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69
次編輯
變更
台湾银行券
,無編輯摘要
189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台湾银行法》,11月成立“台湾银行创立委员会”,开始展开筹备台湾银行的工作。1899年3月日本政府修改《台湾银行法》,日本政府以100万元为额度认购台湾银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同年9月26日开始营业,开启台湾银行券的发行。
台湾银行券依历次改版,总计有七大类别:银券、金券、改造券、甲券、乙券、台湾印刷券,台银背书券[1] 。
1.银券(银本位)
4.甲券
1932年台湾银行再对改造券进行改造,新券称之甲券。1937年3月20日发行百元券,为此前未有的大面额<ref>[https://www.doc88.com/p-69820084113.html 台湾光复后台湾银行券的发行、收兑及处理],道客巴巴, 2010-5] -19</ref> 。
5.乙券
百元甲券发行后七年,1944下半年末发行乙券。外观大体无异于甲券。因应日本在二战末期的窘境,主要差异在以下两点:1. 于1944年7月1日同日一并发行五元与十元券,四个月后发行壹圆券,发行密集程度为以往未见。2. 为提升印钞速度,钞券未印号码[6] 。
6.台湾印刷券
又称“现地刷”。台湾银行所发行的钞券,自银券开始,一向为日本印制,再运来台湾发行。1944年起盟军反攻,日军败退,7月盟军取得塞班岛后,日本完全失去制空权[7],海运受阻。台湾银行券改为由日本制版,运至台湾再印制,称为“现地刷”。1945年5月30日起,为躲避盟军的轰炸,由总督府决定在金瓜石废矿坑下建立地下工厂,以芭蕉叶纤维制为原料印钞[8],印刷对象扩及百元钞<ref>[9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28/21/11548039_640940647.shtml 纸钞│浅谈1904-1906年台湾银行龙凤金圆券] ,个人图书馆,2017-03-28</ref> 。为避免轰炸,成钞与此前钞券不同,并未集中,而是分散放置。现地刷与乙券相同,为提升印钞速度,未印号码[10] 。
7.台银背书券
又称“武尊千圆券”。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前后,物价严重上涨,台湾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11]。台银持续加印无号码钞券,但最大面额百元仅有百元,已不敷使用。乃将日本流通的大面额千圆券钞,空运来台,并经台湾银行背书,于8月19日流通上市。其本体为日本的武尊千圆券,于钞票背面左加盖印红色“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右加盖“头取之印”,作为台湾银行的背书。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11月8日省府宣告终止流通,为七种台湾银行券中流通时间最短者[12] 。
==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