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次編輯
變更
杨玉良
,無編輯摘要
[[杨玉良]],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中共党员,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于复旦大学,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专家组首席专家等职务,曾获得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称号、奖项。1999年,杨玉良成为第一批“长江学者”;2003年,他当选中科院院士;2009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2009年11月16日,他参与接待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2014年10月23日,他因年龄原因卸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由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接任。
== 工作经历 ==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
== 主要研究 ==
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将各项复杂的拓扑、共聚物结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的分子理论结合,建立了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运动的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方法,获得了高分子固体材料内部的链结构、凝聚态结构及动力学的信息及其相关性。发展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发明了合成可逆超支化与可逆交联的高分子材料的方法等。
== 主要著作 ==
1. 《 高分子科学中的 Monte Carlo 方法 》,杨玉良,张红东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 人物观点 ==
自从古老的欧洲大学建立以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开始从贵族的“门客”的身份中解放出来,并逐渐转变成为“职业化”的研究人员。当历史进程跨入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学术研究成为国家行为,体现了更强的国家意志。进入20世纪60年代前后,学术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工业界和商业界的介入使得学术研究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发掘。这种深刻的变化反映了学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之必需。然而,谋取学术研究的经济社会利益也就随之成为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之一,从而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行为。
9月7日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演讲的主题为“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强调每一位大学生不应该忽视永恒的常识。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但是每个人理解不同,很多人会产生一些糊涂思想。这里引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的话“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这让我们清楚明白的了解到大学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所以杨玉良校长提醒在座的大学生们不要把大学当做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要把它当做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要能够自主的研究学问。也不要过早的加入社会的竞争,以避免因为对比而影响自我评定,要建立足够的自信心,理性的完善自己。
对于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很多学生认为就是进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学习自己专业的课程,其实这样做对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这方面的造诣机会。而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所以学习就一定要打破不同知识领域学生间的障碍。
复旦的本科教育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些将是复旦实现这一理念的最终目标。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要试着去改变些什么,应该具备极高的天分和潜能。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复旦在早年就提倡用“学生自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
杨玉良校长结束了他完整的演讲,并感谢所有的学生们能够相信复旦,将自己的人生起点交在复旦手中,学生们选择复旦同时也使得复旦精髓不断延续下去。在听众席中也不乏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他们在重庆大学就业信息网[3]上得知杨玉良校长的演讲讯息,并第一时间赶到演讲现场,他们认为复旦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 参考资料 ==
[http://edu.people.com.cn/n/2012/0919/c1053-19043923.html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