长到接近900火星日,让瓦特尼能撑到阿瑞斯四号任务抵达火星。但因时间紧迫而没有进行全面检查,因此忽略了这次补给是运送蛋白质块,而非食物的问题。因此在发射时,产生的超重令 [[ 蛋白质 ]] 块液化,导致虹膜号重量不均,令火箭在发射后约45秒因异常震动于半空爆炸解体。
此时,中国国家航天局伸出了援手,向NASA表示中国的太阳神火箭能协助美国把虹膜号送到火星,NASA后来总结出两份计划:一是把虹膜号直接用 [[ 太阳神 ]] 送到火星,让瓦特尼等到阿瑞斯四号的组员抵达;二是把虹膜号送到正在减速的 [[ 赫尔墨斯号 ]] (Hermes),并让其加速,进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瓦特尼接走。NASA选择了第一个,但飞行总监米区秘密地把计划二的内容告知阿瑞斯三号的组员,并在全员赞成的情况下强行修改航道,迫使他们发射火箭,把虹膜号送上来。
NASA把计划二告知瓦特尼,并指示他再次改装火星探测车,前往预定阿瑞斯四号使用的接驳小艇的所在地。但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发现:因赫尔墨斯号进行 [[ 重力 ]] 助推后速度较快,只能进入较高轨道,而上升载具要载着一个人到达这个高度,必需减掉五千公斤的 [[ 质量 ]] 。因此,他们指示瓦特尼到达后把火箭的鼻锥、窗户、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仅剩下一张椅子和船壳,并从赫尔墨斯号遥控升空。
并在全球注目下,在阿瑞斯三号的驾驶员瑞克·马提尼兹的控制下发射升空。但接驳小艇的高度不足,无法与赫尔墨斯号会合。阿瑞斯三号的组员们商量后决定用姿态控制火箭下降高度,并引爆气压舱来减速,最终与接驳小艇的距离缩小为312米,相对速度降至每秒5米。而瓦特尼也刺穿手套令自己加速将距离缩短,并由指挥官露易斯成功抓住瓦特尼,把他带上赫尔墨斯号,返回 [[ 地球 ]] 。而全世界看着 [[ 电视 ]] 转播的民众也欢声雷动。
最后,瓦特尼退出了宇航员行列,转为 [[ 宇航员 ]] 培训计划的导师,并在第一天向 [[ 学生 ]] 分享了他在火星生存的经历。而中美两国也以此为契机召开载人登火合作,后来发射的阿瑞斯五号火箭中,加入了 [[中国航天员| 中国宇航员 ]] 的身影。
2,8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