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33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5cm,口径5.5cm,底径14cm,最大腹径25.3cm,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 [[ 青白釉 ]] 。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代表了 [[元朝| 元代 ]] 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文物特征==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 [[ 宝珠 ]] ,并衬以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 [[ 云纹 ]] 。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
==流传历史==
1978年在北京举行的“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时,扬州的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首次亮相,引发了国内众多 [[ 博物馆 ]] 的极大关注。北京、 [[ 上海 ]] 、 [[ 南京 ]] 等地博物馆纷纷向扬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愿望。扬州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价格购得了这只 [[ 宝瓶 ]] 。
扬州博物馆邀请北京 [[ 故宫博物院 ]] 的冯先铭先生、 [[ 南京博物院 ]] 王志敏先生两位古陶瓷专家鉴定,一致确定此瓶为 [[ 江西景 ]] 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最终,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 [[ 国宝级文物 ]] 。
现藏于 [[ 扬州博物馆 ]] 。
==制作技术==
元代的瓷器制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精品,这种霁蓝釉梅瓶就是其中一种。元朝时,景德镇采用了新的制作工艺,把“钴”作为呈色剂融在釉中,烧制出了美丽如蓝宝石般的 [[ 钴蓝釉 ]] 。由于此梅瓶器形较大,胎体分三截成形,用釉药粘接,接缝明显可见,底部留有轮修痕迹。施釉方法是先在刻画的 [[ 龙纹 ]] 和云纹上施白釉,然后将纹饰罩上,其余部分施蓝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
==文物鉴赏==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端庄秀丽,通体施蓝色釉,釉质肥厚莹润,色彩浓艳,透明度强。梅瓶的造型为小口,口沿宽平,颈细而短,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收敛,底足微撇。瓶的腹部刻有飞腾游动的自龙纹饰,蓝白相映,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此梅瓶是元代景德镇烧造的件代表性的精品,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潢工艺,都非常精湛。到了元代,由于制瓷工匠掌握了钴的呈色原理,所以此梅瓶具有 [[ 色彩 ]] 浓艳、釉层淳厚、光泽度强、透明度好的特点。而且此梅瓶蓝釉浓艳, [[ 白釉 ]] 泛青,色彩对比既强烈又柔和,能给人以 [[ 和谐 ]] 的美感。
由于龙是中国人心中的神物,自古以来就被尊奉崇拜,以至迷信,所以,以龙纹为装饰 [[ 图案 ]] 的器物很多,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作为装饰纹样,龙的形状是不断演变的,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到了元代,龙的造型更加美观,龙体更加修长、屈曲。梅瓶上的龙纹,具有典型的元代龙纹的特征,龙头上昂,张口翘舌,双角向后伸展,两眼正视,细颈疏鬣,曲腹蛇尾,背鳍整齐,龙鳞细密,肘毛细长,四腿三爪,刚劲有力。龙纹首尾相接,张牙舞爪,作腾飞游动之状。再以 [[ 蓝釉 ]] 点饰龙眼,起到 [[ 画龙点睛 ]] 的艺术效果。龙纹的上下饰火珠纹及流云纹,使凌空飞舞的气氛更加突出,整个画面疏密有致,笔意流畅自然。
==文物价值==
2013年, [[ 国家文物局 ]] 将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诞生于景德镇的瓷窑之中,代表了元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 为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