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次編輯
變更
垂果小檗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垂果小檗</big> ''' |- | File:64763546378892652933333.jpg|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垂果小檗</big> '''
|-
|
[[File:64763546378892652933333.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dafd1961faab51b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650750&sid=9996656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垂果小檗'''
垂果小檗(学名:Berberis nutanticarpa)为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至3,700米的地区,常生于草坡和高山草甸,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垂果小檗
'''拉丁学名''':Berberis nutanticarpa C. Y. Wu ex S. Y. Bao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小檗科
'''属''':小檗属
'''分布区域''':[[云南省]]
'''是否中国特有''':是
'''是否引种栽培''':非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约1米。枝棕灰色,具明显条棱,散生黑色疣点,无毛;茎刺三分叉或单生,长1-2.5厘米,淡黄色。叶纸质或厚纸质,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形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扁平或微隆起,侧脉5-7对,背面淡绿色,有时灰白色,中脉明显隆起,侧脉多分枝,显著隆起,叶缘平展,每边具10-14粗刺齿,偶全缘;叶柄长2-3毫米。花未见。果序为总状,长4.5-6厘米,5-6个总状果序簇生,每果序具果5-8枚,略下垂,基部常有1-2朵花簇生;簇生果柄长2-2.5厘米,无毛;苞片披针形,长4-5毫米;浆果红色,椭圆形,长9-12毫米,直径4-5毫米,顶端无宿存花柱,微被霜粉;含2枚种子。果期10月。
发表新种时,作者引证了C. W. Wang 68731,但此号标本:①叶较小,边缘全缘或具细刺齿,决无粗刺齿;②果序长2-3厘米;③果序不明显下垂。
本种极近似长苞小檗Berberis bracteata(Ahrendt)Ahrendt,两者产地、叶形、边缘具刺粗齿,脉序以及花序等均一致。但前者只见具花标本,后者只见具果标本,尚难确定两者是否同一种。特附记于此。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0-3700米的草坡或高山草甸。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藏]]、[[四川]]等地区。
=='''参考文献'''==
<ref>[http://www.doc88.com/p-5148171680735.html 四川攀西地区小檗属植物资源及利用价值”],道客巴巴, 2014-06-30</ref>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垂果小檗</big> '''
|-
|
[[File:64763546378892652933333.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dafd1961faab51b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650750&sid=9996656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垂果小檗'''
垂果小檗(学名:Berberis nutanticarpa)为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至3,700米的地区,常生于草坡和高山草甸,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垂果小檗
'''拉丁学名''':Berberis nutanticarpa C. Y. Wu ex S. Y. Bao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小檗科
'''属''':小檗属
'''分布区域''':[[云南省]]
'''是否中国特有''':是
'''是否引种栽培''':非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约1米。枝棕灰色,具明显条棱,散生黑色疣点,无毛;茎刺三分叉或单生,长1-2.5厘米,淡黄色。叶纸质或厚纸质,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形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扁平或微隆起,侧脉5-7对,背面淡绿色,有时灰白色,中脉明显隆起,侧脉多分枝,显著隆起,叶缘平展,每边具10-14粗刺齿,偶全缘;叶柄长2-3毫米。花未见。果序为总状,长4.5-6厘米,5-6个总状果序簇生,每果序具果5-8枚,略下垂,基部常有1-2朵花簇生;簇生果柄长2-2.5厘米,无毛;苞片披针形,长4-5毫米;浆果红色,椭圆形,长9-12毫米,直径4-5毫米,顶端无宿存花柱,微被霜粉;含2枚种子。果期10月。
发表新种时,作者引证了C. W. Wang 68731,但此号标本:①叶较小,边缘全缘或具细刺齿,决无粗刺齿;②果序长2-3厘米;③果序不明显下垂。
本种极近似长苞小檗Berberis bracteata(Ahrendt)Ahrendt,两者产地、叶形、边缘具刺粗齿,脉序以及花序等均一致。但前者只见具花标本,后者只见具果标本,尚难确定两者是否同一种。特附记于此。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0-3700米的草坡或高山草甸。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藏]]、[[四川]]等地区。
=='''参考文献'''==
<ref>[http://www.doc88.com/p-5148171680735.html 四川攀西地区小檗属植物资源及利用价值”],道客巴巴, 2014-06-30</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