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萧珊

增加 7 位元組, 5 年前
生活轶事
==生活轶事==
笔力出色的翻译家
  作为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先生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她的文学功底、翻译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萧珊女士抗战时期的随笔作品《在伤兵医院中》《在孤军营中》《沪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记下与民族共艰危的经历,文字里洋溢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又如1960年代的散文《幸福的会见》《在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描写药店营业员劳模事迹的散文《亲人》等,反映了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经历,她以富有个性的笔调写出自己对新社会的理解。<br>
巴金故居的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购买、赠送给女儿小林的礼物。在萧珊1952年8月25日致巴金的信中记录了翻译的缘起,萧珊写道:“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笑我,我想译屠氏的《阿细亚》,我有了一本俄文的、但不知英文的你放在哪只书柜,我知道你要译这本书的,但还是让我译罢,在你帮助下,我不会译得太坏的。”译文不仅有《阿细亚》,还有萧珊译《初恋》《小姐——乡下姑娘》《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巴金曾这样评论萧珊的译笔:“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倾心付出的妻子和母亲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这座庭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萧珊女士的足迹,她与巴金相濡以沫、忠贞不贰的爱情,她对子女倾情奉献的母爱,她美丽端庄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都在展览中呈现。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家描述她的文字展示。照片墙上,集中组合了各个时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让观众接触到一个真实立体的萧珊。<br>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生活在二人的信件中可窥端倪。“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任何情况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的爱的人。”(1952年巴金致萧珊)“当我寂寞的时候,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你会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萧珊致巴金)他们的爱情,转化为家事的安排、对孩子的叮咛、在工作上的交流,融于整个家庭生活,化于无形。萧珊1960年代的就诊记录旁,是巴老《怀念萧珊》的手稿,淡蓝色的笔迹记录着两人经历的风雨,抒写对亡妻的深情,不禁使人动容。冰心曾这样评价巴金:“他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这是他最可佩处之一。”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