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型机器人

增加 10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型机器人 ''' (英语:humanoid robot),又称仿生人(英语:android),音译安卓,是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 [[ 行为 ]] [[ 机器人 ]] (robot) 尤其特指具有和人类相似肌体的种类。 直到最近,人型机器人的概念还主要停留在 [[ 科学 ]] 幻想领域,常见于电影、 [[ 电视 ]] [[ 漫画 ]] 、小说等。机器人学方面的进展已经可以设计出功能化拟真化的人形机器人。
仿生人拟真的程度有很多,有些可以从外观上识别,也没有真人的思想和感情。反过来说亦有开发外观不似人,但能够有似真人行为的机器人,如2001年 [[ 美国 ]][[ 麻省理工学院 ]] 研发了号称世界上第一个有类似人类感情的机器人。
==语源==
Android一词,源自 [[ 希腊语 ]] 词根andro-(人、男性)和后缀-oid(形似的)两者组合而来。鉴于“andro-”具有男性的意味,一些 [[ 作品 ]] 中将女性android称为Gynoid以示区别。
牛津英语词典中将这个词的最早使用追溯到1728年Ephraim Chambers所编撰的《 [[ 百科全书 ]] 》(这本书是以英文编撰的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是关于一种据称是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约1200年-1280年)制作的自动机。
Android这个术语早在1863年就出现在美国 [[ 专利 ]] 文献中,指代小型的人形玩具自动机。 Android这个术语更具现代意义的用法出现在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的小说《未来夏娃》(1886年), [[ 小说 ]] 描述了一种人造的女性机器人。 自杰克·威廉森的《The Cometeers》(1936年) 开始,android这个术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文科幻杂志《pulp杂志》。 而 [[ 机械 ]] 感的机器人(robot)和肉感的人型机器人(android)之间的差异则由Edmond Hamilton的《未来舰长》(1940–1944年)普及开来。
== 项目日本自1970年代以来,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就一直引领这一领域。早稻田大学于1967年引导了WABOT项目,并于1972年完成了WABOT-1,这是第一个仿生人,一种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它的肢体控制系统允许它与下肢一起行走,并使用触觉传感器用手抓住和运输物体。它的视觉系统使它可以使用外部接收器、人造眼睛和耳朵来测量到物体的距离和方向,它的对话系统使它可以透过人工嘴以日语与人交流。==
1984年,WABOT-2问世,并进行了许多改良,有10根手指和2只脚,能够演奏风琴,并且能够阅读乐谱,还可以陪伴一个人。1986年, ===日 田技研工业开始进行人形机器人研发计划,以创造能够与人成功交互的人形机器人。===
自1970年代以来,[[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就一直引领这一领域。[[早稻田大学]]于1967年引导了WABOT项目,并于1972年完成了WABOT-1,这是第一个仿生人,一种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它的肢体控制系统允许它与下肢一起行走,并使用触觉传感器用手抓住和运输物体。它的视觉系统使它可以使用外部接收器、人造[[眼睛]]和[[耳朵]]来测量到物体的距离和方向,它的对话系统使它可以透过人工嘴以[[日语]]与人交流。 1984年,WABOT-2问世,并进行了许多改良,有10根手指和2只脚,能够演奏[[风琴]],并且能够阅读乐谱,还可以陪伴一个人。1986年,本田技研工业开始进行人形机器人研发计划,以创造能够与人成功交互的人形机器人。 由 [[ 大阪大学 ]] 石黑浩史教授领导的 [[ 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 和Kokoro Co. Ltd.在日本爱知县2005年 [[ 世博会 ]] 上展示了Actroid,并于2010年发布了Telenoid R1。2006年,Kokoro Co.开发了新的DER 2 android,其人体部分高165厘米,有47个可移动的接点,它不仅可以改变其表情,而且可以移动其手和脚并扭转其身体。
248,5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