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亚分舰队

增加 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东亚分舰队 ''' [[ 德语 ]] :Ostasiatische Kreuzergeschwader,正式名称为东亚巡洋舰分舰队)是 [[ 德意志帝国海军 ]] 于1890年代中期至1914年间活动于太平洋地区的一支舰队,也是德国海军除了“公海舰队”外最为庞大的海外派遣舰队。
==历史背景==
东亚分舰队的历史可追溯回19世纪中叶,自1861年9月 [[ 清朝 ]] [[ 普鲁士王国 ]] 签订《中德通商条约》后,普鲁士开始派遣军舰进入中国水域活动。随着远东 [[ 经济发展 ]] [[ 政治 ]] 重要性提高,德国在远东投注的海军部队也日益增加。1881年,德国海军于远东组成一支机动的游击舰队。然而德国政府的殖民政策将重点转至东非,于1885年建立了常设的“ [[ 东非巡洋舰舰队 ]] ”(Ostafrikanisches Kreuzergeschwader), [[ 东亚 ]] 地区的舰队便被减至仅剩两艘小炮艇。
随着1894年 [[ 中日甲午战争 ]] 爆发, [[ 德国 ]] 重新对中国产生兴趣。在 [[ 德皇威廉二世 ]] 的支持下,德国海军部成立“远东巡洋舰舰队”(Kreuzerdivision in Ostasien),由海军少将保罗·霍夫曼指挥,包括一艘现代的伊伦娜号 [[ 防护巡洋舰 ]] 和三艘老旧的小舰艇。在霍夫曼的请求下,海军部用皇帝号护卫舰、威廉王子号轻巡洋舰和科尔莫朗号巡洋舰替换了三艘老旧舰艇。由于没有基地,霍夫曼只得在 [[ 香港 ]] 依靠英国人、在上海依靠中国人、在 [[ 长崎 ]] 依靠日本人为舰队进行技术和后勤保障,但威廉二世、总理、外长和海军部长都认为有必要在远东建立基地。德国驻中国大使说:“……我们的舰队不能永远在这里像无家可归的孤儿一样航行”。
1896年6月, [[ 海军少将 ]]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接任霍夫曼成为远东派遣舰队司令,受命在中国寻找建立基地的地点。提尔皮茨本人几经研究,认为胶澳地区(今属 [[ 青岛市 ]] )是适宜的地点,但提尔皮茨没多久后就被德国政府召回任海军大臣的新职。继任提尔皮茨职务的人是海军少将奥托·冯·狄特立克斯,该人则提出“非胶澳不可”的意见。
起初,德国政府希望购买胶澳基地,但遭到中国政府拒绝。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狄特立克斯奉德皇命令,以此为借口于1897年11月14日率军占领了胶澳地区。最初海军对胶澳的占领非常薄弱,但随着奥古斯塔皇后号防护巡洋舰的到来得以加强。1898年1月,海军陆战第三营(III. Seebataillon)建立,成为青岛的防卫部队。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 [[ 胶澳租界条约 ]] 》,租借胶澳99年,德国海军便开始将胶澳地区作为远东主要基地建设,1900年兴办了造船厂,至1913年共建造各式船只20余艘,相关的后勤保障和附属设施(包括青岛啤酒厂)也随后建立。
1899年,狄特立克斯被召回 [[ 柏林 ]] 担任海军参谋长,其职务由海军少将海因里希亲王继任,而后又经历了库尔特·冯·普里维兹-加弗隆、绯力克斯·冯·本德曼、腓特烈·冯·英格诺尔、埃里希·居勒(Erich Gühler)、君特·冯·格罗西克等人担任此职,在本德曼任内时,中国爆发了“ [[ 义和团运动 ]] ”,本德曼发现舰队并没有做好准备,只得向俄罗斯人和英国人借取地图,以便在黄海进行行动。然而,他强烈推动占领大沽口炮台的计划,舰队在其指挥下在大沽口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00年6月8日,本德曼率舰同八国联军一道进驻大沽口炮台,并派遣部队登陆天津保护德国人。
1912年, [[ 海军中将 ]] 马克西米连·冯·斯比任“东亚分舰队”司令,为大战前一任、也是最后担任此职务者。
124,0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