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美学散步

移除 1,36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作品名称 = 美学散步| 圖像 = [[File:Machangsheng.jpg|缩略图|center|[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9/93/Machangsheng.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美学散步 | 编辑作者 = 宗白华| 首版时间 = 1981年6月| 类别 = 文艺理论| 字数 = 197000 '''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是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创作的一部美学著作。1981年6月首次出版。 [1]
该书是作者一生主要的美学论集,总共22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美学和文艺一般原理。第二部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论;第三部分,西方美学史和西方艺术的论述;第四部分,诗论。在该书中,作者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书中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着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艺术家的心灵。
作品名称 美学散步 作 者 宗白华 首版时间 1981年6月 类 别 文艺理论 字 数 197000目录1 == 内容简介==2 作品目录3 创作背景4 作品思想5 作品评价6 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编辑
《美学散步》一书共22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美学和文艺一般原理。第二部分,是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论;第三部分,是西方美学史和西方艺术的论述;第四部分,是诗论。
书中创见颇多,在此书中,作者从德国康德形式美学关于审美规定性的观点出发,对审美和艺术的本质从知情意的三分法角度作了揭示。他认为,美是介于真和善之间的一种活动。首先突出了美的独立价值,它是以表现人格境界和深层的情感意蕴的心理层次,但是他又与真和善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注,又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和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既突出了它的超越性,又强调了它的责任性。同时,作者又从心灵创造的层面去闸释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意义,开掘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为了突出意境之中的最深层的意蕴,强调中国意境论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用禅境来补充说明中国古代艺术意境论的卓绝。他为中国意境论的哲学依据离不开庄子,他在论述意境结构时,用了“道”、“舞”、“空白”三个层次,他认为庄子奠定了意境的哲学意蕴,禅宗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之上进行升华的。此外,宗白华还将艺术意境与人格修养结合起来考察。他通过审美意境分析,反观中华民族的心灵历史,构建新的审美心灵和人格精神的宗旨。 [2-3] </br> == 作品目录编辑人物经历 ==小言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诗(文学)和画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马常胜来自青藏高原 分界 一、 苍茫辽阔,隐藏在都市喧嚣繁华后的宁静,他 美从何处寻? 二、结构论文艺的空灵 古琴 充实 三、章法一、空灵 中国古代 吉他探索自己 的音乐 寓言与音乐思 二、充实 论《世说新语》和晋 ,心随圣贤的指引,去领悟生命,印证真谛。他不仅是一位古琴演奏家,还是一位吉他诗 ,创作歌手,独立音乐人。惯于漂泊天涯的他,自在淡定、宠辱不惊,永远专注于音乐上 美(附:清谈与析理)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 探索 希腊哲学家 与突破,因为音乐对于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声音,而是有情感 艺术理论生命。 == 一、引言——中国美学史 主要演出活动 == 2010年9月,参加由香港志莲净苑主办 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形式 《南莲清音·琴韵弦歌》》古琴音乐会,在南莲园池 表现老师姚公白 先秦工艺美术和 姚公敬同台演出,首度开启马常胜 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 琴与梵音对外演出 美学思想 二、原始美与 序幕。</br></br>2011年11月,参加香港世界文化 艺术 创造三、 节《天音莲乐》音乐会。作为 中国 古代 大陆唯一受邀 绘画美学思想 三、艺术 音乐 香港大 上的地位四、中国古代的 音乐 美学思想 四、中庸 厅, 净化多位亚洲重量级歌手以及获格莱美奖提名的唱诵音乐家一同参演。</br></br>五、中国园林建筑 2012年9月,在上海东方 艺术 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五 中心举行《空山行吟》——马常胜古琴演奏 艺术与模仿自然古琴吟唱音乐会。</br></br>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六、艺术 2012年12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厅,参 艺术家演出“国乐大师·海上雅乐 引言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敦煌新年音乐会”。</br></br>2014年5月,应邀赴加拿大Coquitlam市举行马常胜个人古琴音乐会。</br></br>一、意境的意义 看了 2014年9月,应邀于俄 丹雕刻以后二、意境与山水 形与影—— 斯下诺夫哥 丹作品 德市音乐 习札记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我 四、禅境 语言大学,举办《秋天 表现 新诗略谈礼物》——马常胜个人古琴音乐会。</br></br>五、道、舞、空白:中国 2014年10月,在成都文殊院举办了“心灵音乐唤醒人生”——马常胜古琴吟唱音乐会。</br></br>2014年12月,在上海东方 艺术 意境结构的特点 唐人诗歌 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心歌剧厅举行“海上雅乐·祈福静心”——马常胜古琴梵歌音乐会。</br></br>2015年11月,受邀参加法 艺术表现里 斯特拉斯堡世界宗教音乐节。此次世界宗教音乐节在多个教堂演出,其中最为著名 虚和实 一、文学与民族 是有千年历史的斯特拉斯堡圣母大教堂(Cathedrale Notre-Dame),马常胜为此音乐节第一位邀请 关系 中国 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二、唐代诗坛的 音乐家。</br></br>2016年11月,再次受法国斯 质与其时代背景拉斯堡世界宗教音乐节之邀,于 西画法 世纪 渊源 教堂举办了马常胜个人古琴 基础 三、初唐时期 梵呗音乐会。</br></br>2016年11月,在哈尔滨大剧院举办《琴禅吟游》 —— 民族诗 马常胜琴韵弦 的萌芽音乐会。</br></br> ==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主要作品 ==  四、盛唐时期 马常胜先生的专辑大致分为五个系列:<br> <br>''' —— 民族诗歌的成熟“梵音唱诵系列”'''<br>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 为藏传佛教经咒 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唱诵, 如《天籁梵音》 民族诗歌 《密境天音》等专辑。佛教唱诵 结晶——出塞曲略谈敦煌艺术 经文、咒语,承于师传,加之信仰与心念的力量,使唱诵本身带有非同一般 意义 感染 价值 六、尾语——唐代的没落与没落的 加持力。<br> <br>'''——“ 咒吟游系列”'''<br> 论素描 后记参考资料: [4] 创作背景编辑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不单单 如《油菜花开的季节》、《吉祥山谷》等专辑。诗歌与咒语结合的吟唱,既 一个学术 佛与 象,它具有深远 实之间 社会含义。它 相互关照,也 当时思想解放运动 现实生活 的一种 表现,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强烈 超越与升华。<br> <br>'''——“琴禅吟游系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 对美 、有诗意和禅意 诉求 音乐呈现,如专辑《空山行吟》 不论 古琴自古就 释家、道家及文 民大众 修身养性的道器 还是美学研究内部;不论是美学 以古琴吟唱禅词诗句,可达禅诗的意外境界。马常胜先生作品中 专业化分类 吟唱 还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 随心所至 都呈现出明显的对审美的需求。《美学散步》一书 不拘形式,浅唱低吟间 恰恰 “美学热”渐渐兴起的时候产生 内心最深沉 表达,自然间,与万物和其光,同其尘 [5] 作品思想编辑 美学散步 空山行吟 一书从不同 也成为当代华人音乐界最受欢迎 角度,展现 琴歌创 者的美学思想 音乐 书中谈到了虚与实的问题,谈到了 <br> <br>'''—— 琴箫吟游系列 '''如《春归物外》专辑。琴箫 “道” 鸣,自古即是最和谐之音,与著名洞箫演奏家谭宝硕老师琴箫呼应 及对于绘画、书法、雕塑 吟唱。<br> <br>'''——“古琴音乐系列”'''为传统古琴音乐 欣赏等内容。文章并未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列 演奏 而是按几个大 和马常胜先生创作 专题来编排:自述治学之道 古琴音乐,如《虚谷》、《春归物外》 中国美学诸问题以及中国艺术的特色和西方美学的几个 《琴挑‧空灵》等 读者从中也许不太容易把握作者美学思想 <br> <br>'''发行 流变轨迹,但还是能够较为完整地理解他治学中所专注的方面,以及他处理这些学术问题的方法。 [6] 专辑按时间排列如下:'''<br>2008年古琴音乐系列之《琴挑‧空灵》龙图腾系列之古琴(天狼唱片)<br>2008年梵音唱诵系列之《天籁梵音》(三宝文化)<br>2008年 虚与实的探究梵音唱诵系列之《天籁密音》(三宝文化)<br>作者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 2010年梵音唱诵系列之《天籁如梦》(台湾风潮音乐)<br>2012年诗咒吟游系列之《油菜花开 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作者还指出 季节》(风潮音乐)<br>2013年琴禅吟游系列之《空山行吟》(风潮音乐)<br>2014年古琴音乐系列之《 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儒道分殊,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并指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 谷》(三宝文化)<br>2015年梵音唱诵系列之《密境天音》/藏传佛教经典咒语唱诵(龙源唱片)<br>2015年诗咒吟游系列之《吉祥山谷》(风潮音乐)<br>2016年琴箫吟游系列之《春归物外》(龙源唱片)<br> <br>'''代表作品'''<br> <br>'''2008年专辑《天籁梵音》、《天籁密音》 马常胜·梵音唱诵'''<br> 前世宿缘,能够生于青海高原上,生长在牧区的羊场,常常能看见喇嘛 朝圣者虔诚 结合 身影 因而两家并不矛盾,“实景清而空景现” 行走于亘古的天地 “真境逼而神境生” 佛光普照的苍茫大地。<br>少年时迁居南京 由实入虚 后又求学于北京,追寻音乐的梦想 即实即虚 某天被心底的声音召唤 超入玄境。另外作者还提 又回 到了 青海,再去塔尔寺朝拜,善根触动,恍然有种归家的感觉。在塔尔寺遇见 组概念“空灵与充实”。“空灵与充实”并不等同于“虚与实”。空灵与充实是从艺术风格或美感 位修行隐者,得到了最初 角度的划分 指引,他开启了这颗向佛之心,也预言日后会有更为殊胜的机缘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既有虚 <br> 有实 是经年 可是却不能既空灵又充实。从绘画 漂泊到了广州,终于当殊胜 角度讲 因缘具足 单纯 才得以见到尊贵 空白(虚)是不存在 根本上师竹旺财坤仁波切,后又得到了上师 慈悲护念,传授修行 使此心渐渐的 存在于景物的映衬 够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 了我执 “虚” 断了许多 存在是依赖于“实”的。因此 无谓烦恼,亦不做法执 “实景清而空景现”是没 包涵圆融,无 问题的。一幅优秀的绘画 挂碍 常观 然是虚实结合而 心现量, 是单纯的虚或单纯的实。老庄由虚入实 起分别 用力于虚,用意于实,由空灵之处而 心定 传神之妙;孔孟由实入虚 用力于实,用意于虚,由 法喜 实之理而化意会之神 <br>顶礼慈悲的上师,使 愚智顽心得闻无上密法 老庄由虚入实 虽修为浅薄,却也获益良多 是指其美学思想重空灵;孔孟由实入虚 愈发地感觉到佛法的珍贵,上师教法的殊胜 是指其美学思想重充实。至于“晋宋人欣赏山水 乃发愿将上师密传所教授的心咒梵音录成唱片流布 由实入虚”,应当指审 因其极有世间法的音声之 的侧重点由重实向重虚转变 即由重充实向重空灵转变。由于文言文(尽管是作 能够令闻 说的)的凝练和歧 生起欢喜恭敬慈悲之心早结善缘,又因这些心咒妙法,本身亦极为殊胜 并存 常,众生仅凭听闻亦有大利益 这两处“由实入虚”应当 此功效虽 能及上师亲临,面传亲授密法之万 个意思。,但修行 对审美现象的价值本性进行了深入挖掘 若能够执之则仍是利益不尽、妙用无穷。得蒙上师慈悲,予以加持 从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入手 恩准流通 论证了审美活动本质 愿能够以此利益众生,广结有缘。<br> <br>专辑唱诵的均是无 是一种价值活动 殊胜 思想 藏传佛教心咒,每每唱诵 论证了作为审美现象的“美” 身心都得到加持 价值现象的相关性与本质联系 洗礼!<br> <br>以此 将审美界定于价值范畴内。作者在强调审美现象 回向一切有情!证悟!解脱!<br> <br>'''2012年 专辑《油菜花开 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同时指出,“审美 季节》 马常胜 ·诗咒吟游'''<br> <br>Poetic Mantras<br>Music & Mantras chanting by Ma Chang- sheng<br>最具心灵疗愈力量 秘密可能隐藏 新世纪灵魂男声<br>以一身轻安 自在 主体客体的关系之中 歌<br>以一心真实 宁静入诗<br>他擅以古琴吟唱诗咒 表现于那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 也善以吟唱涤净尘嚣 它是一种 <br> <br>以佛曲为创作底蕴,融以诗般境地,是马常胜诗咒创作上的独 殊的价值形态 美学 <br> 作者抓住“愉悦性”这一审美表层 古老 也是基本的特点 心咒 将导致审美活动 加上诗偈创作后有了不同 对象与其他价值活动 况味。<br>从漂泊感浓郁的声喉中唱出 对象区分开来 在界定审美愉悦 不只是动人心弦 内涵 灵性 歌。<br>当吟唱声响起 又进一步将其与生理性的官能快感区分开 当虚空中清风徐 来, 旗帜鲜明地提出 听见的是洒脱、是 “审美愉悦以情感为中 然、是安住。<br>油菜花开的季节,也是 、以人自身为最高 灵丰收的季节<br> <br>'''曲 :'''<br>01 释迦牟尼佛心咒<br>02 油菜花开 ”的论断;作者对美学史上形形色色的“形式”理论进 季节<br>03 金刚萨埵百字明咒<br>04 随愿而来<br>05 莲师除障平安经<br>06 秋鹤高鸣<br>07 文殊菩萨心咒<br>08 六字大明咒 <br>    '''2013年 专辑《空山 了价值论的条分缕析,对审美价值载体的形式的感性规定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进 吟》 马常胜 ·琴禅吟游'''<br>专辑介绍:<br> <br>了丝丝入扣的辨析和逻辑严密的确认,并对“有意味的形式”等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下意义进行了价值论的阐释与补证。且吟<br>  似扁舟一叶 从流飘荡<br> 在清理和剖析过往美学观念时,作者绝不为图“解构”之快任意颠覆传统,而   行至水穷 却见天山共色<br>  竟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对待前人 一片 澄清世界<br>放意.放歌.放忧<br>  最终 思想 宁静 坚持了谨慎 也是最初 扬弃原则 宁静 例如,作者在分析独步一时 <br>  最具心灵疗愈力量的新世纪灵魂男声<br>以放意 认识论美学和引领风骚 古琴、洒脱 本体论美学时 声韵 首先肯定了它们 构织出渔樵山水、风烟自 许多重大问题上无可争辩的正确性和无可替代 理论价值, 后才一针见血 指出各自的理论局限性 事实上,在以往美学研究 <br>  不是仿古 众多误区中 琴歌 很大一部分 由于研究者只在认识论、本体论等范畴内纠缠一些空洞 拟态 哲学概念 唱作。<br>  马常胜的琴禅吟游 结果是挖掘越深 取味於诗词禅句 越不得要领 入调於古琴 追问越彻底,认识越模糊,许多原本明明白白 放歌於山水。<br>  以最深处的自在、最清幽淡远 审美现象 情调 常常由于审察者“ <br>  唱出了琴禅之间的相 角偏离”或“聚焦不当”,结果是越看越错乱,越说越迷离 而笑 长期以 <br> <br>'''曲目:'''<br>1. 行到水穷处<br>2. 春风 ,美学研究 时路<br>3. 山水吟<br>4. 樵歌<br>5. 云鹤<br>6. 旷野 某些尴尬局面也正是如此,即在价值现象之外去寻找美以及美的本质。从一 风<br>7. 独钓寒江雪<br>8. 风烟俱静9. 澄清韵10. 空山行吟11. 风 意义上说,这种南辕北辙的努力无异于挑雪填海,缘木求鱼。 [7] 花犹落 [1] <br> <br>'''2014年 专辑《虚谷》 [6] 马常胜 艺术欣赏的探究·琴禅一昧'''<br> 对于艺术欣赏,作者认为,它就是对美 马常胜首张新世纪原创古琴专辑<br>穿透时空 欣赏、发现与感悟。他说美就在人们 里。画家诗人创造 灵观照<br>寂寂旷宇 维系一念<br>天地入怀 廓然澄明<br>踏雪访梅,空谷幽香,那缕缕包裹心灵 温暖 他们的 琴声?还是 灵创造的意象 弦?<br>跫跫足音,冷迹人影 独辟 那穿透浮华 灵境 清寂自在 对于意境 是生命在回眸呼唤?还是漂浮的心终要回归?<br>满目风景不为眼睛而存在 作者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 却为心灵而停留;盈耳天籁 为听见而婉转 可有五种境界:(1) 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 共鸣 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 悠远。<br>最美 关系 风景 而有伦理境界 是我们静下来的脚步映照的心路 (3)因人群组合互利 最美的声音,是我们静下来的心灵轻抚 关系 心弦。依一株老松 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 看云起云落 追求智慧 心澄明 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 风清淡 冥合天人 于是寒枝也见春意 空境也 宗教境界 鸟影 在此书的最后 不惧无,不迷有,且静坐内观,看执念化作水波潋滟。此 部分中 刻静坐对视 作者用他的 法引导人们去欣赏 水波 有我影,无我影,所有 诗歌、绘画、音乐,尤其 一切都 中国的书法 自在 中国人哀乐 <br>情感能 共鸣,自 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 和弦。<br>2015年专辑《密境天音》 马常胜·梵音唱诵<br>将心中感受化成 音乐 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 ,与佛法相融,以音声宣流,进而能够 能达到 缘将其做成唱片流布。对我而言, 已是一 境地的 圆满 作者认为 俯身大地 写西方美术史 更贴近天空。将自然给予我的一切交付回还 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 带着祝福与祈祷 中国建筑风格 和深愿力,回归我们内心 变迁不大 寂静与安详 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 这是我心中 变迁 大圆满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 <br>2015年专辑《吉祥山谷》 马常胜·诗咒吟游<br>歌唱 为了回到原乡 回到心所在 变迁很显著 地方。<br>歌唱 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 是为了回到灵魂舒畅 的地 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br> 比如魏晋 所有 书法 音符与吟唱 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明玄澹、超然绝俗 都值得一次吉祥 哲学美的具体体现 祝福 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 <br>2016年 专辑《春归物外》 马常胜·琴箫吟游<br>马常胜与洞箫大师谭宝硕先生合作 人格和价值,而魏晋人 琴箫与吟唱 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 创作专辑。此专辑以古诗词为依托 显出 中国 艺术精神的 精彩、最动人 传统 篇章。这个时代之前 两种乐器琴箫为主奏,融汇吟唱 思想定于 是对中国音乐 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 次新 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 尝试 精神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 大解放, 礼敬。<br> <br> == 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 物评价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马常胜——行吟诗 、梵音歌者及心灵音乐家、古琴演奏家、佛曲创作界最受瞩目 美,是这全时代 心灵歌者。”“最具心灵疗愈力量 最高峰 新世纪灵魂男声 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 <br>以一身轻安 自 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 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 歌<br>以一心真实 宁静入诗<br>歌唱 为了回到原乡 回到心所在的地方”<br>“歌唱 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 为了回到灵魂舒畅的地方。<br> 有的音符与吟唱 正在我辈“ 都值得一次吉祥的祝福。<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马常胜 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 佛曲创作界最受瞩目 深情。山水虚 化了 歌者 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 继2012《油菜花开 季节》、2013《空 行吟》后,再以深受欢迎的吟游式风格,吟唱古老心咒与 偈创作 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 充满灵性能量 趣味。他们是用心灵 曲调, 体味自然 清远漂泊的歌声中,喜怒哀乐都成土净 [7] ”<br> [6] “佛曲创作诗人 生命意蕴马常胜<br> 品读此文 宛如时光甬道中行吟的歌者 感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 看似踽踽独行,却近身亲切。<br>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马常胜 是生命的节奏和对 以吟游诗 关怀。无论是“舞”还是“道” 步态 都表现为一种运动 开启了佛曲创作界罕见的行吟风格 “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组成一种 <br>他的曲作, 节奏 着触动人心 生命 妥适温度,和煦柔软而不矫揉 ”作者重视“虚空” <br>他的辞藻,温润别致流露醒世意涵 因为“虚空”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 有滋有味而底蕴深刻。<br>他的声腔 才能赋予作品生命力 飘泊情调令人久久触怀,沉吟起伏间动人心弦 “生命本体 <br>自幼成长于青海牧区 活力 辽阔天地间 是一切美的源泉,因此‘自 濡沐于自 无往不美’。”另一方面 雨露及宗教风华 成就了灵魂深处对佛曲创 美学处处表现出对人生的关怀。 觉醒,值遇上师竹旺财坤仁波切修习正法,音乐路上佛法相伴,以古琴、音声、佛心如实创 ,以 直坚持“人生的艺术化”和“艺术的人生化”。作者强调美源于心灵 心真实宁静入诗 追求 个“最 身轻安 由最充沛的身心的自我” 在于歌 作者强调“回环往复的意趣 ,同时强调“于无边处向‘自我’的回归:天地入吾庐”。 “生生之谓盛德”,创化不已的“生生”,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是一种“善”;而“生生而条理”之“条理”,更是充满节奏与韵律,和谐如有音乐,这“中和之音乐之谈起意味情趣与价值。”作者的生命美学是建立在其“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对生命情趣与价值的重视,对心性之体与生生不已的道体合一的强调,贯穿古今,从先秦的老子、孔子意志到现代的作者先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的内涵之一。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在作者的生命美学之下,作者还提出“艺术的人生观”,主张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之丰富、优美而有意义。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该书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学术”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知”,即能广涉多方而显得博,这个层次也可以成为大家,但终会显得薄;第二个层次是“信”,即把学术上升为可引领实践的信仰,这时的学问已不再是学问,而是人生,这才会显得厚,这种学术里出的大家已是艺术家,如尼采等。该书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维特根斯坦说: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形式。同样,想像一种艺术(更何况还是“体认”这种艺术,再者,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作者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 [7] [6] 作品评价编辑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可济:“他既从整体上探索中国美学史中若干一般性的重要问题,又对不同的艺术门类(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等)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内容做深入的剖析,所有这些文章,无不文笔灵动、创见迭出、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8]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邹其昌:“书中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 [9] 福建日报:“本书几乎汇集了作者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作者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10] 作者简介编辑宗白华(1897—1986),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家、诗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主要著作有:《美学与意境》、《美学散步》、《歌德研究》、《论中西书法之渊源与基础》、《宗白华全集》、《宗白华美学 <br> == 参考 学译文选》等。 [11] 献 ==参考资料
1. 时宏宇著. 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4.09.第218页
2. 张艺兵,伍锦昌编著. 文化艺术名著导读[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4.08.第111-113页
3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