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方战线

增加 12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方战线 ''' 是指1914年战争爆发后,德国入侵 [[ 比利时 ]] [[ 卢森堡 ]] 后所开辟的战区,前者迅速占领了法国大片的重要工业地区,但战争形势因为 [[ 马恩河战役 ]] 而有了戏剧性地改变,双方沿着 [[ 法国 ]] 边境自北海至 [[ 瑞士 ]] 挖了一连串的壕沟实行阵地战,整条战线在战争大部分时间都未有明显的变动。在1915年至1917年期间,双方沿着此战线发动了一些大型攻势,其以大规模火炮的炮击与步兵进行攻击,然而在结合壕沟、机枪巢、 [[ 铁丝网 ]] [[ 火炮 ]] 的防御工事下造成进攻方巨大的人员伤亡,而防御者则发动反攻;因此,双方的进攻皆无明显的成果。为了打破僵局,双方研发了新型的军事科技与战术,包括 [[ 毒气 ]] [[ 喷火器 ]] [[ 飞机 ]] [[ 坦克 ]] 等新型兵器陆续投入使用,但仅让战线有了小幅的改变。
尽管此战区大部分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却被证明对于战争的结果具有决定性, [[ 协约国 ]] 军队于1918年时已拥有 [[ 同盟国 ]] 无法阻挡的军事力量,令德军指挥官了解到战败已无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签署停战协议,导致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结束。
==总结==
尽管德国在其他战区获得胜利,但西线的失败最终令其政府与盟国向协约联军求和。其和平协议由法国、英国和美国所主导,于1919年 [[ 巴黎和会 ]] 所制定,并在1919年6月由德国新政府签署《 [[ 凡尔赛条约 ]] 》。 该条约内容有效地削弱了德国的 [[ 经济 ]] [[ 军事 ]] 力量,并将其边境省份—阿尔萨斯-洛林割给法国,使得德国工业所需的煤受到很大的限制。协约国也将莱茵河西岸规划成“萨尔地区”,由英法两国管理并进行非军事化。同时基尔港也被开放进行国际贸易。该条约也彻底重新划分了 [[ 东欧 ]] 版图。它还严格限制了德国武装力量之规模,陆军仅能保有10万人,并禁止拥有海军和空军。德国 [[ 公海舰队 ]] 也被押送到 [[ 英国 ]] [[ 斯卡帕湾 ]] 投降,但在前者舰长秘密发布的命令下,德国水兵纷纷将其军舰凿沉,以表示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德国于1919年破产,其国内人民处于半挨饿的状态,也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联军还占领了 [[ 莱茵河 ]] 沿岸城市 [[ 科隆 ]] 、美因茨和科布伦茨,将其修建令德国日后可支付赔款。在德国公众间开始传出一个谣言(源自陆军参谋长兴登堡):德军的战败并非因为军方“优秀领导”的过失,而是应归咎在国内的左派团体。这观点后来被纳粹党人用作推翻 [[ 魏玛共和国 ]] 的宣传说词,这些内容在之后演变成为刀刺在背传说并被他们所利用。
法国在战争中受创严重,除了其总人口与伤亡人数的比例比任何一个大国来的高之外,其东北方工业区也在战争被彻底摧毁。在德国占领时,这些被占领的省份要输出生产40%的煤和58%的 [[ 钢铁 ]] 到德国,而当德国败色渐浓时,鲁登道夫下令将法国和比利时的煤矿坑炸毁,以削弱德国在欧洲的主要劲敌。为了防止未来德国再度入侵,法国沿着其与后者的边界修筑了规模巨大的防御工事,即是日后知名的 [[ 马奇诺防线 ]]
这场在战壕中进行的战争造就了该世代大批的残废军人与寡妇,其空前的生命损失也令大众对战争的看法有所改变,导致日后同盟国不愿积极对抗 [[ 阿道夫·希特勒 ]] [[ 政策 ]] (该人也是一战的老兵)。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也一直持续至今。
113,4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