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次編輯
變更
安德鲁·怀尔斯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祖冲之 安德鲁·怀尔斯 | 外文名 = Andrew Wiles|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center |[http://nbot-pub.nosdn.127.net/97382363359b3072f6591b422adaf65a.jpeg原图链接]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9IMPDT70511860C.html 来自网易号网]]]|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53|04|11}} | 出生地点 = 英国剑桥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英国| 别名 = 安德鲁·外尔斯| 职业 = 数学家| 代表作品 = 《模椭圆曲线和费马大定理》<br> 《某些赫克代数的环 <br> <br> }}== '''<big>生平经历</big>''',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安德鲁·外尔斯</big>''', (Andrew Wiles),英国著名数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于1994年证明了数论中历史悠久的“费马大定理” 并由此在199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了国际数学联盟特别制作的菲尔兹奖银质奖章以及2016年的阿贝尔奖。'''<big>安德鲁·外尔斯</big>''',1953年出生在英国,父亲是一位工程学教授。<p style="text-indent:2em;">'''<big>安德鲁·外尔斯</big>''',10岁时,就被费马大定理吸引住了,并从此选择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p style="text-indent:2em;">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默顿学院(Merton学院),获数学学士学位。<p style="text-indent:2em;">1977年,在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Clare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约翰·科茨(John Coates)。其后任克莱尔学院初级研究员及哈佛大学助理教授。<p style="text-indent:2em;">1981年,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big>安德鲁·外尔斯</big>''',决定向费马大定理发动冲击。他先用18个月的时间,收集了这次战斗所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他全面的估计是:接下来要做的,是可能长达10年的专心致志的努力。<p style="text-indent:2em;">1988─1990年任牛津大学皇家学会研究教授。<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6月,'''<big>安德鲁·外尔斯</big>''',在英国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做了三次学术报告,在最后一次演讲结束时,他完成了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个消息迅速登上世界各大报纸头版的位置,在数学界更是奔走相告。《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为题报道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消息。一夜之间,怀尔斯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唯一的数学家。<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以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欧根‧希金斯(Eugene Higins)讲座教授。<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柏林召开,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授予安德鲁·怀尔斯特别奖。<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7月1日,'''<big>安德鲁·外尔斯</big>''',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系主任。<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8月28日至9月1日,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访问。<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回母校牛津大学默顿学院任教。=='''<big> 人生轶事</big>''', ==<p style="text-indent:2em;">'''<big>世纪讲座<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6月底,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在剑桥大学的牛顿研究所举行。怀尔斯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一群杰出的听众宣布他的工作。他选择在牛顿研究所宣布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剑桥是他的家乡,他曾经是那里的一名研究生。1993年6月23日,牛顿研究所举行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数学讲座。两百名数学家聆听了这一演讲,但他们之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完全懂得黑板上的希腊字母和代数式所表达的意思。其余的人来这里是为了见证他们所期待的一个真正具有意义的时刻。演讲者是安德鲁·怀尔斯。怀尔斯回忆起演讲最后时刻的情景:"虽然新闻界已经刮起有关演讲的风声,很幸运他们没有来听演讲。但是听众中有人拍摄了演讲结束时的镜头,研究所所长肯定事先就准备了一瓶香槟酒。当我宣读证明时,会场上保持着特别庄重的寂静,当我写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时,我说:'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持久的鼓掌声。"<p style="text-indent:2em;">'''<big>绝境逢生</big>''',<p style="text-indent:2em;">'''<big>安德鲁·外尔斯</big>''',向《数学发明》杂志递交的论文,论文有200页,正在进行严格的审稿。<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8月23日,审查人在论文的第三章发现了证明中的一个小缺陷。数学的绝对主义要求怀尔斯无可怀疑地证明他的方法中的每一步都行得通。怀尔斯以为这又是一个小问题,补救的办法可能就在近旁,可是6个多月过去了,错误仍未改正,怀尔斯面临绝境,他准备承认失败。他向同事彼得·萨克说明自己的情况,萨克向他暗示困难的一部分在于他缺少一个能够和他讨论问题并且可信赖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怀尔斯决定邀请剑桥大学的讲师理查德·泰勒到普林斯顿和他一起工作。<p style="text-indent:2em;">泰勒1994年1月份到普林斯顿,可是到了9月,依然没有结果,他们准备放弃了。泰勒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个月。怀尔斯决定在9月底作最后一次检查。9月19日,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发现了问题的答案,他叙述了这一时刻:"突然间,不可思议地,我有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发现。这是我的事业中最重要的时刻,我不会再有这样的经历……它的美是如此地难以形容;它又是如此简单和优美。20多分钟的时间我呆望它不敢相信。然后白天我到系里转了一圈,又回到桌子旁看看它是否还在--它还在那里。"<p style="text-indent:2em;">这两篇论文总共有130页,是历史上核查得最彻底的数学稿件,它们发表在1995年5月的《数学年刊》上。怀尔斯再一次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上,标题是《数学家称经典之谜已解决》。约翰·科茨说:"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个最终的证明可与分裂原子或发现DNA的结构相比,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曲凯歌,同时,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它一下子就使数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我说来,安德鲁成果的美和魅力在于它是走向代数数论的巨大的一步。"<p style="text-indent:2em;">怀尔斯说:"……再没有别的问题能像费马大定理一样对我有同样的意义。我拥有如此少有的特权,在我的成年时期实现我童年的梦想……那段特殊漫长的探索已经结束了,我的心已归于平静。"== '''<big>家庭生活</big>''', ==<p style="text-indent:2em;">怀尔斯在普林斯顿与太太相识,并在普林斯顿结婚。=='''<big> 人物评价</big>''', ==<p style="text-indent:2em;">《人物》杂志将怀尔斯与戴安娜王妃一起列为"本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最有创意的赞美来自一家国际制衣大公司(GAP),他们邀请这位温文尔雅的天才作他们新系列男装的模特。<p style="text-indent:2em;">低调,不常露面,只出现在全系大会上,说话很少,对工作认真负责,录取学生时,会很仔细地看每一份学生的材料,受到同事们的尊敬。(普林斯顿大学田刚副院长评价)<p style="text-indent:2em;">'''<big>安德鲁·怀尔斯</big>''',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20世纪最辉煌的数学成就"。(中科院院士、北大数学院教授姜伯驹评价)<p style="text-indent:2em;">怀尔斯教授用7年时间专门攻克一个世界难题,如今已很少有人耐得住这种寂寞了。(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丁伟岳院士)<p style="text-indent:2em;">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北大数学院副院长刘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