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冷战

增加 9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冷战.jpeg|有框|右|<big>冷战</big>[http://p8.itc.cn/images01/20200806/7f8dea49c86f4b198ae640dda458d58e.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411721653_100034039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冷战 ''' (英语:Cold War)指的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及其盟国(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 [[ 社会主义 ]] 阵营及其卫星国(东欧集团)之间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对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91年 [[ 苏联解体 ]] 。在二战结束后,原先结盟对抗纳粹德国及轴心国的美国及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但两国持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美国及其他北约成员国为资本主义阵营,而苏联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则为社会主义阵营,两方也因此展开了数十年的对立。冷战的名称来自于双方从未正式交战的特点,因为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所持有的大量 [[ 核武器 ]] ,为两国带来相互保证毁灭能力。
==概述==
在数十年的冷战中,双方的关系和冷战的激烈性也不断变化。重大的几次冲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国共内战(1946年—1949年)、柏林封锁(1948年—1949年)、 [[ 朝鲜战争 ]] (1950年—1953年)、第二次 [[ 中东战争 ]] (1956年)、 [[ 古巴导弹危机 ]] (1962年)、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苏联-阿富汗战争(1979年—1989年)、苏联击落大韩航空007号班机(1983年)、以及北约优秀射手演习(1983年)等等。双方也通过军事的结盟、战略部队的布署、对第三国的支持、间谍和宣传、科技竞争(如太空竞赛)以及核武器和传统武器的军备竞赛来进行非直接的对抗。美苏两方在许多 [[ 第三世界的国家 ]] 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带。为了减缓核战争的风险,两方曾在1970年代试图以缓和政策减缓军事对立。
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就在总统 [[里根| 罗纳德·里根 ]] 政府的执政下,对苏联发起了一系列 [[ 外交 ]] 、军事和经济上的攻势和施压,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停滞,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苏联在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 戈尔巴乔夫 ]] 的领导下,实施了经济改革(1987年)和开放政策(1985年)。然而东欧国家从苏联独立的倾向却只增不减,尤其以 [[ 波兰 ]] 的团结工会最为突出。种种压力累积之下,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停止了对东德的支持,导致了苏联旗下的卫星国,在数周内一一脱离,令苏联最后在1991年12月25日彻底解体, [[ 资本主义 ]] 反共阵营取得胜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 [[ 世界 ]] 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使当时无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都发生重大改变,留下的影响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战中的核战争和间谍战、高科技军备等成分也成为了大众文化常见的题材。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軍政事件]]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