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复仇主义

增加 8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复仇主义.jpeg|有框|右|<big>复仇主义</big>[https://pic.17qq.com/uploads/cmmpcnmnkdv.jpeg 原图链接][https://j.17qq.com/article/uuuwsrchx.html 来自 一起扣扣网 的图片]]]
'''复仇主义''' (法语:Revanchisme;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仇) 从1870年代开始被广泛使用,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 [[ 国家 ]] 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一般而言,复仇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 [[ 民族 ]] 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 [[ 经济利益 ]] 。极端复仇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
复仇主义与民族统一主义有非常复杂的关联。后者的意思,是某个民族的 [[ 文化 ]] 与人口在他们的民族国家之国界以外。
复仇主义之思想,通常将民族与民族国家相提并论,并动用根深柢固的 [[ 种族 ]] 民族主义作宣传,宣称对国民在该国家外之居住地拥有主权。复仇主义也通常利用沙文主义式的民族主义争取支持。复仇主义之论据,往往是基于古代版图,甚至是原居民对 [[ 领土 ]] 之占有 (英语:Autochthonous) 。 [[ 法律 ]] 学也有同义的名词,是德语的 Urrecht ,译作原权、自然权或固有权。
==事例==
争夺领土的野心与反击,早已在 [[ 原始社会 ]] 出现。现在版本的复仇主义就在1871年普法战争后出现,尤其法国和德国。由于 [[ 法国 ]] 败于普鲁士(战后就是德意志帝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中,有部分右翼 [[ 政治 ]] 人物声言要一雪前耻,收回失地。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影响法国政治,直到1871年。法国的战败,使法国努力寻求盟友,促成1894年的法俄同盟,以及后来的三国协约。这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爆发的最早原因,两国直到二战后才和好。
普鲁士与 [[ 丹麦 ]] 曾经因 [[ 石勒苏益格 ]] 与荷尔斯泰因的统治权问题,引起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麦战争(1848年至1851年)及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4年;也称为普丹战争)。
另外,著名的例子还包括德国在一战后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当时的 [[ 魏玛共和国 ]] ,很多极端民族主义者声言要夺回但泽、波森省、阿尔萨斯-洛林、苏台德地区及其他被认为应属于德国的领土。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族统一主义色彩,也是民意运动的一部分,与德国统一相关。这样的看法往往忽略了 [[ 历史 ]] 与种族分布的事实,例如德国只是 在19 在[[19 世纪 ]] 初才拥有波兹南,而且该区的德裔人口在二战前只占大约9%。详见人口资料(Poznania一项)。
类似的民族主义也在同时代的 [[ 匈牙利 ]] 出现。部分匈牙利人不满1920年特里亚农条约定下的国家边界,尤其是有关割让特兰西瓦尼亚予 [[ 罗马尼亚 ]] 之事。
现在,复仇主义政治出现在具有历史争议的地区,例如 [[ 克什米尔 ]] [[ 以色列 ]] 国和 [[ 巴勒斯坦 ]] 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领土的历次复仇战争。
==视频==
251,8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