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余映潮

移除 10,55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6.不能这样做
 
【简评】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
 
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简评】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
 
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
 
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我”在想什么。
 
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
 
 
 
18.农人与老虎
 
【简评】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
 
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
 
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 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议论到了“点子”之上。
 
 
 
19.扑蝶
 
【简评】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意。
 
这种新意就是它给读者的层次感与画面感。文章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先是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接着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再就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最后是孩子与蝴蝶的嬉戏。一层接一层,一层扣一层,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然而此文也给我们以写作上的警示:写扩写、改写类文章,一定不要写出知识性错误。你看,作者限定的时节是“早春二月”,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里有蝴蝶吗?早春二月里有露水吗?
 
 
 
20.家中小事
 
【简评】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
 
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
 
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
 
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
 
 
 
21.男孩也要细心
 
【简评】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
 
《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
 
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简评】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
 
“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
 
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 —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
 
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
 
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简评】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
 
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
 
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
 
 
 
24.该看什么样的书
 
【简评】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
 
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
 
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
 
“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
 
“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
 
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简评】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 “感受”。
 
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
 
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
 
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
 
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
 
 
 
26.参观日本高能机器人的表演
 
【简评】
 
这是一篇供材料式想象作文。
 
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
 
所谓“背景知识”,就是关于某个方面、某项内容的课外知识,它们往往有助于文章生动、活泼、深刻地表达。
 
由于作者对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识,所以他的描写就能“到位”,写出来的机器人的外形、动作、表演过程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儿。
 
这就告诉我们,为了表现生活,我们还得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使自己的知识仓库日渐丰富起来。
 
 
 
27.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
 
【简评】
 
文章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叙写”的表达角度。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您的声音真好听……”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之情:“您声音如何变得嘶哑无力了……”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此刻,请原谅我难以自抑地向您再说一声— —老师好!”
 
所以,第二人称叙写在此文中发挥了优势,作者直接“面对”老师,先“呼告”,接着用“ 您”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全文表达自然,情感丰富。
 
 
 
28.读《动脑的结果》有感
 
【简评】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
 
这种“引申”有五种类型:1.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2.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3.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4.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5.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很明显,这篇文章是——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认识之一,是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懂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认识之二,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
 
认识之三,是说在国家建设上“需要我们善于动脑”。
 
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9.分数·值日·白眼
 
【简评】
 
这是一篇给条件式自由命题作文。文中写的是一次“误会”。
 
“误会”,是一种铺叙技巧,很多小说、影视中都用“误会”发展和推动情节。
 
本文作者在“误会”上作了周密的思考:
 
先是铺设背景,班长似乎有骄傲了,“我”是个“成绩差”的人。
 
然后是设置误会,“我”代替班长打扫教室,老师却认为“我”值日不负责任。
 
最后是解除误会,班长承认了错误,老师肯定了“我”,“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
 
全文“误会”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的“成绩差”,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
 
 
 
30.有意义的一课
 
【简评】
 
本文有三“好”。
 
一是话题好。文中记叙的,实际上是一次对话,只有“高小文化的人”——“我”的爸爸
 
是这次对话的主角,而他讲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
 
二是评议好。爸爸的话,“我”认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课”,“这不仅对我,对大家都是极有意义的”。
 
三是抒情好。作者“真希望做一个勇敢的‘渔夫’,”将工厂的浓烟“收进瓶里”,他梦见环境好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话题好,无疑“有意义”;评议好,突出了“有意义”;抒情好,表现了“有意义的一课”
 
对“我”的深刻影响。——这真是“有意义的一课”。
== 作文评语集锦 ==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余映潮)(上)
{{#ev:youku|XMzU5MDA0NzAw|alignment=left}}
湖南省“初中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总决赛在武冈展辉实验学校举行-余映潮讲座
{{#ev:youku|XMzM3MzQ3NTE2|alignment=left}}
2,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