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嘉义市

增加 4,024 位元組, 3 年前
地理环境
File:嘉義市23.jpg|缩略图|嘉義樹木園[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17&id=8989 照片來自]
</gallery>
 
==嘉義市沿革==
===【鄭氏時代與清領時代】===
西元1624年,荷蘭人開始統治台灣, 共歷38年 。1644年 將丘全 島分成四區,嘉義市納入「北部地方會議區」的行政區劃。 明永 曆 15年(1661),鄭成功打敗荷蘭人而領有台灣, 設東都承 天府, 府下設天興與萬年二縣,嘉義市屬天興縣所轄 。 清康熙22年(1683),施 琅 打敗鄭克塽 ,翌年,台灣正式納入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一府(台灣府),三縣(諸羅縣、台灣縣、鳳山縣),嘉義市即為當時的諸羅縣治所在。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諸羅縣府被圍攻數月,賴軍民奮力固守而未被攻陷,清高宗為嘉獎 諸羅縣民 之義勇,次年(1787)賜名「嘉義」,此為台灣地名唯一由皇帝親賜之特例。
 
===【日治時代】===
明治28年(1895)起,日本統治台灣達50年,首先將全台改為三縣一廳,嘉義改為台南縣嘉義支廳 ,明治30年(1897)日本政府再次變更行政區劃,將全台劃為六縣三廳, 廢支廳,嘉義支廳改為嘉義縣,於嘉義市設辦務署統轄嘉義縣,是為嘉義市繁榮的開始。 爾後又歷經多次變革,至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大幅度改革地方行政區劃,把全台劃分為 五州 二廳四十七郡三市一五五街庄 ,嘉義市淪為台南州轄下的嘉義郡下的嘉義街。
 
===【西元1945年二戰後】===
西元1945年二戰後,國民政府就日治末期的 五州 三廳改為八縣,原有的 十一州轄市 改設為九省轄市和二個縣轄市,嘉義市為九省轄市中的三等省轄市。 民國39年(1950),行政院重新劃分全台行政區域,改為十六縣,五個省轄市,一個管理局,其中嘉義市由省轄市被降為縣轄市。至民國71年(1982),嘉義市升格回復為省轄市。
 
===【諸羅城的形成-漢人入墾】===
在荷蘭人佔領台灣之前,漢人在台灣早已相當活躍, 隨荷蘭人勢力範圍的擴大,漢人大量湧入嘉義,從荷蘭人留下的「 紅毛井 」、「紅毛 埤 」、「王田」等遺跡可知,當時已有若 干 田園的墾殖。 鄭氏時代,鄭成功因急於軍食 ,採取寓兵於農的屯田制,在屯田地設營鎮 , 日後乃漸形成聚落。
 
===【諸羅城的建立】===
木竹城 :清領台灣之後,即於康熙23年(1684)設置諸羅縣 ,但縣署暫在今台南市佳里區,康熙43年 ( 1704 )知縣未永清奉文歸治,文武官員移歸諸羅山,這時才開始築城,「周圍 680丈,環以木柵,設東西南北四門」,雖是簡陋的木柵城,卻是當時一府三縣中最早建築的一座城柵。
土竹城 :雍正元年( 1723 )知縣孫魯 倡 造土城,將 木竹城範圍 擴大,重設護城河。雍正五年( 1727 )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並砌水涵,將城門命名為:東門- 襟山 ,西門- 帶海 , 南門-崇陽 ,北門- 拱辰 。
三合土城: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發生後,清廷感於防禦工事的不足,遂加重建,「加高倍 厚」,「 城身內外皮俱包築三合灰土」。
磚石城:道光13年(1833), 邑令單瑞龍與水師提督王得祿合力勸捐,修改用磚石砌築並增築月城 及砲台,並改四門名稱為:東門-迎春門,西門 -性義門 ,南門- 阜財門 ,北門-拱極門。
 
日治時代以後,城池不但失去原本的防禦作用,且成為市街發展的障礙,所以日本政府對於毀壞的城垣不加修整,而任其傾 圮 。明治39年( 1906 )的大地震,使得嘉義城垣除東門城樓外全數坍塌,市街大半毀壞,於是嘉義街優先實施市區改正計劃,街道盡成棋盤狀,舊式城垣從此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ref>[http://www.cabcy.gov.tw/web/CulturalAssets/Literature.htm 文化資產-嘉義市文獻,嘉義市政府文化局]</ref>
 
==地理环境==
31,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