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
次編輯
變更
林木褐根腐病
,更多資料
[[File:林木褐根腐病.jpg|缩略图|https://www.ntueees.tp.edu.tw/~general/intro_9.htm 林木褐根腐病]]]
'''林木褐根腐病'''主要是感染褐根病菌 (Phellinus noxius) ,本病的傳播主要是藉著病株與健株根部的接觸傳染,其傳播的速度緩慢,一般在一年之內只危害鄰近周圍的林木,鮮有跳躍式為害的情形。從樹木的根部,可侵染、破壞韌皮部及維管束,影響養分和水分之吸收和運輸,使樹木枯萎最終死亡。林木褐根腐病菌在台灣已有七十多年之記錄,分佈全國各地,由於受害樹種多達一百多種,加上發病植株從黃化到枯死僅約一至三個月,屬於快速萎凋病。<ref>[https://www.tfri.gov.tw/main/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5364&modid=531&mode=&cid=&nid=384&cattype=n&noframe= 林木褐根腐病之說明]林業試驗所 </ref>
== 褐根病菌簡介 ==
褐根病菌 (Phellinus noxius) 隸屬於擔子菌門;刺革菌綱之擔子菌,主要感染樹木的根部,可侵染、破壞韌皮部及維管束,影響養分和水分之吸收和運輸,使樹木枯萎最終死亡。此外,褐根病菌為木材腐朽菌,其菌絲可分泌纖維及木質素分解酶,會分解木質素、纖維素,使材質白化腐朽。隨著菌絲蔓延生長,感染部位也蔓延擴大,使樹木根基部失去木質部的堅強支撐力時,病樹極可能風倒而成為公安議題。
褐根病菌分布於[[澳洲]]、[[南大洋洲]]、[[非洲]]、[[中美洲]]、[[日本]][[沖繩]]、東南亞等地區,此真菌的寄主範圍非常廣,目前已有超過 150 種以上木本植物的發病報導。對許多重要的林木、果樹、園藝景觀作物造成危害,且造成經濟損失及景觀、生態之破壞。在臺灣,褐根病 (Brown root rot) 是最重要且常見的木本植物真菌性根部病害。1928 年日據時代,日本學者澤田兼吉在臺灣已在月橘、樟樹、龍眼等樹木根部發現褐根病菌,但直到近十年來危害漸趨明顯,此病害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已有 120 種植物的發病紀錄報導,且新寄主不斷增加中。其危害對象包括多種行道樹、果樹、防風林、景觀美化樹木和珍貴文化老樹,如榕樹、樟樹、印度橡膠樹、臺灣欒樹、木麻黃、鳳凰木、龍眼、枇杷等,危害遍布全島及金門低海拔地區。
== 褐根病菌分類地位 ==
褐根病菌 Phellinus noxius (Conrner) Cunningham 過去曾歷經多種同物異名,例如:Hymenochaete noxia 和 Fomes noxius 等,直到 1965 年才正式使用目前的學名;其分類地位為:
* Division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 Subdivision Agaricomycotina 蕈菌亞門
* Class Agaricomycetes 蕈菌綱
* Order Hymenochaetales 刺革菌目
* Family Hymenochaetaceae 刺革菌科
* Genus Phellinus 木層孔菌屬
* Species Phellinus noxius 褐根病菌<ref>[http://ntucae.blog.ntu.edu.tw/2012/02/29/n91_03/ 大家來認識樹木褐根病 ]林業試驗所 臺大農業推廣通訊雙月刊91期 </ref>
== 病徵 ==
褐根病造成樹木根部和基部的木材白腐而無法支撐地上部重量,而容易傾倒,還導致樹皮壞死、維管束喪失運輸功能,令植株枯萎死亡。若從外觀檢視,受感染樹木的地上部具有下列徵狀:局部或全株的葉片生長衰弱、黃化和萎凋,末端枝條枯死;發病末期,絕大部分的罹病植株最終將全株落葉,枯立死亡,但少數林木在葉片呈現萎凋病徵後,一個月內迅速死亡。
== 防治 ==
本病原菌為害植物根部,初期地上部沒有任何病徵,一旦地上部出現黃化萎凋時,根部已受害嚴重,欲進行治療處理為時已晚,故本所推荐的防治方法為:
* 掘溝阻斷法:在健康樹與病樹間掘深約1公尺溝,並以塑膠布阻隔後,回填土壤,以阻止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傳染。
將受害植株的主根掘起並燒燬,無法完全掘出之受害細根,可利用燻蒸劑邁隆或尿素並以塑膠布覆蓋二星期以上,邁隆的用量為每立方米土壤50-100公克, 尿素的用量約為每立方米土壤2-4公斤混合0.2-0.3 公斤石灰。
發病地區如不便將主根掘起且該地區具有灌溉系統,可進行1個月的浸水,以殺死存活於殘根的病原菌。
藥劑防治發病周圍的健康樹或發病初期的林木可用(a)藥劑混土覆蓋法和 (b)藥劑稀釋灌注法,兩方法任選一種處理:
* 藥劑混土覆蓋法:將下列藥劑:0.4公斤(升)的三得芬(克利生)或三泰芬或新星(護矽得),0.4公斤(升)的銅快得寧或快得寧或撲克拉,2公斤的尿素和0.3公斤石灰(如為中、鹼性土壤不用加)與1立方公尺(公噸)土壤混合,將混和藥劑的土壤覆蓋在樹幹基及周圍之土表,厚度約3-5公分,範圍則依樹冠大小而定盡可能涵蓋樹冠,覆土完畢後將土表淋濕,處理後最好再覆蓋塑膠布一個月,如處理地點易浸水,可先將表土刮出3-5公分,但不要刮傷樹根。半年後再處理一次。
* 藥劑稀釋灌注法:將以下藥劑加水稀釋,500倍的三得芬或三泰芬或新星,500倍的銅快得寧或快得寧或撲克拉,100倍的尿素和200倍的石灰(如為中、鹼性土壤不用加),將上述稀釋藥劑最好加壓灌注土壤,或淋灌於表土,施用藥量以每平方公尺用10-15公升的藥劑,施用範圍則依樹冠大小而定,盡可能涵蓋樹冠以下之土壤,處理後最好覆蓋塑膠布一個月,間隔三個月再處理,共處理三次。如處理之林木生長於貧瘠地可適量施用有機肥,以增加樹木抵抗力。<ref>[https://www.tfri.gov.tw/main/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5364&modid=531&mode=&cid=&nid=384&cattype=n&noframe= 林木褐根腐病之說明]林業試驗所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林木褐根腐病'''主要是感染褐根病菌 (Phellinus noxius) ,本病的傳播主要是藉著病株與健株根部的接觸傳染,其傳播的速度緩慢,一般在一年之內只危害鄰近周圍的林木,鮮有跳躍式為害的情形。從樹木的根部,可侵染、破壞韌皮部及維管束,影響養分和水分之吸收和運輸,使樹木枯萎最終死亡。林木褐根腐病菌在台灣已有七十多年之記錄,分佈全國各地,由於受害樹種多達一百多種,加上發病植株從黃化到枯死僅約一至三個月,屬於快速萎凋病。<ref>[https://www.tfri.gov.tw/main/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5364&modid=531&mode=&cid=&nid=384&cattype=n&noframe= 林木褐根腐病之說明]林業試驗所 </ref>
== 褐根病菌簡介 ==
褐根病菌 (Phellinus noxius) 隸屬於擔子菌門;刺革菌綱之擔子菌,主要感染樹木的根部,可侵染、破壞韌皮部及維管束,影響養分和水分之吸收和運輸,使樹木枯萎最終死亡。此外,褐根病菌為木材腐朽菌,其菌絲可分泌纖維及木質素分解酶,會分解木質素、纖維素,使材質白化腐朽。隨著菌絲蔓延生長,感染部位也蔓延擴大,使樹木根基部失去木質部的堅強支撐力時,病樹極可能風倒而成為公安議題。
褐根病菌分布於[[澳洲]]、[[南大洋洲]]、[[非洲]]、[[中美洲]]、[[日本]][[沖繩]]、東南亞等地區,此真菌的寄主範圍非常廣,目前已有超過 150 種以上木本植物的發病報導。對許多重要的林木、果樹、園藝景觀作物造成危害,且造成經濟損失及景觀、生態之破壞。在臺灣,褐根病 (Brown root rot) 是最重要且常見的木本植物真菌性根部病害。1928 年日據時代,日本學者澤田兼吉在臺灣已在月橘、樟樹、龍眼等樹木根部發現褐根病菌,但直到近十年來危害漸趨明顯,此病害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已有 120 種植物的發病紀錄報導,且新寄主不斷增加中。其危害對象包括多種行道樹、果樹、防風林、景觀美化樹木和珍貴文化老樹,如榕樹、樟樹、印度橡膠樹、臺灣欒樹、木麻黃、鳳凰木、龍眼、枇杷等,危害遍布全島及金門低海拔地區。
== 褐根病菌分類地位 ==
褐根病菌 Phellinus noxius (Conrner) Cunningham 過去曾歷經多種同物異名,例如:Hymenochaete noxia 和 Fomes noxius 等,直到 1965 年才正式使用目前的學名;其分類地位為:
* Division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 Subdivision Agaricomycotina 蕈菌亞門
* Class Agaricomycetes 蕈菌綱
* Order Hymenochaetales 刺革菌目
* Family Hymenochaetaceae 刺革菌科
* Genus Phellinus 木層孔菌屬
* Species Phellinus noxius 褐根病菌<ref>[http://ntucae.blog.ntu.edu.tw/2012/02/29/n91_03/ 大家來認識樹木褐根病 ]林業試驗所 臺大農業推廣通訊雙月刊91期 </ref>
== 病徵 ==
褐根病造成樹木根部和基部的木材白腐而無法支撐地上部重量,而容易傾倒,還導致樹皮壞死、維管束喪失運輸功能,令植株枯萎死亡。若從外觀檢視,受感染樹木的地上部具有下列徵狀:局部或全株的葉片生長衰弱、黃化和萎凋,末端枝條枯死;發病末期,絕大部分的罹病植株最終將全株落葉,枯立死亡,但少數林木在葉片呈現萎凋病徵後,一個月內迅速死亡。
== 防治 ==
本病原菌為害植物根部,初期地上部沒有任何病徵,一旦地上部出現黃化萎凋時,根部已受害嚴重,欲進行治療處理為時已晚,故本所推荐的防治方法為:
* 掘溝阻斷法:在健康樹與病樹間掘深約1公尺溝,並以塑膠布阻隔後,回填土壤,以阻止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傳染。
將受害植株的主根掘起並燒燬,無法完全掘出之受害細根,可利用燻蒸劑邁隆或尿素並以塑膠布覆蓋二星期以上,邁隆的用量為每立方米土壤50-100公克, 尿素的用量約為每立方米土壤2-4公斤混合0.2-0.3 公斤石灰。
發病地區如不便將主根掘起且該地區具有灌溉系統,可進行1個月的浸水,以殺死存活於殘根的病原菌。
藥劑防治發病周圍的健康樹或發病初期的林木可用(a)藥劑混土覆蓋法和 (b)藥劑稀釋灌注法,兩方法任選一種處理:
* 藥劑混土覆蓋法:將下列藥劑:0.4公斤(升)的三得芬(克利生)或三泰芬或新星(護矽得),0.4公斤(升)的銅快得寧或快得寧或撲克拉,2公斤的尿素和0.3公斤石灰(如為中、鹼性土壤不用加)與1立方公尺(公噸)土壤混合,將混和藥劑的土壤覆蓋在樹幹基及周圍之土表,厚度約3-5公分,範圍則依樹冠大小而定盡可能涵蓋樹冠,覆土完畢後將土表淋濕,處理後最好再覆蓋塑膠布一個月,如處理地點易浸水,可先將表土刮出3-5公分,但不要刮傷樹根。半年後再處理一次。
* 藥劑稀釋灌注法:將以下藥劑加水稀釋,500倍的三得芬或三泰芬或新星,500倍的銅快得寧或快得寧或撲克拉,100倍的尿素和200倍的石灰(如為中、鹼性土壤不用加),將上述稀釋藥劑最好加壓灌注土壤,或淋灌於表土,施用藥量以每平方公尺用10-15公升的藥劑,施用範圍則依樹冠大小而定,盡可能涵蓋樹冠以下之土壤,處理後最好覆蓋塑膠布一個月,間隔三個月再處理,共處理三次。如處理之林木生長於貧瘠地可適量施用有機肥,以增加樹木抵抗力。<ref>[https://www.tfri.gov.tw/main/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5364&modid=531&mode=&cid=&nid=384&cattype=n&noframe= 林木褐根腐病之說明]林業試驗所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