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移除 231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nreferenced|time=2014-09-17T14:22:14+00:00}}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弗朗茨 (巴伐利亚)|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 家族起源 ==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起源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因[[上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城堡而得名。维特尔斯巴赫一词的意思是森林中的小河(中古德语中Witu是森林的意思)。公元980年去世的巴伐利亚侯爵{{link-en|施魏因福特的贝尔托德|Berthold of Schweinfurt}}是公元1072年去世的[[沙伊埃尔恩]]伯爵{{link-en|奥托一世 (沙伊埃尔恩伯爵)|Otto I, Count of Scheyern|奥托一世}}的祖先。奥托一世的第三子,沙伊埃尔恩伯爵{{link-en|奥托二世 (沙伊埃尔恩伯爵)|Otto II, Count of Scheyern|奥托二世}}买下了位于[[艾夏]]附近的维特尔斯巴赫城堡。奥托一世长子沙伊埃尔恩伯爵{{link-en|埃克哈特一世|Eckhard I, Count of Scheyern}})的次子沙伊埃尔恩伯爵{{link-en|奥托五世|Otto IV, Count of Scheyern}}(1156年去世)于公元1115年首次使用“维特尔斯巴赫伯爵”(史称维特尔斯巴赫伯爵奥托四世)这一头衔,是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进入欧洲贵族序列之始,并因其于1110-11年、1116-18年追随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五世]]两次进军意大利并参与囚禁罗马教皇[[教宗帕斯卡二世|帕斯卡二世]]和扶植{{link-en|对立教皇格列高丽八世|Antipope Gregory VIII}}上台而于1120年获封“巴伐利亚的普法尔茨伯爵”(德语:Pfalzgraf in Bayern)。公元1119年,奥托五世将其住所从始建于940年的沙伊埃尔恩城堡迁往维特尔斯巴赫城堡,前者则于同年改建为{{link-en|沙伊埃尔恩修道院|Scheyern Abbey}}。
== 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 ==
 
1180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肺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一世]]剥夺了他的死敌、[[韦尔夫家族]]的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的领地巴伐利亚公国,并将其赐给奥托五世的次子、维特尔斯巴赫伯爵奥托六世,史称{{link-en|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一世|Otto I, Duke of Bavaria}}。从此该家族一直统治巴伐利亚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托一世的第三子{{link-en|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一世|Louis I, Duke of Bavaria}}于公元1214年被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肺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二世]]授予[[莱茵-普法尔茨]](又称普法尔茨选侯国),从而开启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对这块领地的统治。尽管1805年因[[拿破仑战争]]而统治短暂中断,1815年[[莱茵-普法尔茨]]的一部分回到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手中,并入已于1806年被[[拿破仑]]升格为王国的巴伐利亚。
{{link-en| 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一世|Louis I, Duke of Bavaria}} 的独子,{{link-en| 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二 世|Otto II, Duke of Bavaria}}1253 世1253 年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将其领地一分为二:长子路德维希得到[[上巴伐利亚行政区|上巴伐利亚]]和[[莱茵-普法尔茨]],史称[[路德维希二世 (上巴伐利亚)|路德维希二世]];次子海因里希得到[[下巴伐利亚行政区|下巴伐利亚]],史称{{link-en|海因里希十三世|Henry XIII, Duke of Bavaria}}。由于这一分家安排不符合当时的律法,巴伐利亚的主教们与波西米亚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奥托卡二世]]于1257年结盟反对。同年8月,[[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奥托卡二世]]率军入侵巴伐利亚,但兄弟两人合作成功退敌。海因里希十三世的长子[[奥托三世 (下巴伐利亚)|下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三世]]作为[[贝拉四世|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外孙曾于1305年10月-1307年5月短暂担任[[匈牙利国王]],他是唯一一位出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匈牙利国王。公元1340年,海因里希十三世的曾孙{{link-en|下巴伐利亚公爵约翰一世|John I, Duke of Bavaria}}死后绝嗣,于是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德维希二世的幼子[[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路易四世]]收回了下巴伐利亚,重新统一了巴伐利亚公国。作为其父路德维希二世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link-en|哈布斯堡的玛蒂尔达|Matilda of Habsburg}}([[哈布斯堡家族]]第一位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鲁道夫一世]]长女)所生的五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位,路易四世与其同母所生的长兄、其父死后继承爵位的[[鲁道夫一世 (上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公爵和莱茵-普法尔茨伯爵鲁道夫一世]]不和,起因是当时德意志境内的王朝政治和权力斗争:1291年,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鲁道夫一世]]去世后,各选帝候出于削弱哈布斯堡家族以及选举一位政治根基较浅的国王从而获得更多利益让步的考虑,于次年将{{link-en|拿骚家族|House of Nassau}}的[[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阿道夫一世]]推上了德意志国王的宝座。这引发了对王位觊觎已久的[[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鲁道夫一世]]长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对阿道夫一世强烈的敌视。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上巴伐利亚公爵和莱茵-普法尔茨伯爵鲁道夫一世站在他的岳父阿道夫一世这边,而其母亲则支持自己的弟弟、鲁道夫的舅舅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7月2日,阿道夫一世与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军队在{{link-en|格尔海姆战役|Battle of Göllheim}}中决战,结果前者战败被杀,后者则于25天后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301年,在权力斗争中押错宝的哥哥鲁道夫遭其母亲和舅舅逼宫迫使其同意与弟弟路易分享上巴伐利亚的统治权,舅舅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甚至派兵围困鲁道夫领地的都城[[海德堡]]逼其就范。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于1308年5月1日被侄子{{link-en|士瓦本的约翰|John Parricida}}暗杀后,尽管鲁道夫和路易兄弟二人都希望能继承王位,但最终包括哥哥鲁道夫本人在内的七位选帝候中的六位推选了各方均可接受的妥协人选——[[卢森堡王朝|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七世]]为德意志国王(131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10年兄弟俩的堂兄{{link-en|下巴伐利亚公爵施特凡一世|Stephen I, Duke of Bavaria}}去世后,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升级为内战。1313年6月21日两人在慕尼黑达成和解,哥哥保有原有领地和选帝候资格,但承诺在在下一届国王选举中支持弟弟。两个月后亨利七世在远征意大利期间感染[[虐疾]]去世,但在次年10月份的选举中,哥哥鲁道夫未信守承诺,将选票投给了[[肺特烈三世 (奥地利)|奥地利和施蒂利亚公爵肺特烈三世]]。作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次子,肺特烈三世也是兄弟俩的表弟,1313年,{{link-en|下巴伐利亚公爵施特凡一世|Stephen I, Duke of Bavaria}}的子女的监护权被下巴伐利亚当地贵族授予了肺特烈三世,后者趁机入侵下巴伐利亚,却无奈于11月的{{link-en|加梅尔斯多夫战役|Battle of Gammelsdorf}}中被路易四世击败而被迫放弃监护权,但随即与路易四世在1314年10月的选举中竞争德意志王位。那次选举中出现了罕见的一幕:由于此前波西米亚国王和萨克森公爵都有两个相互竞争的人选,七张选帝候选票变成了九张。肺特烈三世于10月19日得到了四张选票(分别来自对手的哥哥鲁道夫、科隆大主教{{link-en|菲尔内堡的路德维希二世|Heinrich II of Virneburg}}、{{link-en|萨克森-维滕堡公爵鲁道夫一世|Rudolf I, Duke of Saxe-Wittenberg}}和1310年被逼退位的前任波西米亚国王[[亨利 (克恩滕)|克恩滕的海因里希]]);路易四世则于次日得到了另外五张选票(分别来自美因茨大主教{{link-en|阿斯珀尔特的彼得|Peter of Aspelt}}、特里尔大主教{{link-en|卢森堡的鲍德温|Baldwin of Luxembourg}}、勃兰登堡侯爵[[瓦尔德马一世]]、{{link-en|萨克森-劳恩堡公爵约翰二世|John II, Duke of Saxe-Lauenburg}}以及[[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七世]]之子、波西米亚国王[[约翰一世 (波希米亚)|约翰一世]])。两人都宣布自己当选,并于11月25日分别在波恩和亚琛加冕为德意志国王。1322年9月28日的{{link-en|米尔多夫战役|Battle of Mühldorf}}中,路易四世决定性地击败并俘获了肺特烈三世以及支持他的1300名奥地利和{{link-en|萨尔茨堡大主教国|Archbishopric of Salzburg}}的贵族。双方于1325年3月13日在[[特劳斯尼茨]]议和,肺特烈三世承认路易四世的王位;1326年1月7日,双方在[[乌尔姆]]达成协议,路易四世则将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肺特烈三世则继续保留德意志国王头衔,协助前者统治整个德意志地区。1328年,路易四世加冕为首位来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报复哥哥鲁道夫支持自己的死对头,路易四世于1314-17年出兵进攻哥哥鲁道夫在上巴伐利亚和莱茵-普法尔茨的领地,并迫使后者于1317年将全部领地让给前者。公元1329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正式分成了长幼两个分支。根据当年签订的{{link-en|帕维亚条约|Treaty of Pavia (1329)}},出自该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路易四世]]将莱茵-普法尔茨连同巴伐利亚境内的[[上普法尔茨行政区|上普法尔茨]]归还给其长兄[[鲁道夫一世 (巴伐利亚)|鲁道夫一世]]的次子、第三子和长孙{{link-en|莱茵-普法尔茨伯爵鲁道夫二世|Rudolf II, Count Palatine of the Rhine}}、{{link-en|普法尔茨选帝候鲁普莱希特一世|Rupert I, Elector Palatine}}、{{link-en|普法尔茨选帝候鲁普莱希特二世|Rupert II, Elector Palatine}}。鲁道夫一世的后代即家族的长支,亦称为普法尔茨支(因莱茵-普法尔茨和上巴伐利亚都是[[普法尔茨领地]]),1356年[[金玺诏书]](拉丁文:Bulla aurea)确认莱茵-普法尔茨伯爵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路易四世自己的后代即家族幼支(亦称巴伐利亚支)继续拥有巴伐利亚公国(1340年路易四世收回下巴伐利亚后重新统一),但巴伐利亚公爵不具有选帝侯资格。这不仅是为了防止同一个家族在决定皇帝宝座归属的选举中拥有两票,更是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来自[[卢森堡王朝|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借以打击其前任皇帝同时也是其政治对手的路易四世的手段。公元1777年因幼支绝后,长支重新返回巴伐利亚统治直到一战结束。
=== 幼支(巴伐利亚支)===
 
幼支在巴伐利亚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777年。尽管家族于1329年分裂为长幼两支,但幼支的祖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在位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联姻安排在巴伐利亚以外地区获得了大片领地:1323年获得[[勃兰登堡]],1342年获得[[蒂罗尔]],1345年获得荷兰伯爵国、[[泽兰省|泽兰]]和[[埃诺省|埃诺]]。1347年路易四世去世后,他的六个儿子分别继承了这些领地和巴伐利亚公国。但好景不长,这些领地在路易四世死后陆续丧失。首先是路易四世的长孙、上巴伐利亚公爵和[[蒂罗尔]]伯爵{{link-en|迈恩哈德三世|Meinhard III, Count of Gorizia-Tyrol}}于1363年去世后无嗣,其叔叔、路易四世次子{{link-en|巴伐利亚公爵斯蒂芬二世|Stephen II, Duke of Bavaria}}出兵占领上巴伐利亚并入侵[[蒂罗尔]]。为保住其家族世袭领地,迈恩哈德三世之母、{{link-en|蒂罗尔女伯爵玛格丽特|Margaret, Countess of Tyrol}}与儿子的内兄、[[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 (奥地利)|鲁道夫四世]]达成协议,由后者继承蒂罗尔伯爵,从而将蒂罗尔并入奥地利。最终,斯蒂芬二世与鲁道夫四世之弟、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奥地利)|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于1369年签订[[谢尔丁和约]],正式放弃对于蒂罗尔的声索并获得一大笔金钱作为补偿。其次是1373年,路易四世幼子{{link-en|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五世|Otto V, Duke of Bavaria}}作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最后一位勃兰登堡选帝候(史称奥托七世)辞去了勃兰登堡侯爵的爵位,将领地拱手让给其岳父、[[卢森堡王朝|卢森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他于1366年娶了查理四世的女儿、[[鲁道夫四世 (奥地利)|鲁道夫四世]]的遗孀{{link-en|波西米亚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Bohemia}})。作为补偿,查理四世支付了女婿50万金币,并保留其选帝候名号直到后者1379年去世。尽管查理四世于1371年以奥托五世怠政为由出兵占领勃兰登堡是导致后者辞职的直接原因,但事实上奥托五世及其前任、路易四世第三子{{link-en|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六世|Louis II, Elector of Brandenburg}}(1351–1365年任勃兰登堡选帝候,史称路易二世)早在1364年就承诺将领地让给查理四世,以报复他们的兄长斯蒂芬二世在侄子迈恩哈德三世前一年去世后侵占其领地的行为。他们担心,由于他们都没有子嗣,自己死后斯蒂芬二世也会派兵攻占勃兰登堡。最后是1404年,路易四世第五子、{{link-en|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ert I, Duke of Bavaria}}去世后,荷兰-泽兰伯爵国和埃诺伯爵国由长子{{link-en|巴伐利亚公爵威尔汉姆二世|William II, Duke of Bavaria}}继承,而第三子{{link-en|巴伐利亚公爵约翰三世|John III, Duke of Bavaria}}则成为首任[[列日]]主教(1389–1418年在位)。1417年威尔汉姆死后,其女{{link-en|雅克莲|Jacqueline, Countess of Hainaut}}继承了荷兰-泽兰伯爵国、埃诺伯爵国和巴伐利亚-施特劳宾公国;对此不满的叔叔约翰随即与{{link-en|布拉班特公爵安托内|Anthony, Duke of Brabant}}的遗孀{{link-en|卢森堡女公爵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Görlitz}}联姻,于次年辞去列日主教之位,并在其妻叔[[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国王西吉斯蒙德]](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支持下发动内战与侄女争夺兄长留下的领地。尽管雅克莲得到了荷兰贵族的支持,但由于她的支持者(属鱼钩派)和其丈夫、{{link-en|布拉班特公爵安托内|Anthony, Duke of Brabant}}之子{{link-en|布拉班特公爵约翰四世|John IV, Duke of Brabant}}的支持者(属鳕鱼派)在当时的{{link-en|鱼钩和鳕鱼战争|Hook and Cod wars}}(1350-1490年)中分属对立阵营,从而使得约翰乘虚而入,于1420年从其侄女婿手中获得了摄政王的头衔(荷兰语:ruwaard),从而成为这两块领地的实际统治者。由于丈夫与自己的政治对手沆瀣一气,雅克莲于1421年逃往英国并于次年离婚,改嫁[[亨利四世 (英格兰)|英王亨利四世]]的第五子[[汉弗莱 (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此次婚姻于1428年被教皇[[马丁五世]]宣布无效)。1425年,叔叔约翰中毒身亡后,侄女婿约翰四世再次恢复统治并任命自己的堂兄、{{tsl|en|House of Valois-Burgundy|瓦卢瓦-勃根第家族}}的[[菲利普三世 (勃根第)|勃根第公爵菲利普三世]]为摄政王。1427年约翰四世去世后,菲利普三世击败了支持其表妹雅克莲复位的势力并于1432年将这些领地并入勃根第公国;根据1428年的{{link-en|德尔福特合约|Treaty of Delft}},雅克莲保留了荷兰-泽兰-埃诺女伯爵的头衔,直到其1436年死于[[肺结核]]。
== 纳粹德国时期的活动 ==
 
二战中,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持反纳粹立场。家族成员起先离开德国迁往匈牙利,但之后遭到逮捕,并被关押于多个纳粹集中营,包括{{link-en|奥拉宁堡集中营|Oranienburg concentration camp}}和[[达豪集中营]]。
== 参见 ==
* [[巴伐利亚统治者列表]]
 
{{-}}
{{European Royal Houses}}
 
[[Category: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Category:神圣罗马帝国]]
136,1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