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04
次編輯
變更
台湾抗日运动
,無編輯摘要
==第一期的甲午战争、乙未割台==
1894年(清 [[ 光 绪20 绪]]20 年)甲午战争 [[ 清朝 ]] 战败。次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 [[ 马关条约 ]] ,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个决定在台湾住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湾官民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义军、 [[ 刘永福 ]] 为大将军、 [[ 李秉瑞 ]] 为军务大臣。同时,民主国建年号“永清”,制定蓝地黄虎的国旗,并发表宣言,向各国通告建国宗旨。
未料,日军在5月29日于 [[ 基隆 ]] 背后的 [[ 澳底 ]] 登陆,6月3日攻陷基隆。于是台湾民主国中包括 [[ 唐景崧 ]] 和 [[ 丘逢甲 ]] 等来自清廷的首脑们逃亡到中国大陆,惟独台湾出身的首脑仍奋力抵抗。6月下旬,余众又在 [[ 台南 ]] 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刘永福为筹措经费曾发行 [[ 钞票 ]] 、 [[ 邮票 ]] 。之后3个月,台湾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但到10月下旬,刘永福也弃守内渡中国大陆,日军占领台南,台湾民主国宣告倾覆。
==第二期的抗日游击战==
日军占领台南、台湾民主国宣告崩溃以后,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于1895年11月8日向日本 [[ 东京 ]] 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随即在台湾展开统治。但是,一个多月以后,在军务大臣李秉瑞指挥下,台湾北部旧义勇军又于12月底开始一连串的抗日起义事件,中、南部亦于次年6月相继蜂起,台人武装抗日自此进入第二期。本时期的作战型态是游击战,人数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且蔓延全台,此起彼落;他们以深山幽谷为根据地,神出鬼没,使日人穷于应付。游击战前后历时七年,一直持续到1902年五月底林少猫被捕杀为止。因主帅李惟义(原名李秀成)殉职,此后五年台湾人抗日运动稍歇,对于抗日行动采取观望的态度。这段停歇时间称之为“观望期”。
==第三期的武装抗日==
自1907年11月发生的新竹 [[ 北埔事件 ]] 起,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止,是台湾人武装抗日的第三期,陆续有13起零星武装抗日事件。但是除了西来庵事件外,规模都很小,有的事先就被发觉捕获,因此和过去大规模的起义不同。在西来庵事件之后,台湾汉人的武装抗日运动已不复见。此时期的抗日事件分别为:
#[[北埔事件]]
#[[林老才事件]]
#[[西来庵事件]]
在这些事件中,有11件发生在1911年的 [[ 辛亥革命 ]] 之后,并且有4件是受到辛亥革命的刺激而发动的。13起事件中宣称台湾与大清帝国友好的有4件,称王称帝、要自立台湾王朝的有6件,两者皆可的1件,不明其目标的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