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汪逢春

增加 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为人低调谨慎谦和'''
行医多年,汪逢春积累下无数病案、药方,救人无数。徒弟们曾建议他整理医案,可他为人低调,总推说以后再议。一次,一个常来医馆的老病患就诊没带底方,幸好之前的底方保存完好,查验方便,诊治也快捷。后来汪逢春终于首肯此事,还再三叮嘱弟子“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回忆起编辑医案的经过,其弟子谢子衡说:“我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商量,决定各自总结一类病例,最后汇总到我这里总体编辑。大家每晚回去抄录一部分,我再从中筛选。总结好一部分,请老师审查一部分。”1941年,初稿完成,因汪逢春书斋名叫“泊庐”,取自诸葛亮 [[ 《诫子书》 ]] 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师生们商定书名为[[《泊庐医案》]]。汪逢春不好宣传自己,由徒弟们写了前言,在首页印制了18个徒弟的名字,当年3月份,付诸刊印。
汪逢春非常重视临床经验,他曾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认为[[《金匮要略》]]、[[《伤寒论》]]背得烂熟,也不见得会看病,临床经验才是最重要的。中医看病讲究因人而异,病人个体差异很大,许多病人的症状并不像书中所写的那么典型,甚至有病人的症状与疾病灶不符。许多刚入临床的学生,或年资尚低的医生,知识很丰富,但诊病没有思路。经验的积累,是要靠在临床一点点磨练出来的。只有见过的病症多了,再面对相似的症状时才会有更广的思路,才不会遗漏疏误。汪逢春行医不图扬名立万,一贯低调,只钻研医术。“有麝自来香,不必迎风撩衣裳”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对病患像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施仁术,重医德,数十年来,始终如一。深得老师言传身教的名医谢子衡也常以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常自勉“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