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41
次編輯
變更
超强台风尼伯特
,無編輯摘要
'''超强台风尼伯特'''([[英语]]:Typhoon Nepartak,国际编号:160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022016,[[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Butchoy)为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个被命名的风暴。“尼伯特”一名是由[[密克罗尼西亚]]提供,是科斯雷著名的战士。
尼伯特在2016年7月2日才生成、翌晨获得命名,是自1998年热带风暴妮蔻儿以来,该区域最晚出现的全年首个获命名热带气旋。寂静大半年的[[西北太平洋]]积聚极大能量,让尼伯特不断吸收,从而导致其强度爆发,终使这个西北太平洋年内首个获命名[[风暴]]一跃成为该年第1个同时达到[[日本气象厅]]台风分级之“猛烈的”程度、[[韩国气象厅]]、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之“超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超级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属最少近60年以来最强全年首个获命名风暴 <ref>[https://www.sohu.com/a/103476754_382389 漫画萌态解析超强台风“尼伯特”],搜狐,2016-07-10 </ref> 。尼伯特以接近顶峰强度肆虐台湾,令当地继前一年的台风杜鹃后,连续2年遭受达到台湾中央气象局“强烈台风”级别之热带气旋横扫;此外尼伯特也刷新上一年台风苏迪罗的纪录,成为中国[[福建省]][[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灾,但此纪录维持仅2个半月就遭台风莫兰蒂打破。
==发展过程==
由于[[亚热带]][[高压脊]]处于强势,控制整个西北太平洋,尼伯特在7月5日采取西偏北移动路径,向[[台湾]]长驱直进,并加速至每小时28至32公里;同时在水面超过摄氏30度的炎热海水源源不绝地供应能量的情况下,尼伯特强度持续上升,强烈而深厚的对流云带紧缠低层环流中心,组成一个较小和紧密的中心密集[[云团]]之余,亦开始发展出“云卷风眼”。台湾[[中央气象局]]在早上8时把尼伯特升为中度台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和香港天文台亦先后在早上8时20分、50分和上午9时45分把尼伯特升级为台风。因应尼伯特在午后维持急剧增强之势,及打开称为“针眼”的细小风眼,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5时25分把尼伯特升为强台风,更在短短3小时内,于晚上8时20分把尼伯特进一步升为超强[[台风]];香港天文台也紧接在晚上9时45分把尼伯特升格为强台风。而亚热带高压脊比预期强,令尼伯特采取较为偏西的路径,亦促使各官方部门把预测路径向南调整,近乎全数预计尼伯特穿越台湾本岛,分别只在其登陆位置究竟是在[[台东县]]、[[花莲县]]抑或[[宜兰县]]。
尼伯特在7月6日维持其西偏北路线,直指东台湾,且仍在爆发增强,台湾中央气象局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凌晨2时分别把尼伯特升格为强烈台风和超级台风;香港天文台紧随其后,在凌晨3时45分把尼伯特升为超强台风,与上一次升格相距只有6小时。当日日间尼伯特达到强度巅峰,所有官方气象部门皆评估尼伯特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达每小时200公里或以上,其“针眼”和浑圆的中心密集云团在卫星云图上清晰可见;入夜后尼伯特有迹象出现“双重眼壁”导致强度稍微回落,[[风眼]] <ref>[http://www.weather.com.cn/typhoon/tfqt/04/397555.shtml 为什么台风有眼——台风眼怎么形成的?],中国天气网,2010-04-16</ref> 亦曾经变为模糊不清的“云塞风眼”,但这次眼壁更替过程只用了一晚便完成,翌晨尼伯特清空风眼后,一个比之前大的风眼显现在卫星云图上,眼壁仍然扎实。尼伯特移至引[[导气流]]相对较弱的亚热带高压脊西南侧后减速到每小时16至20公里,移动方向亦有短期波动,可是仍以西偏北为主,即将横扫台湾花东地区。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在6月下旬在[[鹅銮鼻]]以东约175公里以及东南面约375公里的[[海域]]放置两座第二代NTU浮标,并分别命名为NTU1和NTU2站,浮标甫下海一周即遇上尼伯特,研究所把浮标测得的实测资料传送予台湾中央气象局。7月6日尼伯特的[[飓风]]范围逼近东面的NTU1浮标,当风眼从NTU1北方擦过时,浮标测得最低气压940百[[帕斯卡]]、最高风速约41米每秒(150千米每小时),海面水温也因强烈的[[对流]],从摄氏31度下降至28度;数小时后,风眼从NTU2浮标南面约7公里掠过,NTU2记录到最高风速约44米每秒(160千米每小时),气压低见至911.5百帕斯卡,强风引致[[海洋]]上层150米厚的海水上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