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翰·巴哈贝尔

增加 34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约翰·巴哈贝尔''' ==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德国音乐家]],是 [[ 德国]][[巴洛克时期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 [[ 激进 ]] 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 [[ 管风琴 ]] [[ 键盘音乐 ]] 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分依然淹没在 [[ 德国 ]] 各地图书馆内。
'''人物生平'''
''' 约翰·帕赫贝尔''' (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又译[[约翰·帕海贝尔、帕赫贝尔、帕卡贝尔]]等),德国 [[ 管风琴家 ]] [[ 作曲家 ]] 。出生于 [[ 德国 ]] [[ 纽伦堡 ]] (Nuremberg)。早年随 [[ 施韦默尔 ]] (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 [[ 阿尔特多夫 ]] (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 [[ 雷根斯堡 ]] (Regensburg)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 [[ 维也纳 ]] ,成为 [[ 圣斯蒂芬 ]] 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 管风琴 ]] [[ 克尔 ]] (Kerll)的学生和助手。1677年至 [[ 爱森纳赫 ]] (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 [[ 爱森纳赫 ]] 也是 [[ 德国 ]][[ 音乐 ]] 的故乡,8年之后 ,J,[[J.S.巴赫 ]]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 [[ 爱尔福特 ]] (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 了J了[[J.C.巴赫 ]] (这位J.C.巴赫并 非J非[[J.S.巴赫 ]] 最小的儿子,而是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J.S.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 [[ 瘟疫 ]] ,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 [[ 斯图加特 ]] (Stuttgart)和 [[ 哥达 ]] (Gotha)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 [[ 纽伦堡 ]] ,担任 [[ 圣泽巴尔德 ]][[ 教堂 ]] (St Sebald's church)的 [[ 管风琴师 ]] ,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2e31056227d3240c8447ef49.html 帕海贝尔资料 ] .百度文库.2012-11-24</ref>
''' 帕赫贝尔''' 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他在 [[ 圣罗伦兹 ]] (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 [[ 许温默 ]] (Heinrich Schwemmer)和 [[ 魏克 ]] (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帕赫贝尔进入 [[ 阿尔道夫 ]] 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帕赫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 [[ 辍学 ]] ,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 [[ 普伦次 ]] (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在 [[ 普伦次 ]] 的影响下,帕赫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由于''' 帕赫贝尔''' 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 [[ 德国 ]] 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老师 [[ 普伦次 ]] 在1673年前往 [[ 维也纳 ]] ,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赫贝尔接触到 [[ 南德 ]] [[ 意大利 ]] 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之后他进了 [[ 艾森纳赫 ]] (Eisenach)担任 [[ 宫廷 ]] 管风琴师,这是 [[ 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 ]] ,即 [[ 约翰.乔治王子 ]] 的辖地。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帕赫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 [[ 艾森纳赫 ]] 。这之后帕赫贝尔来到 [[ 艾尔福特 ]] (Erfurt)的 [[ 普雷迪格教堂 ]] (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以显示不是 [[ 尸位素餐 ]] 之徒。因此,帕赫贝尔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并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 帕赫贝尔''' 二十八岁时娶 [[ 芭芭拉盖布勒 ]] (Barbara Gabler)为妻, [[ 巴巴拉 ]] 和他们唯一的孩子后来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 [[ 茱笛丝卓默 ]] (Judith Drommer),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赫的故乡,所以帕赫贝尔与巴赫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赫的哥哥音乐。巴赫父亲过世之后,教育巴赫音乐的责任乃落在这位长兄的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帕赫贝尔就是巴赫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特(Erfurt) ,''' , 帕赫贝尔''' 来到 [[ 伍腾堡 ]] (Wurttemberg)宫廷,伍腾堡位于 [[ 斯图嘉特(]]Stuttgart),这是 [[ 玛德莲娜 ]] 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 [[ 纽伦堡 ]] ,最后辗转到了 [[ 戈塔 ]] (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 [[ 圣塞巴德 ]] (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 [[ 魏克 ]] 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帕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 [[ (Magnificat ]] )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他的确实死亡日期不明,被埋葬于3月9日,当地习俗埋葬死者于死后三至四天,估计去世日期为3月7日或前后。<ref>[http://2014.sina.com.cn/news/por/2014-06-27/031615488.shtml C罗告别世界杯!梅西我先走了 你和内马尔继续玩],搜狐, 2014-06-27</ref>
'''主要作品'''
D大调卡农
[[ 值得一提 ]] 的是他的作品,[[Canon in D(D大调卡农]]),[[三百年后魅力依旧]],不仅是现代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也是 [[ 电影电视广告配乐 ]] 的常客。这个曲子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1678至1690年之间,乐曲编制由三把小提琴以及数字低音,一开始低音乐器奏出两小节顽固八个低音,接下来三部的小提琴依次出现,低音乐器从头到尾重复了二十八次同样八个音。一般在这一个曲子之后还附加上一首轻快 的Gigue 的[[Gigue]] (吉格舞曲)形成一对来演出。
[[ 特别注解 ]] 的是“ [[ 卡农 ]] ”,并非 [[ 曲名 ]] ,而是一种 [[ 曲式 ]] ,许多人误以为这个曲子便为“卡农”,“ [[ 卡农 ]] ”字面上是“ [[ 轮唱 ]] ”的意思,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十四世纪便有出现这种形式的乐曲 。Gigue 。[[Gigue]] 是吉格舞曲。
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帕赫贝尔的卡农约作于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 [[ 《凡夫俗子》 ]] 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 [[ 《我的野蛮女友》 ]] 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在古典音乐TV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这是个 [[ 德国 ]] 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 [[ 意大利威尼斯 ]] 时写的音乐,用了 [[ 回旋曲 ]] 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 [[ 甜蜜宁静 ]] 的忧伤。
[[ 婉转 ]] 的曲调却并不悲痛,用28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真像这样的感觉。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 [[ 湛蓝 ]] [[ 悠远 ]] [[ 纯净 ]] 。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 [[ 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 ]] ,后人常采用 [[ 古代曲调 ]] 作为卡农主题。 阿波罗的里拉琴<ref>[http://www.docin.com/p-120034667.html 帕海贝尔资料 ].豆丁网.2011-01-23</ref>
帕赫贝尔写了很多键盘曲目,“ [[ 阿波罗的里拉琴 ]] ”(Hexachordum Apollinis)就是其中的键盘曲目。他写下这组曲,原本是送给 [[ 费迪南·托比亚斯·里赫特 ]] [[ 布克斯特胡德 ]] 两位作曲家。
“阿波罗的里拉琴”是一组六首不同调的 [[ 咏叹调 ]] [[ 变奏曲 ]] (Aria and variation),它们分别是:
1.Aria Prima
参考资料
 
1. [https://wenku.baidu.com/view/2e31056227d3240c8447ef49.html 帕海贝尔资料] .百度文库.2012-11-24[引用日期2013-03-27]
 
2. 约翰·帕赫贝尔 .维基百科.2014-03-04[引用日期2014-04-11]
 
3. [http://www.docin.com/p-120034667.html 帕海贝尔资料] .豆丁网.2011-01-23[引用日期2013-03-27]
1,9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