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豫章郡

增加 20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豫章郡 ''' , 中国古代的郡。
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县(在今 [[ 江西省 ]][[ 南昌市 ]] 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 [[ 孙权 ]] 釐豫章郡置 [[ 庐陵郡 ]] 、彭泽郡、鄱阳郡。西晋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唐时改豫章郡为洪州, [[ 明清 ]] 时又改为南昌府。
==郡名起源==
豫章,一作豫樟,本为木名。《 [[ 左传 ]] 》:“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杜预注:“豫章,大木”。《 [[ 史记 ]] 》引 [[ 司马相如 ]] 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张守节正义:“按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另说豫章即樟木。《 [[ 后汉书 ]] 》王符传:“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李贤注:“豫章即樟木也。”
[[ 春秋战国 ]] 时期豫章用为地名,该地起于今安徽之霍丘、六安、霍山之间,西迳河南光山、固始二县,抵信阳市及 [[ 湖北 ]][[ 应山县 ]] 之北。
==沿革==
=== 西汉===
豫章郡,汉书但云“高帝置”。周振鹤认为是高帝初年分庐江郡所置。高帝五年(前202年)以英布为淮南王,置淮南国,领 [[ 衡山 ]] [[ 九江 ]] (包括后来的六安国)、庐江、豫章四郡。十一年,英布反,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文帝七年(前173年)淮南国除,四郡属汉。十二年,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十六年(前164年)刘喜还封城阳,以庐江、豫章二郡为庐江国,封淮南厉王刘长之子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 [[汉景帝| 景帝 ]] 四年(前153年),徙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庐江国除,复置庐江、豫章二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于江北新置庐江郡,庐江郡江南故地分属于豫章郡、鄣郡。
=== 东汉===
[[ 王莽 ]] 时改称九江。永元年闲,增置三县:临汝县、建昌县(分庐陵置)、石阳县(分海昏置)。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领二十一县:南昌、建城、新淦、宜春、庐陵、赣、雩都、南野、南城、鄱阳、历陵、余汗、鄡阳、彭泽、柴桑、艾、海昏(侯国)、平都(侯国,即 [[ 西汉 ]] 时安平侯国)、石阳、临汝、建昌。有406496户,1608906人。灵帝时又釐置数县。献帝时, [[ 孙策 ]] 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中,又釐置 [[ 彭泽郡 ]] (旋废)、鄱阳郡。
=== 魏晋南朝===
[[ 三国 ]] 吴以后辖境缩小,大致当今江西省彭泽、星子、永修、南昌、丰城、新干、安福等市县以西地区。南朝陈时仅有今江西 [[ 锦江 ]] 流域、南昌、樟树两市地。
[[ 西晋 ]] 太康中,豫章郡领十六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永修、建昌、吴平、豫宁、彭泽、艾、康乐、丰城、新吴、宜丰、锺陵。 [[司马衷| 晋惠帝 ]] 永兴元年(304年),彭泽县改属寻阳郡。后又省海昏、宜丰、锺陵三县。
=== 隋唐===
[[ 隋文帝 ]]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豫章郡,其地属洪州。 [[杨广| 隋炀帝 ]] 大业三年(607年),改洪州为豫章郡。豫章郡领四县:豫章、丰城、建昌、建城。
[[ 唐高祖 ]] 武德五年(622年),平林士弘,改豫章郡为洪州。 [[ 唐玄宗 ]] 天宝元年(742年),改洪州为豫章郡。豫章郡领六县:豫章、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豫章郡为洪州。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58,6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