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338
次編輯
變更
拔萃男书院
,無編輯摘要
'''拔萃男书院'''(英语:Diocesan Boys' School,简称男拔萃、男拔和DBS)是 [[ 基督教 ]] 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所全日制男子学校。拔萃男书院成立于1869年,设有 [[ 中学 ]] 部及 [[ 小学 ]] 部,为 [[ 香港 ]] 补助学校议会辖下22所补助学校之一,被视为香港传统名校,在学术、音乐和体育各方面均有卓越表现。学校位处九龙加多利山,邻近亚皆老街和嘉道理道,校园面积为全港第三大。
==简介==
拔萃男书院前身为曰字楼 [[ 孤子院 ]] (英语: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拔萃书室(英语: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书室(英语: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原校址在香港岛西营盘般咸道(现为般咸道官立小学),后于1926年迁至现址。迁校初期,曾经于1927年短暂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般咸道原址曾经于1860年创立一所曰字楼女馆(意译为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英语: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此校因故于1868年结束营办,由圣公会接管改建。由于曰字楼女馆的创办单位、 [[ 教育 ]] 理念、人事编制及 [[ 学生 ]] 背景与后来的拔萃男书室不同,故拔萃男书室仅视其为先驱,将创校年份定于1869年。
香港回归后, [[ 香港特区政府 ]] 推行直接资助计划,为减少所受到的限制,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后决定由津贴改为直接资助,于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校名==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在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the Diocese of Victoria﹚。无论1860年成立的“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或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创办皆由圣公会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为“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又更名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Diocesan Boys' School”,大约在1930年代。
==社堂==
1922年,费瑟士东校长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内进行体育和戏剧比赛。所有的 [[ 学生 ]] 被分为四组,即绿社、深蓝社、黄社和褐社。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红社于1947年添入。二战时期,三位前任校长相继去世。为了纪念他们,葛宾 [[ 校 长1949 长]]1949 年将绿、深蓝、黄和红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费瑟士东和舒展命名。由于俾士时期的副校长赛克思(Henry Sykes)深受 [[ 爱戴 ]] ,褐社于是以赛克思命名。1960年,施玉麒校长创立了葛宾社(浅蓝社)。郭慎墀社(紫社)于2002年增设。2004年,'58届校友筹款吁请建立施玉麒社,未获采纳。直至2010年11月,现任校长张灼祥在六五届旧生聚餐会上宣布,施玉麒社(橘社)将于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称为Zimmern House。稍后,校方因应旧生之请,将英文名称调整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设立外,该校还有几种方式纪念前校长。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 [[ 捐款 ]] 设立雅瑟及俾士奖学金。时至今日,费瑟士东、赛克思、葛宾、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 [[ 奖学金 ]] 的设置。为铭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别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内教堂命名为“舒展牧师纪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华会督开幕。2004年11月,校友举行了“施玉麒校长纪念仪式”,包括祈祷会、教堂大门的施氏纪念匾额揭幕,以及纪念集《施玉麒校长专辑》(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发式。
[[Category:524 中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