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晶体学

增加 7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晶体学 ''' ,又称结晶学,是一门以确定固体中原子(或 [[ 离子 ]] )排列方式为目的的实验科学。“晶体学”(crystallography)一词原先仅指对各种晶体性质的研究,但随着人们对物质在微观尺度上认识的加深,其词义已大大扩充。
在X 在[[X 射线 ]] 衍射晶体学提出之前(介绍见下文),人们对晶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晶体的点阵几何上,包括测量各晶面相对于理论参考坐标系(晶体坐标轴)的夹角,以及建立晶体点阵的对称关系等等。夹角的测量用测角仪完成。每个晶面在 [[ 三维空间 ]] 中的位置用它们在一个立体球面坐标“网”上的投影点(一般称为投影“极”)表示。坐标网的又根据不同取法分为Wolff网和Lambert网。将一个晶体的各个晶面对应的极点在坐标网上画出,并标出晶面相应的 [[ 密勒指数 ]] ,最终便可确定晶体的对称性关系。
现代晶体学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晶体对各种 [[ 电磁 ]][[ 波束 ]] 或粒子束的衍射图像来进行。 [[ 辐射源 ]] 除了最常用的X射线外,还包括电子束和中子束(根据德布罗意理论,这些基本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参见条目波粒二象性),可以表现出和 [[ 光波 ]] 类似的性质)。晶体学家直接用辐射源的名字命名各种标定方法,如X射线衍射(常用英文缩写XRD),中子衍射和电子衍射。
以上三种辐射源与晶体学试样的作用方式有很大区别:X射线主要被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价电子所散射; [[ 电子 ]] 由于带负电,会与包括 [[ 原子核 ]] 和核外电子在内的整个空间电荷分布场发生相互作用; [[ 中子 ]] 不带电且质量较大,主要在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时(碰撞的概率非常低)受到来自原子核的作用力;与此同时,由于中子自身的自旋磁矩不为零,它还会与原子(或离子) [[ 磁场 ]] 相互作用。这三种不同的作用方式适应晶体学中不同方面的研究。
==基本理论==
普通显微成像的原理是利用 [[ 光学 ]][[ 透镜 ]] 组汇聚来自待观测的物体的 [[ 可见光 ]] ,进行多次成像放大。然而,可见光的波长通常要远大于固体中化学键的键长和原子尺度,难以与之发生物理光学作用,因此晶体学观测学要选择波长更短的辐射源,如X射线。但一旦使用短波长辐射源,就意味着传统的“显微放大”和“实像拍摄”方法将不能(或难以)应用到晶体学研究中,因为自然界没有材料能制造出可以汇聚短波长射线的透镜。所以要研究固体中原子或离子(在晶体学中抽象成点阵)的排列方式,需要使用间接的方法——利用晶格点阵排列的 [[ 空间 ]] 周期性。
晶体具有高度的有序性和周期性,是分析固体微观结构的理想材料。以X射线衍射为例,被某个固体原子(或离子)的外层电子散射的X射线光子太少,构成的辐射强度不足以被仪器检测到。但由晶体中满足一定条件( [[ 布拉格定律 ]] 的多个晶面上的原子(或离子)散射的X射线由于可以发生相长干涉,将可能构成足够的强度,能被照相底片或感光 [[ 仪器 ]] 所记录。
110,9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