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印度板块

增加 6,96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印度板块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04/dff51b25e7414b2fbbca7286d425c23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
[[File:印度板块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04/dff51b25e7414b2fbbca7286d425c23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14535711_500192?qq-pf-to=pcqq.c2c 图片来源于搜狐]]]
'''印度板块'''为次级大陆板块,是[[印度洋板块]]的一部分。印度板块以北、以东以[[雅鲁藏布江]]—那加—若开缝合带与[[拉萨]]—西缅地块相邻。印度板块形成于[[白垩纪]],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ref>[https://www.sohu.com/a/214535711_500192 【地理概念】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2018-01-04 来源:搜狐网</ref>

==简介==

===地层发育情况与组成特点===

印度板块的东北部边缘自南而北存在下列构造带:喜马拉雅南坡震旦纪—古生代浅变质岩带,大部分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主脊前[[寒武纪]]结晶岩带;喜马拉雅北坡古生代浅海沉积带,代表了[[印度]]大陆的北部大陆架,该带北缘以拉轨岗日片麻状花岗岩穹窿与以北的陆坡分开;藏南中生代复理石混杂堆积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晚古生代以来区域组合及环境变化===

石炭系、二叠系典型表现为发育冈瓦纳型冰积岩和冷水动物群,这可能与印度板块当时位于南极附近有关。位于冈底斯弧上的钙碱性火山岩属中侏罗世,说明印度板块北部的洋壳消减作用开始于中侏罗世前。羊卓雍湖等地蛇绿岩带南侧的晚侏罗世—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夹基性火山岩为碳酸钙补偿深度以下的细粒大洋沉积,说明消减过程中印度陆块北侧是有洋壳的。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的早白垩世蛇绿岩残片,则说明了新特提斯洋的存在。缝合带附近,藏南浪卡子地区辉绿岩中锆石SHRIMPU-Pb测年,表明了新特提斯洋张开事件发生于侏罗纪—早白垩世的燕山期。至于关闭时间,缅甸西部的那加—若开带早白垩世即开始活动,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海相地层的最高层位为渐新世—中新世红色磨拉石建造的断陷盆地及主边界断裂南侧的中新世—上新世锡瓦利克群等,因此,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是在始新世及渐新世之间。

===新特提斯洋关闭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规律===

印度板块自约90Ma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地块分离,年均向北漂移约15cm,大约移动了2000~3000km。印度板块为已知板块中移动速率最快的。

对于碰撞过程,根据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记录,可分为主碰撞、晚碰撞与后碰撞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火山—岩浆作用与区域沉积记录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重要产物,记录着两个大陆自65Ma前后开始碰撞,并持续至41Ma。

第二阶段,40~26Ma,除冈底斯南带断续发育少量高铝花岗岩外,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羌塘地体和青藏高原东缘,以钾质火山—岩浆岩为主体,钠质岩系次之,碳酸岩—碱性杂岩也有发育。青藏高原东缘的大规模走滑断裂带,与陆内俯冲过程有关。

第三阶段,时代为25~0Ma,对应于后碰撞伸展期。主要岩浆产物是高原腹地的钾质一超钾质岩浆岩、藏南的高铝—过铝花岗岩和高原东缘的基性火山岩系。

===构造演化阶段与构造层划分===

从整个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时期,都处于构造相对稳定时期,因此可将晚三叠世以前的地层均划归第一构造层(Pre T3)。

晚三叠世到古新世,为新特提斯洋发生、发展、消亡的旋回演化时期,因此可将其划归第二构造层(T3—E1)。

始新世到上新世,为新特提斯闭合后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东南亚各个地块发生逃逸、安达曼海及南海张开的时期,具有全区性,将其划归第三构造层(E2—N2)。

更新世到全新世,为印度板块北部为碰撞期后伸展构造发育阶段,发育出恒河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喜马拉雅山、孟加拉湾等现代地貌,表现为松散沉积物,属于第四系范畴(Qp——Qh)。

==快速漂移之谜==
[[File:印度板块.jpg|缩略图|左|300px|[http://www.sinaimg.cn/IT/ul/2007/1019/U1235P2DT20071019094134.jpg 原图链接][http://tech.sina.com.cn/d/2007-10-19/09421803033.s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
地质学家认为,大约5千万年前,以每年20厘米高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撞击,抬升出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但是印度板块为何具有如此的高速度一直让人迷惑不解。一个印度-[[德国]]科学家联合小组近日通过研究后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板块比之前预想的要薄得多。相关论文10月18日发表在《自然》上。

地壳岩石圈由漂浮在半熔化的地幔中的14块板块构成,今日的非洲、南极洲、印度、澳洲以及南美洲则是由1.4亿年前的巨大板块冈瓦纳大陆分裂的碎片形成。一般的板块彼此远离的速度在每年5厘米左右,而印度板块的滑行速度却高达20厘米/年,这使它最终撞击到了南亚大陆,从而产生了喜马拉雅山。

那么,是什么促使印度板块如此快速运动?在最新的研究中,该印度-德国科学家小组利用横波功能接收(S-wave receiver function)技术,探测了震波通过岩石圈和岩流圈的不同时间,并因此计算出印度板块的厚度为100公里,只有其它板块的三分之一。

论文合著者之一、德国波茨坦地质研究中心(GFZ)的地球物理学家Rainer Kind表示,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地震数据,以使观测结果更为可靠。研究人员同时认为,印度板块如此单薄的原因在于,当它还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时,它恰巧位于岩流圈最炎热区域的上方,这使得它更深层的根部区域被熔化了,从而变得单薄并能更容易地在地幔中滑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Jason Phipps Morgan说,此次研究非常有趣,它将一个板块的厚度与它的运动速度联系了起来。这对我们认识板块运动与地幔传输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美国纽约拉蒙-多尔蒂地球观测所(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的地球物理学家Michael Steckler则表示,他对此次研究所用的技术印象深刻。结合其它数据来看,得到的结论也是十分可靠的,毕竟,板块是生来各不相同的。<ref>[http://tech.sina.com.cn/d/2007-10-19/09421803033.shtml 印度板块快速漂移之谜揭开(图)]2007年10月19日 来源:新浪网</ref>

==视频==

史前印度板块挤压亚洲板块,形成8千米的喜马拉雅山

{{#iDisplay:n0829dyuyf1 |635|420|qq}}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2,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