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辜会谈

增加 9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汪辜会谈.jpeg|有框|右|<big>汪辜会谈</big>[http://www.gov.cn/test/images/images/00188b27c9090c28f5d501.jpg 原图链接][http://www.gov.cn/test/2009-09/27/content_1427593.htm 来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的图片]]]
''' 汪辜会谈 ''' 或辜汪会谈,是1993年及1998年 [[ 台湾 ]] 和大陆分别派出辜振甫(为海基会董事长)和汪道涵(为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海协会长)进行的两次会谈。第一次在 [[ 新加坡 ]] ,第二次在 [[ 中国大陆 ]][[ 上海 ]]
==第一次==
第一次汪辜会谈或第一次辜汪会谈,是指在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期间,由台湾方面的 [[ 海峡交流基金会 ]] (即“海基会”)董事长 [[ 辜振甫 ]] ,与中国大陆方面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即“海协会”)会长 [[ 汪道涵 ]] 于新加坡共和国所举行的会谈。汪辜会谈也是海峡两岸自1949年分治以来,民间代表在获得官方授权下的首度正式接触。
==背景==
1990年4月,台湾学者 [[ 南怀瑾 ]] 的弟子张尚德访问 [[ 华东师范大学 ]] 哲学系,并寻求与上海市主要领导会面的机会。1990年4月26日,张尚德在华侨饭店与汪道涵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冯契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谈。这次上海会面之后,两岸加快了民间交往的步伐。1990年11月21日,台湾方面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11/22/content_5440750.htm “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中国网,2003-11-22</ref>。1991年12月16日,中国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简称海协会)在 [[ 北京成 ]] 立,汪道涵被选为海协会首任会长。
1992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代表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的台湾民间团体“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简称“海基会”)在香港和代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的中国大陆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下简称“海协会”)针对两岸“文书验证”及“挂号函件”事宜进行的第二次工作性商谈。它是为了准备1993年汪辜会谈而先期举行的事务性协商。
==过程==
1992年,当时的海协会致函邀请辜振甫访问中国大陆,海基会回复表示有意愿。双方在经过多次预备性磋商后,将会谈定位为民间性、事务性、 [[ 经济 ]] 性与功能性。后在时任新加坡共和国国务资政 [[ 李光耀 ]] 的斡旋下与当时访问新加坡的中国大陆国家主席 [[ 杨尚昆 ]] 达成协议,定于新加坡共和国举行。
经过连续三天密集协商,双方在1993年4月29日上午签署两岸公证书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及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事务性协议;而两岸由当局授权的谈判机制,象征两岸关系的解冻和发展,引起国际 [[ 社会 ]] 瞩目、华人世界欢迎。
==第二次==
由于中国大陆对 [[ 李登辉 ]] 就任总统后所推行的“务实外交”政策及其在1995年6月的 [[ 美国 ]] 访问之旅表示不满,遂片面中断了为第二次汪辜会谈所做的准备;协商机制也因为1995年至1996年间由于中华民国自由地区举办第一次 [[ 总统 ]] 直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针对台湾的 [[ 导弹 ]] 演习而中断。两岸关系因缺乏直接联系管道而不稳定。及至1998年10月间,辜振甫率团访问中国大陆,才再次达成加强对话、恢复协商的共识<ref>[http://www.huaxia.com/thpl/tbch/tbchwz/10/3050123.html 历史回顾:辜振甫与“汪辜会谈”],华夏经纬, 2012-10-24</ref>。
==第三次(未举行)==
此后不久,1999年李登辉发表“特殊两国论”,致使 [[ 两岸关系 ]] 一度趋于紧张,第三次汪辜会谈未能如期在1999年举行。2000年民主进步党在台湾执政后依然坚持台独党纲、反中路线,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第三次汪辜会谈遂始终未能实现。此后汪辜会谈的主角辜振甫与汪道涵,于2005年先后以87岁和90岁的高龄去世。
==视频==
59,04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