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塔科马海峡吊桥

增加 5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塔科马海峡吊桥 ''' (英语:Tacoma Narrows Bridge)是位于 [[ 美国 ]][[ 华盛顿州 ]] 塔科马的两条悬索桥,也是华盛顿州16号干线的一部分。每桥长1.6公里,横跨塔科马海峡。第一条桥于1940年首度通车,但不到五个月便倒塌,其后重建及另建的新桥分别于1950年及2007年启用。第一条桥倒塌的原因,是因为其桥面厚度不足,在受到强风的吹袭下引起卡门涡街,使桥身摆动;当卡门涡街的振动频率和吊桥自身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引起 [[ 吊桥 ]] 剧烈共振而崩塌<ref>[https://www.sohu.com/a/251835032_100160593 这座大桥被“一阵风”摧毁!大桥的样子喜感而又让人恐惧! ],搜狐,2018-09-04</ref>,这次事件的过程有完整拍摄成影片,也成为研究 [[ 空气动力学 ]] 卡门涡街引起 [[ 建筑物 ]] 共振破坏力的活教材。
==西行线==
现在作为西行线的 [[ 悬索桥 ]] 于1950年10月14日通车,在2002年加建新桥前,该桥是双向行车的,至2007年新桥通车后改为西行。
==东行线==
1998年,有关当局获批准,在原有 [[ 桥梁 ]] 东面旁加建一条新桥,是塔科马海峡第三条兴建的悬索桥,工程于2002年10月4日开始动工,并于2007年7月15日通车<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c310f010189sx.html 关于塔科马海峡吊桥坍塌事故的警醒与教训],搜狐,2012-08-27 </ref>。
==摆动的桥==
第一代桥于1938年开始建造,当时 [[ 桥梁 ]][[ 设计 ]] 共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由克拉克·埃德里奇(Clark Eldridge)提出,其桥面厚度设计为25呎(7.6米);而另一个方案则由著名的 [[ 金门大桥 ]][[ 设计师 ]] 之一里昂·莫伊塞弗(Leon Moisseiff)所提出,他为了减低造价,把桥面设计的厚度从25呎减至8呎(2.4米),使建设成本从1千1百万美元降至8百万 [[ 美元 ]] 。当时在以经济为大前提下,莫伊塞弗的方案获得采纳。该桥于1940年7月1日通车,但在启用后数个星期,桥面便开始出现上下摆动。有鉴及此,有关人员在支柱上安装摄录机,以便观测摆动。同时也吸引了不少驾车人士慕名而来,感受其振荡威力的刺激,一些大风的日子,其桥面摆动幅度甚至可达五英尺之多。其后桥面的波动幅度不断增加,工程人员尝试加建缆索及液压缓冲装置去试图减低波动,但不成功。
在持续数个月的摆动之下,桥梁最终于同年11月7日倒塌,其过程获得全程记录。当天早上,桥面的上下摆动突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出现左右的扭力摆动,当时有两人被困在桥上,后来也成功逃离现场,然后桥面在数分钟内陆续崩塌。
华盛顿州 [[ 政府 ]] 并未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据西奥多·冯·卡门透露,这是因为之前本该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全为保险经纪所侵吞。
==视频==
249,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