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卡尔·波普

移除 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卡尔·波普]](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原籍[[奥地利]],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入了英国籍。[[波普]]研究的范围甚广,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他1934年完成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
===个人简介===
[[波普]]的对待科学证伪主义态度,使得他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他的“三个世界”理论在多个学科得到新的诠释。波普的“第一世界”(“世界1”)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第二世界”(“世界2”)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等,“第三世界”(“世界3”)又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作品、宗教、科学、技术等。他认为“第一世界”最先存在,而“第二世界”在新的层次上出现,“第三世界”又出现在更高的层次上。
}}
===代表作品===
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虽然此书准确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威胁,但并未提及[[苏联]],或为冷战内容。实际上,[[波普]]是在二战前发展起自己出思想的,当时的地缘政治景象是迥然不同的。不过此书一出版,就因其对[[柏拉图]]和[[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极权主义倾向的毫不留情的揭露,而受到众多哲学界人士的攻击。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不屑一顾,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很多人长期昧于[[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前景,对任何人胆敢把[[马克思]]主义与纳粹主义[[相提并论]]都[[暴跳如雷]]。尽管如此,[[波普]]此书仍拥有广泛的读者,并对左右两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Isaiah Berlin在1963年写道:[[波普]]此书\"是当今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最细密、也是最大胆的批判\"。[[《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最近所列20世纪最重要非虚构类作品中,此书排第六位。[[乔治索罗斯]]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师从波普,读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爱国,目前他组建的[[阿道夫]]开放社会研究所则致力于传播波普的开放社会思想,特别是在[[东欧]]。看来,[[波普]]在冷战之初所揭示的政治哲学,如今仍在为世人重视,并在新近走出铁幕的国家付诸实践。
===波普其人===
[[波普]]生于1902年,他的成长期在一战后狂暴的维也纳度过。16岁离开学校,开始到[[维也纳]]大学旁听讲座。年青时曾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抵制了1919由左派煽动的街头骚乱,这次骚乱中有示威者死亡。同年,他学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一度跟从Alfred Adler做精神病医生工作。他开始对哲学学习感上兴趣,并下决心要成为学校[[教师]]。1919年,波普成为Arthur Eddington关系亲密的学生,这位先生曾成功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注意到,[[爱因斯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批判性态度,与[[马克思]]、[[弗洛伊德]]、[[阿德勒]]及其追随者的\"教条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1922年他被[[维也纳]]大学录取。为实现自立,他给一位家具工匠做学徒,并从事社会工作。为实现当学校教师的理想,他后来又重返校园。192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20年代晚期开始,他开始与维也纳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成员来往,这个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试图表明科学对于哲学的重要性。1934年他出版了一本论述科学之逻辑基础的著作,当时几乎无人关注,但却相当经典。然后在纳粹反犹主义的危险下被迫离开[[奥地利]]。先到[[新西兰]],并在那儿获得大学教职,二战后回到[[英国]],出任[[伦敦]]经济学院科学哲学教授,一直到退休。
===思想遗产===
由于对政治和科学思想的贡献,[[波普]]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而为人们铭记。他的很多[[洞见]]已成为常识,这也可能正是他名声不振的原因吧。我们常听人说\"证伪\"这一或那一理论,却不见人提起导入这一概念的人,科学已深深打上了证伪方法的烙印,而开放社会一词,也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时至今日,正是由于[[波普]],所有的哲学家或多或少都成了证伪家,他们都认识到了实证主义的失败。(有的学哲学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波普]],那是因为波普的许多思想已经融入常识中了)
惊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
===研究主题===
大多处于专业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尤其反映在他那些不太著名的专门性研究中。例如,在 1958年[[威尼斯]]国际哲学大会上,[[波普]]提交的一篇论文,分析了[[莱布尼斯对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批判如何影响了物理学从[[原子论]]到“[[法拉第-麦克斯维尔场论]]”的发展。这篇论文在极小的圈子里获得盛赞,但大多数哲学家几乎不知所云。他与[[艾克里斯]]合作的[[《自我及其大脑》]]一书也有类似的命运。[[波普]]更像是[[莱布尼兹]]时代的学者,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地带展开工作。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当代是没有多少同行的,也难以在专业哲学界获得承认。
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对于20世纪人类历经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如果他的告诫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识,那么他被淡忘也正是他杰出的成就。倘若有一天,类似的[[瘟疫]]再度流行,人们才会重新想起他,并记起他的诊断。
===观点===
[[波普]]一直关注知识的有限性和在这些限度下促进知识增长所需之各种结构。在科学和哲学两方面,[[波普]]都是[[主宰]]了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批判者,因为实证主义假设,知识必须以经验运用归纳法所能验证的为限度。实证主义声称,有意义的陈述必得是可以验证的。而[[波普]]则主张,某种普泛的理论的验证,需要在每一可能的例证中都得到肯定的结论,未来的例证是永远也不能观察到的,因此它就永远不能作为一种确定的知识。在[[波普]]看来,一贯正确的知识基础或例证,感觉经验、直觉知识都是难以获得的。对这一点,[[波普]]特别地论证说,我们的知觉能力和思考能力只能受进化局限,只能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特定的和有限的理解。我们不是上帝。波普等人也注意到,实证主义的验证原则本身就不能接受验证,因而按它自己的标准也不能算是有意义的陈述。
1,9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